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经济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2017-02-28 09:56陈畅
商情 2016年50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陈畅

[摘要]:沈阳经济区在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上应该首先准确定位自身的优势行业,在整合优势行业的基础上形成优势产业链,并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升级产业链。完善产业综合配套功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升级,使区域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主导产业带动力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关键词]:沈阳经济区 产业集群 协同创新;

沈阳经济区是2010年4月6日获批的我国第八个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以沈阳为核心的八个辽宁中部城市。其中,沈阳、抚顺和鞍山经济发展态势较好,而辽阳、阜新和铁岭经济发展相对较弱。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要以协调发展作为主要发展战略,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以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因此,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取决于区域内优势产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区域内的潜在优势产业对区域经济的未来发展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产业协调发展对沈阳经济区的意义

在沈阳经济区内大力发展其优势产业,用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增强区域内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明确优势产业的成长路径,一方面可以使地方政府少走弯路,合理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使优势产业的内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沈阳经济区优势产业分析

沈阳经济区产业基础较好,各个城市都已经具有了自身的优势产业,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和共赢,使得整个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快速提升。

资料来源:根據《辽宁统计年鉴(2015)》、《沈阳统计年鉴(2015)》、中国统计信息网

通过定量分析,横向比较2014年沈阳经济区产值及三大产业结构可以发现,总体来说8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的排序都是为二、三、一,但其比重中存在明显差异。营口近几年依靠港口经济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提升幅度较大。阜新、铁岭由于是我省的粮食主产地,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整个经济区内的产业结构趋同。这样的产业结构会导致各地区产业重叠,造成重复建设,通过经济区内的产业协同发展方式,可以使经济区内的产业得到优化,更有效的利用资源把各个城市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并能够有助于产业链的延长和加深,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值。

根据分析可以确定沈阳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如下:

1.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以沈阳为中心,沈阳目前已经拥有了以沈阳机床、沈飞集团、北方重工、新松机器人为龙头的新型装备制造业研发、制造中心,产品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其他七个城市应该积极开展装备制造业的配套产品的生产和研发,形成一个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方向。

2.生物制药产业

目前在本溪和桓仁已经建立了由辽宁成大、东北制药、天津天士力、吉林修正药业等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入驻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沈阳药科大学也搬迁到本溪,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医药产业体系。

3.钢铁深加工产业

沈阳经济区内拥有鞍钢、本钢、抚顺特钢、营口新鞍钢、北钢等诸多大型钢铁企业,伴随着6年发改委钢铁企业去产能的政策,以粗钢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不再具有竞争力,经济区内的钢铁企业应该客观评估自己的资源、技术优势,发展适合的钢铁产品深加工生产和特种钢材的生产,继续保持钢铁基地的优势。

4.农、林产品加工产业

沈阳经济区内在农产品方面的龙头企业沈阳辉山,铁岭坚果、菌类等农产品极具特色,阜新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并应加大力度开展休闲农业一体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建设全国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林业产业方面新民的纸浆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带动了纸浆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发展。

5.石化产业

沈阳经济区的抚顺、辽阳是全国重要的炼化基地,在石化产品产业链方面有了延展和深入,按照国家发改委对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配套改革意见可知当下石化产业重点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环保和精细化工生产为主的石化产业链。

6.汽车产业

沈阳作为自主品牌汽车华晨、合资品牌汽车华晨宝马以及上海通用北盛汽车的整车生产地,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超过30%,在这三大品牌的带动下,诸多零配件生产企业落户沈阳,华晨宝马铁西工厂的投产使用将带动沈阳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是一个极具潜力的行业。我国的专用车生产基地落户铁岭,基地内已入驻企业近百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

三、沈阳经济区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1.沈阳经济区产业架构

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沈阳、大连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经济区的架构要以促进沈大高新示范区协同发展为方向,以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为目标。构建双核心、多轴线的产城融合模式。更好的发挥沈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的极核作用,构建城市联动体系。

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产城融合的阶段目标。例如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沈阳的中德产业园与大连金普新区可以通过城市联动的模式实现跨区域联动,形成技术上的战略联盟,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结合产业区各城市优势产业特点在城际交接带处构建特色产业园,打造特色产业集群。这样的轴线更具有延展性和发散性。例如在沈抚连接带发展汽车零部件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沈本城际带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园,使本溪这个资源型城市从钢铁城市转变为现代化药都。在沈阜城际带大力发展专业物流园区,为经济区第一第二产业做好物流服务。在沈辽鞍辽南连接带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园、钢铁、石化深加工的产业发展,这是经济区的支柱行业,做大做强才能具备竞争力,高科技人才的配套也尤为重要。

以沈阳为极核,兼顾与大连的战略联盟关系,在东西南北各方位都形成城际连接带的产业园区,这样的模式可以实现多城多方位的联动,达到最好的协同发展的效应,也能够加速产城融合的发展,对于沈阳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会起到极好的促进作用。

2.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过程中,沈阳经济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目前除铁岭和阜新外,其他六市农业比重都保持在5%左右。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体系基本形成,要加大对农业示范企业、农业新兴行业的规模化培育,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宽,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特色化。

3.调整工业布局重点发展优势产业

根据本文分析可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在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和历史背景导致当前的工业各行业发展水平不均衡,虽然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各自的优势产业不同,各地区应该认真审视自身的资源和已有的优势产业,改变重工业发展的思路,集中资源做大做强支柱产业。逐步向高附加值,高端市场迈进,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革新,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4.培育具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

沈阳经济区是我国唯一一个以新型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试验区,作为与工业化相辅相成的现代服务业,则需要具备提高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形成的能力和特色。在金融、物流、法律、信息服务、旅游和会展业等第三产业增加特色,实现与工业的有机融合和相互促进。

5.产业集群战略在发展沈阳经济区优势产业的应用

前文分析了沈阳经济区的优势产业,由此可形成的优势产业链,通过产业集群的培育,实现产业集聚和技术集聚,延伸产业链,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形成一般产业互补的协作体系。

仍然以前文所述的优势产业为核心首先發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这是国家战略基础产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母机,科技含量高,对其他产业有联动作用,进而实现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石化设备的高端发展。

其次沈阳经济区的汽车产业也是颇具有潜力的产业,汽车产业对于钢铁、石化、电子等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极为明显。宝马汽车产业园这样规模化,集合程度较高的汽车产业集群对于经济区的汽车产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6.打造有深度、有广度的优势产业链

在制定对策时要把沈阳经济区当成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各地区政府要把整个经济区的协同发展放在首位,要打破地区和行业限制,避免产业结构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形成差异发展的局面。在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等领域不断延展产业链条,向精深化方向发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7.加强极核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沈阳位于沈阳经济区的极核部位,在整个经济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沈阳不仅要具有极核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具备对周围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因此,加强对沈阳的投入会对带动整个经济区的发展。加快实施人才先行的战略,这对于沈阳经济区乃至沈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做好配套服务工作,精简行政审批手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融资、贷款问题的解决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民营企业的兴起也会起到较好的资金扶持的作用。在沈阳经济区成为一个整体之后,更需要信息产业的保障,使得八城市实现同城化,消除制度障碍,都需要信息产业的建设和维护。最终实现在交通、住房、就诊、养老、户籍、通讯等方面的同城化、数字化管理。

注:此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研究项目《沈阳经济区协同创新发展对策研究》编号w2013265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