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
摘 要:无氧运动即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运动。无氧运动是相对有氧运动而言的,当从事的运动非常剧烈,或者是急速爆发的,此时机体在瞬间需要大量的能量,而在正常情况下,有氧代谢是不能满足身体此时的需求。机制是由于有氧供能代谢的供能速率不足以应对瞬时的ATP大输出量,于是糖进行无氧代谢,以迅速产生大量ATP,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即无氧运动。该文通过综述无氧运动的近期实践及实验研究对无氧运动的机理及在竞技运动用的实际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为无氧供能竞技项目的训练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无氧运动 机理 实践 实验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142-02
1 无氧运动在实践中的机理
人体预存的ATP能量仅能维持极限强度运动大约2 s,随后由磷酸肌酸CP合成ATP,大约能维持6 s,合计8 s左右,超过8 s必须用血糖迅速合成新的能源物质ATP来提供能量,若在无氧状态下其副产品是乳酸。无氧运动的最大特征是要求供能速率快,且氧气供应不足。普遍错误的观念认为乳酸过多导致的肌肉疲劳使运动不能持久,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表明乳酸浓度的上升本身并不导致酸中毒,它也不是肌肉酸痛的原因。在人体内的乳酸非常稳定,且没有酸性。造成酸中毒有另一个原因是三磷酸腺苷被分裂释放能量时释放的一个质子(H+),糖酵解时机体还会产生大量丙酮酸等不能通过呼吸排除的中间代谢产物,这些酸性产物堆积在细胞和血液中,成了“疲劳毒素”,让人感到疲乏无力、肌肉酸痛,还会出现呼吸、心跳加快、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出现酸中毒。
无氧运动对人体的有利方面很多,根据国外权威医学杂志最新研究:无氧运动的力量训连增加骨密度效果较有氧运动更好;经无氧运动后,损伤肌肉的修复和乳酸的代谢需要消耗脂肪,以此增加肌肉新陈代谢率,提高身体免疫力;它的“减脂”效果相比有氧运动更明显;无氧运动后肌肉收缩速度和力量均能提高,有效降低了疾病死亡的风险。日本科学最新研究发现,人平均握力每提高10%,疾病风险就会降低30%。
2 近期无氧运动相关的研究
林文弢综述无氧代谢供能与运动能力,结论为磷酸原供能系统特点是输出功率最大,是速度力量项目运动员运动时的主要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特点在产能的同时不需氧,并产生乳酸。肌纤维中肌糖原的贮备、代谢产物乳酸、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强度,都影响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
刘俊一研究无氧运动能力的理论机制和训练实践,结论如下:无氧代谢供能系统主要反映生物体肌肉在不同运动阶段短时间快速激烈运动的一种运动能力,并将无氧运动能力划分为神经性、原发性、保持性、持续性和间断性无氧运动能力5种类型。在运动实践过程中,无氧运动能力的一些生物规律总结为 :无氧运动能力主要受到遗传、环境和运动训练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时间运动负荷及训练能使机体无氧运动能力产生良性适应;无氧运动能力都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和表现规律;竞技运动实践中机体的无氧运动能力处在不断变化中;同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有不同的测量、诊断与评价方法;不同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着横向和纵向的动态关系;不同类型无氧运动能力与有氧运动能力之间存在着共性的关联,同时每一种类型的无氧运动能力与有氧运动能力之间又分别存在着个性的关联。在竞赛实践中,拳击手、武术高手、柔道等项目高手都能创造惊人的无氧供能水平,是经过长时间的无氧训练从而不断提高无氧供能能力以供竞技比赛所需的结果。
刘晓莉等通过建立建立间歇无氧运动模型,观察运动后脑、心肌、骨骼肌SOD活性、T-AOC能力及MDA含量的变化及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行为能力的影响。研究显示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水平有影响并存在较显著的组织性差异。
王晓辉等通过外源性补充磷酸肌酸的方式比较补充磷酸肌酸对提高无氧运动能力的支持作用,研究显示磷酸肌酸能明显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表现为减少自由基形成并维持细胞膜稳定,减少乳酸的产生,从而延迟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逢金柱等通过对部队男性士兵27名进行有氧和无氧功率自行车蹬车训练,研究肌肽复合物及新剂型、低剂量的碳酸氢钠的补充对1 min最大无氧运动能力及运动后血乳酸值、血清丙二醛、尿酸等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补充肌肽复合物有提高1 min最大无氧运动能力的作用,肌肽复合物具有抗氧化的作用,可增加血液的碱储备,同时副作用较少,口感较好,可以在运动队推广使用。
巫国贵等通过建立无氧运动模型研究不同剂量维生素E对无氧运动大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谢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补充维生素E能保证无氧运动后即刻大鼠骨骼肌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保持在一定水平,对增强大鼠运动能力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无氧运动大部分是负荷强度高、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在运动量不大情况下,机体能量的供应主要来源于脂肪的有氧代谢。以脂肪的有氧代谢为主要供应能量的运动就是人们说的有氧运动。大多数研究者在制定运动方案或对大鼠建立无氧運动模型时采用短时间大强度的间歇性运动模式,在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间歇时间上稍有异同,所测指标大多集中在无氧运动能力的力竭时间、血乳酸、肌酸激酶、血清丙二醛、尿酸等指标的测量。对于无氧运动能力探索的脚步从不停滞,随着实验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应用,更多无氧训练方法和增强运动员无氧运动能力的强力手段将会引领人类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新阶段迈进,无氧运动所能体现出人类运动极限的表现力也更为竞技体育所重视。随着中国短距项目的蓬勃发展,无氧领域方面的研究将会进入新纪元,为我国竞赛水平提高提供更多的科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蕴琨,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王镜岩.生物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林文弢.无氧代谢供能系统与运动能力[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6,24(1):19-20.
[4] 刘俊一.无氧运动能力的理论机制与训练实践研究以短道[D].东北师范大学,2013.
[5] 刘晓莉,侯莉娟,刘斌,等.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脑 、心肌 、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4,7,23(4):390-394.
[6] 逄金柱,邵士元,魏冰,等.肌肽复合物、新剂型碳酸氢钠补充对人体无氧运动能力及代谢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7,28(2):70-73.
[7] 巫国贵,于芳,崔建梅.维生素E对大鼠骨骼肌无氧运动能力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运动,2012(3):50-51.
[8] 王晓辉.外源性磷酸肌酸对无氧运动的支持作用[D].大连医科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