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效果对比

2017-02-28 21:30邓有清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3期

邓有清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背侧Barton骨折患者9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择期行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T形锁定钢板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与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腕关节功能与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Barton骨折可显著改善腕关节解剖学结构,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生物力学方面,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外固定支架更具优势。

【关键词】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外固定支架; 背侧Barton骨折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3.0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3-0023-03

Barton骨折是指桡骨远端关节面发生纵斜向断裂的一种骨折,在桡骨远端骨折中约占10%。该骨折可分为掌侧型骨折与背侧型骨折,其中背侧Barton骨折是由于手掌着地跌倒,手部背伸,导致桡骨远端背侧缘骨折,伴有腕关节脱位或半脱位[1]。传统上临床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背侧Barton骨折,其复位效果欠佳,且易造成桡尺、桡腕关节骨性关节炎、骨折愈合不良、关节疼痛等并发症[2]。随着骨折固定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腕关节早期功能恢复的要求,内外固定治疗成为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常见的手术疗法包括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本研究对两种术式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效果展开对比研究,旨在探讨改善患者腕关节最佳的治疗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背侧Barton骨折患者9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0~80岁,平均(39.71±6.85)岁;左侧骨折19例,右侧骨折29例;交通伤13例,跌伤29例,其他伤6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21~80岁,平均(38.96±6.74)岁;左侧骨折18例,右侧骨折30例;交通伤12例,跌伤27例,其他伤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背侧Barton骨折诊断标准[3],均行手术治疗,均为新鲜骨折,且无神经血管损伤。年龄>18岁且<80岁。(2)排除标准:合并腕部陈旧疾患,如患侧腕关节炎;存在多发性损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或肝、肾功能异常。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予以常规检查,包括X线片、CT检查等,确保患者手术指征合适,术前生命体征平稳。对照组实施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组采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1.3.1 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 患者取仰卧位,行臂丛麻醉,外展患肢。自Lister结节做切口入路,取桡骨茎突上方6~8 cm处为近端,桡腕关节为远端,于背侧做L形切口。于拇长伸肌腱与桡侧腕长、短伸肌腱之间将伸肌支持带切开,向尺侧拉开拇长伸肌腱,向桡侧拉开桡侧腕长、短伸肌腱,切开第3伸肌腱鞘管,将其牵拉至桡侧,剥离第2、4伸肌腱鞘管,以显露骨折断端与桡骨背侧。骨折端血肿与软组织清除后,行骨折解剖复位,以桡侧关节面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恢复至正常为宜。关节面复位满意后放置适当的T形锁定钢板进行内固定,预弯远端T形钢板为掌屈状,并置于桡腕关节面2~3 cm处,保持20°掌倾角将螺钉置入钢板横板进行骨折块固定,避免螺钉进入关节内,确保对侧皮质未受损,保持背侧肌腱可正常活动。借助C形臂X线机观察确认关节面是否平整、骨折是否复位良好。对于骨折端骨缺损严重患者,可予以髂骨植骨或异体骨,置入引流管,缝合切口,术毕。

1.3.2 外固定支架 行臂丛麻醉,借助C形臂X线机透视,运用提按升降、拔伸牵引、摇摆旋转、内外推端等手法对发生移位的骨折块进行纠正。将螺钉分别穿入第2掌骨桡背侧与骨折近端5 cm处。调整外固定支架双球关节与滑动槽,远端球关节水平于头月关节。复位骨折块,恢复尺偏角等解剖学结构。复位欠佳情况下,借助克氏针进行复位,并固定不稳定骨折块。骨折复位困难者,应用有限切开复位。针对骨缺损严重患者,可适当植骨。固定腕关节,根据术后恢复情况,逐步调节至功能位。

1.3.3 功能锻炼 根据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确定合理的锻炼强度与时间,避免因过度锻炼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护理人员术后逐步指导患者进行手指、腕关节等功能锻炼,注重拇指外展訓练。定期复查X线片,在骨折断端复位良好,固定稳定的情况下,适当采取腕关节屈伸锻炼。

1.4 观察指标

(1)腕关节功能:根据关节功能评分标准[4],对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握力、日常活动、活动范围、疼痛等方面,其中疼痛、活动范围、握力三项分值范围均在0~6分,日常活动最高分值为15分。分值越高疼痛越轻、腕关节功能越佳。(2)解剖学结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3)并发症: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畸形愈合、顽固性腕关节疼痛、固定物松动。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腕关节功能

