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锦韬
[摘要]在新媒体的广泛流行的过程中,一方面,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和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机遇;另一方面,它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通过分析新媒体在高校统战工作的影响,高校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建设,以促进高校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统战工作,新的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2.22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学汇集了在所有方面的统一战线代表人士,高校统战工作是全党统一战线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统战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发展,有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当代现代化的信息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数字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LAN),以无线通信网络和卫星技术、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作为终端,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的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和网络电视,这是新媒体网络媒体的典型代表。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超越时间性(快速传播,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虚拟性(个人可以选择信息)和开放(人们可以自由交换想法和信息)和信息传播量的优点。[1] 新媒体作为高校统战工作的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为了解新的党外代表对于高校统战工作的状况提供了新的载体,让工作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困难,带来了新的考验。
1 高校统战工作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机遇
1.1 新媒体信息传播对高校统战工作具有丰富的资源
新媒体的普及使用,突破信息传播时空的限制。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新闻和信息传播能力与无限的连续报道的特点,收集信息、互动沟通也有明显的优势,让人们主动检索,重复收看,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和信息,实现了虽然离开家乡,却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新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图像、声音、有机地结合到音频、视频和其他形式,形成大量的信息数据库,成为丰富高校统战工作信息资料的来源。
1.2 利用新媒体来提供新的高校统战工作的载体
使用新媒体的特点为极其快速和容易,为统战工作代表党外的人士得到信息并形成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在大学,统战工作对象大部分的工作任务重,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统一战线工作人员除了传统的讨论电话和其他方法,可以使用网络媒体的新信息。通过信息载体进行交流沟通和宣传教育,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影响,及时了解党外人士的工作、生活等,为“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作提供新的载体模式。信息统一战线工作是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统战工作的基础。新媒体背景下许多学院和大学通过网络技术,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充分利用QQ群、网站、微博、博客等介质,通过这些网络运营商进行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结果。[2]
1.3 使用新媒体提供新的高校统战工作的方式
使用新媒体自身的优势,为加强和改善学校统战工作党外人士队伍建设,以及外部民主监督职责,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在高校网站上,看到他们的教育教学、人才培训和科学研究等展示他们的风采。新媒体的使用,可以随时随地远程教学,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广大党外代表学习培训更方便,代表人民在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民主監督是高校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传统的民主监督主要包括信件、社会调查和报告形式等。[2]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级党委公开政府事务,同一时间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可以通过手机、新媒体参与高校网络管理等。通过这些,提出了不同的政党的意见和建议,使党外代表履行民主监督和责任更方便。
2 新媒体时代挑战高校统战工作
2.1 高校统一战线思想的强烈影响
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影响学校和大学生,特别是一些西方势力利用互联网宣扬西方的一些所谓的”民主”“人权”,如价值观对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渗透,实现“西化”的区别情节。[3]高校统一战线思想的对象长期接触各种公开或内部的信息,也在网上得到许多非传统,甚至没有鉴别性的虚假信息,非正式的初始信息,让他们的意识形态受到强烈的影响,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趋势是复杂的、多样的。统一战线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大学新媒体工具的使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旋律,引导大学统战对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合作,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2.2 新媒体的使用模式,提出高校统战工作更高的需求
为了积极和广泛宣传统一战线思想和理论,传统方式是通过收音机、电话、邮件、报纸等作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媒介。在新媒体时代下,除了继承传统的工作方法,与此同时,如何使用互动网络平台、积极使用新媒体技术、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及有效性和新鲜强烈的优势,是当前大学统一战线工作者必须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满足网络建设的需求,学校已经在校园网窗口中设置统战工作网站,但许多是一个介绍性的窗口,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或内容不是足够丰富,或不能积极地更新。我们应该使用新媒体自身技术,变换方法模式进行高校统战工作,加快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凝聚意识形态和教育指导的学院和大学科学的服务水平。
2.3 新媒体的使用,队伍的建设向高校统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党外人士善于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见,很难及时知道他们大学统战部的思想动态,要对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前,许多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团队使用网络技术在水平上还有待改进,统一战线工作团队要求的信息亟待改善。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将很快被各种媒体广泛传播。这就要求高校统一战线工作人员提高应对危机的水平,以确保国家利益不受影响。
3 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促进高校统一战线工作
3.1 基于校园网络,加强高校统一战线建设项目
高校统一战线的网站建设应该使用主流声音高的职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方面,接近统一战线的所有成员,为统一战线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在网站上,发布权威信息,公开的信息,提供每日统一战线人员经常沟通反馈平台。也可以做广告展示了一些学院和大学的吗特殊的优势,使宣传工作更生动、深入,学院和大学人文精神。[4]也可以相互链接在不同的学院和大学民主党组织基层项目网站,形成一个网络统一战线的位置。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民主党派沟通和各种信息的透明度,这有利于促进所有的民主政党的工作,让公众充分了解民主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党的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和多党合作和政治系统,等等,与主流的信息占领网络位置,提高凝聚力的统一战线。
3.2 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在网上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目前,高校统战工作的沟通渠道采用更多的是电话、电子邮件和会议等,这些沟通渠道使用时有一些本身无法弥补的缺陷,需要使用更多的多媒体工具,多管齐下,确保高校统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例如:使用QQ、新浪微博、微信、论坛等部门的沟通和在线会议,与网页、电子邮件,在线传输文件通知、数据;使用一些网络软件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工作;通过博客、微博、微信、QQ空间,展示统一战线工作团队和发布重要信息等。
统战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新媒体的应用本身是工具,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防止恶意干扰,也熟悉它的各种性能,不向公众开放,是必要的保密工作。
3.3 加强组织领导,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各种相对集中的统一战线工作,应注意宣传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良好收集公众意见,发挥其最佳实施民主监督等的潜力。新媒体的使用,在高校统战工作应该认真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加强党的组织,统战部主管负责,从战略高度和整体对统一战线工作状态的理解作用,增加投资,配备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加强统一战线建设,提高高校统战工作的整体水平。统战工作实施有效的系统,健全系统,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使系统的统一战线工作,更多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如及时了解党外人士思想动态,除了反映各个方面的知识外,必须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的建立和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
3.4 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加快高校统战工作队伍建设
在網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应该开发或配备专业人士掌握各种新媒体技术,而且对统一战线工作团队开展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加强研究统一战线工作业务知识和网络技术,建立一个统战工作是熟悉业务,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更多高水平的网络技术和新统一战线工作,全面提高高校统战工作信息化水平。统一战线员工应该所有的学院和大学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和掌握统战工作和新媒体技术艺术的完美结合的特点和方法,适应和促进高校统一战线工作信息化建设,提高利用网络技术的能力。
3.5 引导网络参与,促进高校统一战线成员的管理参与和民主监督
在新媒体的时代,高校统一战线成员可以方便使用移动电话、互联网和其他媒体,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和民主监督。高校统一战线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在线消息、微博微信,广泛听取党外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和组织非党外人士要求和声音,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基础和参考。特别是对高校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重大政策变化改革的决定,应该主动接受所有成员的政治参与的统一战线民主监督,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刘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105-107.
[3]徐光兵,刘荣松.关于做好新时期网络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5):29-31.
[4]王宏.网络背景下的高校统战工作研究和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