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丽
摘要:目的 评估瑞舒伐他汀在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患者中对血脂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60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使用常规降糖药物(口服或注射胰岛素)及常规服用的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控制血糖药物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 mg,1次/d,口服。共治疗8 w,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送检,比较两组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 w后,对照组LDL-C 、HDL-C、TG、TC无明显变化,瑞舒伐他汀组显著降低LDL-C 、TG、T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
關键词:瑞舒伐他汀;2型糖尿病;血脂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suvastatin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bnormal lipid metabolism with the treatment effects on blood lipid.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normal blood lipid metabolism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ventional group routine use of hypoglycemic agents (oral or injectable insulin) and the routine use of aspirin, treatment group in the control blood sugar drugs based on the use of rosuvastatin 10mg, once a day, oral. A total of 8 weeks of treatment, venous blood samples for inspe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compared two groups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C),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C), triglyceride (TG) and total cholesterol (TC) levels in th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monitoring of adverse reaction. Results After 8 weeks treatment, the control group LDL-C, HDL-C, TG, TC had no obvious change,rosuvastati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LDL-C, TG, TC,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The use of rosuvastat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lood lipid leve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Rosuvastatin;Type 2 diabetes;Blood lipids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和构成比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降压降糖,对血脂的忽略造成了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居高不下。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脂质代谢异常)危害很大。
本试验将通过观察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患者的疗效来评估他汀类药物的降脂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5~70岁。均符合我国目前普遍沿用的1999年WHO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160 ml/dL,体重指数(BMI)>25 kg/m2。排除肿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血管病、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肝肾或血液系统疾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治疗组,每组30例。其中:常规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64岁,BMI(30.26±1.72)kg/m2;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7~70岁,BMI(29.31±1.32)kg/m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及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水平等方而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计数货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于第2 d清晨空腹抽血进行血脂测定,血脂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和降糖药物治疗,其中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常规组继续进行常规降糖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以双胍类及磺脲类为主,必要时加以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商品名为托妥,生产厂商为南京正大,规格为10 mg),10 mg/次,1次/d,口服治疗。治疗8 w后再予空腹抽血测定血脂,进行分析比较。
2 结果
治疗组LDL-C,TG,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治疗后血清LDL-C,HDL-C,TG,T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血清LDL-C ,TG及T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DL-C水平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高脂血症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总量或其中部分高出正常范围。血脂是人体的必需营养物质,主要功能是提供热量和构筑人体细胞组织。但是当脂类物质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如造成血管(主要是中、小动脉)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多、增大,会逐渐堵塞血管,使血流变慢,严重时血流就会被中断,从而导致了致死致残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外周血管的堵塞,比如眼底或者下肢的血管堵塞,则会导致视力下降、失明,下肢潰烂、坏死。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导致血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胰岛素除了控制着人体内的血糖水平,它还对脂肪和蛋白质代谢起着一定的作用。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生物调节作用发生障碍时,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继而出现高脂血症。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减少,引起脂肪组织脂解酶活性下降,继而甘油三酯(TG)消除减少,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代谢活性增加,导致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含量下降,而甘油三酯(TG)升高;轻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相对增多则促成脂肪合成增加,导致了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胰高血糖素增加,脂肪溶解相应增加,两者均使游离脂肪酸升高,肝脏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增加,这是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升高的主要原因[2]。
