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上的“二懒三勤”

2017-02-28 16:00唐香菊
商情 2016年50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

唐香菊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就要语文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该懒则懒,该勤则勤。

[关键词]:语文教师 课堂 手懒 口懒 眼勤 耳勤 脑勤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就要求语文教师摆正自己的位置。当懒则懒,留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该勤则勤,更好地在课堂上观察、倾听、思索。笔者认为,为了提高语文课堂工作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二懒”、“三勤”。

一、“二懒”:手要懒、口要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语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有限的时间让给学生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就要做到“手要懒、口要懒”:不到山穷水尽,别动手帮;不到理屈词穷,别动嘴讲。这是因为:

1、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

苏霍姆林斯基說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本来像呼吸一样的自然。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以嘹亮的哭声向全世界宣告:我的学习之路开始了。从咿呀学语,从蹒跚学步,孩童的学习意识被慢慢地唤醒,他们开始睁大双眼、张开双臂来认识这个世界、拥抱这个世界。逐渐,学习变成他们一种自觉的行动,他们对未知的一切充满渴望,总想一探究竟。当学生的学习欲望一旦产生,动力则会源源不断走向更高的层次,他们自己会去思考、探究、发现、感悟、概括和总结。此时的课堂上,教师的职责更多的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教学略读课文《扫大街的父亲》,我抓住“半晌,父亲从屋角的床板下,拿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我说:‘给,这是学费和寄宿费,你快去学校交了吧。”来提问:“这位父亲连给孩子交学费和寄宿费都要想好久,我们能说他爱自己的孩子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都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生活的艰辛,感受到父亲的不易,更感受到父亲对孩子尽其所能的爱,同时也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2、学习是一种精神之旅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明读书、学习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令人精神愉悦的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像一只翱翔天空的雄鹰,振翅向前,尽情地领略山川河流,蓝天白云。或许途中会有狂风骤雨,艰难险阻,但那种经历风雨之后见到的彩虹更令人心醉。在这个时候,身为师者,只要静静地站在一旁,让学生独自或携伴同行,做一次次充满探险的精神之旅。旅途中一定或惊险、刺激,或平淡无奇,有高兴、难过,有成功、失败。当这些独特的体验充斥在学生的身心时,知识已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就会有一种学习上的满足感。

如教学《淡淡的茉莉》一文,在学生找出描写茉莉的词语后,我便放手让学生再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现父母之间那份真爱的的句子,并在旁边标注自己的感受。最后全班一交流,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了父母之间的爱如茉莉,虽平淡无奇,却真情尽显。

二、“三勤”:眼要勤、耳要勤、脑要勤

“勇敢地退,是为了适时地进。”课堂上,当语文教师处于口少讲,手少动的偷懒的状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个悠闲自得的岸上旁观者,这时候,反而要求教师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能根据课堂上观察到的、听到的,迅速地在脑海中进行筛选、分析,抓住有用的信息,找出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教师要做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做到眼勤、耳勤、脑勤。具体体现在:

1、勤于观察、勤于倾听

世界上的慈母,无时无刻不在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生怕磕磕碰碰伤了幼小的身,生怕挫折打击伤了稚嫩的心。而语文教师多有一颗慈母的心,课堂上,也怕学生走弯路,多花了时间去探寻,总是不忘时时刻刻在学生操作前给予不厌其烦地示范,在做习题时不遗余力帮助审题,在容易出错的地方翻来覆去地讲解。好像语文教师就是一堂课的主宰,可以随心所欲。其实,弗赖登塔尔早就提醒过:“不要干扰打断学生,你们能够做的就是耐心观察、倾听,再耐心观察、倾听。”学习本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只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才不会是一个知识的“贩卖者”。而观察、倾听,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巧妙点拨,相机诱导,于关键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中小学送教下乡培训”的汇报课中,一位女老师上了一节口语交际课。课中,老师便请一位举手女学生来回答问题,这位学生结结巴巴,表达很困难,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目光一下子聚焦到她的身上。在焦急的等待中,她终于说完了。老师示意她坐下后说:“这位同学本来说话就结巴,平时上课不大敢举手回答问题,今天当着怎么多老师的面举手发言,我很佩服她。”顿时,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位学生一扫刚才的紧张,脸上露出笑容。正是这位教师的细心捕捉,让学生收获了自信。

2、勤于思索、善于思索

一个教师一旦养成了勤于思索的习惯,就会“在思索中精心钻研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思索中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让教学成为艺术。”(苏霍姆林斯基语)而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有些或许可以预设,但课堂上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个体,他们对学习的体验各有千秋,就更需要教师在观察、倾听中将所得到的信息,快速地进行整理、分析。思索给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思索给需要帮助的学生什么样的帮助,思索学生存在错误的原因,推敲有效的指导方法策略。

当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懂得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时,就会将“手懒、口懒、眼勤、耳勤、脑勤”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课堂实实在在地还给学生,让课堂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