观察组腕关节功能各指标(疼痛除外)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解剖学结构

观察组解剖学结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并发症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桡腕关节是由尺骨头下方关节盘与桡骨下端腕关节面形成的关节窝,与月骨、手舟骨、三角骨组成的关节头构成。桡骨下端关节面3 cm之内的部位是密质骨与松质骨交界处,该处骨皮质逐渐向远端变薄,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骨折的可能性非常大,如背侧Barton骨折,该骨折特点为骨折块表浅、呈斜三角形,易出现自发移位,常规外固定复位往往疗效欠佳,易引起继发性疼痛、创伤性关节炎、关节面不整等并发症。

腕关节功能与桡骨远端关节面解剖结构紧密相关,正常情况下,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为10°~15°,尺偏角为20°~25°,桡骨茎高度约为12 mm。而桡骨遠端发生背侧Barton骨折时,上述解剖结构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导致腕关节功能明显受限,无法正常活动[5]。因此,骨折复位时应重点关注上述解剖结构恢复情况,尽可能的恢复患者腕关节功能。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运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两种手术方式对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尺偏角等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外固定支架作为微创手术的一种,可运用生物力学作用,对骨折断端实施闭合复位,具有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势,有助于减少对骨折血供、软组织及骨膜的损伤。而完整的骨膜与损伤较轻的软组织能够明显控制骨量的丢失,加快骨折愈合进程[6]。同时外固定支架具有佩戴轻便、稳定可靠、可灵活调节等优点,依据骨折3期愈合情况对固定强度进行适当调整,扩大腕关节活动范围,从而有助于恢复腕关节功能,预防废用性骨质疏松,避免二次手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尤其是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能够有效减低骨不连、术后感染等发生率。但外固定支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外固定易松动、骨折复位丢失、钉道感染、畸形愈合、日常生活困难等发生的概率较大。其中畸形愈合可对患者腕关节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引起顽固性关节疼痛等。T形锁定钢板是一种惰性材料,材质轻、薄,组织可塑性强、相容性佳,接触面积大,能够与骨面紧密贴合,固定强度适中,在治疗肌肉保护不足的腕关节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通过完全吻合桡骨远端,减少刺激周围肌腱,从而有效保护腕关节[7]。另外,术中行背侧切口入路时,尽量避免损伤桡神经浅支与拇长伸肌腱,选用可塑形的T形钢板可避免皮肤受钢板定压而出现疼痛、坏死现象。另外,术中需依据患者骨缺损、骨折粉碎等情况给予植骨。本研究发现,在腕关节功能方面,两组术后腕关节疼痛程度相近;但观察组腕关节握力、活动范围及日常活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桡骨远端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表明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Barton骨折更有助于改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等解剖学结构,从而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较外固定支架治疗安全性更高,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分析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的优势在于,该术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点,借助稳定的锁定钉板可形成有效的内固定架。通过将螺钉置入钢板,可形成稳定的三维框架,以保证骨折端稳定。近端关节面松质骨采用松质骨螺钉进行固定,进钉时掌倾角应维持在20°,应用皮质骨螺钉固定骨折近端,可对移位的骨折形成抗旋转力与压迫提拉复位力,提高骨折端稳定性,便于骨折愈合与早期功能锻炼[8]。另外,采用稍宽的T形板治疗粉碎性骨折或进行植骨,可通过顶住腕骨与骨折块移位,尽可能的恢复关节完整性。术后无需应用石膏外固定也是T形锁定钢板一大优势,对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腕关节功能,消退肿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预防术后粘连,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腕管综合征的发生。

综上所述,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Barton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骨折固定稳定性强,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卢俊浩.桡骨远端背侧型Barton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J].浙江临床医学,2016,18(3):514-515.

[2]于景川,焦弘升,褚会军,等.外固定架和加压螺钉组合治疗Barton骨折的临床应用[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5):469-471.

[3]刘志雄,刘涛.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66.

[4]蒋协远,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3-34.

[5]王仲锋,王晓,李国军,等.3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医正骨,2016,28(7):14-19.

[6]周群广.外固定支架与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2016,22(2):408-410.

[7]严松鹤,胡钢,蔡建平,等.掌侧入路斜T形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401-406.

[8]陈昌红,周荣魁.掌侧和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背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3,26(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