糖尿病患者的血管极易造成内膜损伤,大量的低密度脂蛋白(LDL)更易通过损伤的内膜进入血管壁并在内膜下沉着,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血管出现动脉硬化甚至血管狭窄和闭塞的速度往往很快,从而导致了这一类患者的死亡危险性明显增高。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可明显加速大、中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的进展,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再合并大、中动脉粥样硬化, 则更加重了重要器官的缺血和损伤,从而加速了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减退和衰竭。
心脏功能的衰退和损伤导致了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的损伤则导致了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脑部血管的损伤导致了脑卒中的发生。肾脏的损伤导致肾功能减退甚至尿毒症。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已经达到了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0%,更是糖尿病除心脑血管事件外最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所以,糖尿病伴发高脂血症的控制在我们看来势在必行。防治的主要措施是除了有效的控制血糖外,更需要将由糖尿病造成的高脂血症控制到正常范围内。虽然有部分患者通过血糖的控制就能使血脂下降,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原来就有血脂代谢异常,在生活方式的改善之外,降糖药的合理使用之外,仍然需要用降脂药物来控制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目前,糖尿病已经是一个严重的国家级公共卫生问题。合并高脂血症的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高风险性已经引起了诸多人群的重视。血管病变的发展迅速和预后差使得在整个这一类患者的治疗策略中除了强化血糖的控制,更要进行强化降低LDL-C。多项研究表明,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进行降脂治疗是能够有效减少心脏事件发生的数量的。LDL-C<80 mg/dl,是糖尿病患者血脂治疗最重要的目标。他汀类药物目前仍然是降低LDL-C的首选药物。
我国是CVD的高发国家,CVD目前仍然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动脉粥样硬化作为CVD的主要病因已经成为关注的主要焦点。近年来,众多的国际指南都提出了强化降脂的重要性,更提出了他汀类药物在诸多降脂药物中的决定性地位,也强调了他汀类药物的疗效明确性,使用安全性和必要性。
2014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卒中学会(AHA/ASA)更新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为首次卒中的有效预防提供了更新的循证性建议。该指南对于他汀治疗的推荐是基于他汀类药物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理念之上的。强调所有基于风险评估起始就应使用他汀治疗,估计的风险越高,他汀治疗强度应越强。但是基于我国人群血胆固醇基线水平较低的特点,大剂量或者更大计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是否来带来更多获益,仍有待观察和研究,目前仍未有明确的数据表示,我国人群能从大剂量或超大剂量的他汀类使用而逆转斑块。但中等剂量的他汀治疗的疗效还是明确而不容忽视的。另外,糖尿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
众多的试验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够使重要器官损害的发生减少或变慢,血管内膜损伤延缓,从而降低了远期终末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也随之下降。但是否一味的降低血糖就能获得最大获益,现在并没有明确的试验结果能够证明,甚至强化将血糖控制至接近正常血糖水平时,还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只单纯控制血糖而忽略了血脂的控制是否同样能减少血管并发症,降低死亡率,现在看来,并不尽然。要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无论是大动脉、中动脉或者是微动脉,降糖和降脂都是联合而又独立的重要条件。事实证明,不良生活习惯的改善、适当的血压控制、血脂的降低、血糖的合理调整是CVD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对于生活方式改善仍然不能控制血脂的患者,药物的使用和选择变得尤为重要,他汀类药物成为了降低LDL的首选推荐药物。他汀类降脂的强化干预能够减慢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另外,除降脂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稳定粥样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的增殖与移行,防止血栓形成的功能。
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动脉硬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一般只需3年左右就可以出现微血管的不可逆和逐渐加重的损害,继而造成器官的损害和功能的减退。应在明确诊断后就积极给予控制,当然,控制血糖的达标仍然是不容忽略的第一位,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血糖的控制后往往能令血脂有所下降,但是,如果血脂水平尤其是LDL未能达标时,仍需要使用药物来降低血脂,并抑制斑块的进一步形成,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对于血脂程度的忽视往往不能及时的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及早应用,继而导致大中动脉,微动脉出现动脉硬化,甚至血管的狭窄和闭塞。最终使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增加。现在诸多的试验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的降低血脂,防治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致残率和致死率。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肝细胞内3-羟基-3-甲基羟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活性,减少肝细胞胆固醇的合成和储存,降低LDL,升高HDL,减少血栓的形成。他汀的降脂、抗炎双重功效,可以促进一氧化氮的生成,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瑞舒伐他汀是他汀里的新品种,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具有血浆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降脂作用与他托伐他汀相比,无明显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TC,LDL-C和TG的水平,提高HDL-C的血浆浓度,从而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并发症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所有入选患者均完成试验,治疗组共有2例出现呕吐、食欲减退或乏力症状,1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轻度升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表明在常规治疗下,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治疗是安全的。总之,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脂水平,对预防该病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有一定作用,降脂迅速,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赵立华.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17): 62-64.
[2]李秋荣,王勤,曲环,等.瑞舒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3):280-282.
[3]李吉林,王伟,王欣. 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作用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1(1):332-334.
编辑/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