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1年,西汉大将李广利带着几十匹从万里之外的大宛国夺来的汗血宝马,回到了汉都长安。这场由汉武帝发动的,历时四年的汗血马战争,让西汉王朝倾尽国力,付出了十万汉军将士的生命,不过,也带来一个明显的效果——西域诸国大为震恐,纷纷向汉王朝纳贡称臣。
然而,在向汉王朝臣服的名单中不包括一个西域大国——康居。
康居是大宛的邻居,其首都位于今天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锡尔河北岸突厥斯坦。根据《汉书·西域传》的记录,康居人口规模仅次于乌孙,有六十万人,兵马十二万。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域大国。
到汉成帝时,这个远离汉王朝控制范围的西域大国,突然主动派遣王子到长安侍奉汉家天子,并向汉王朝纳贡称臣。
这时的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最后分裂为两部:呼韩邪单于降汉,郅支单于西迁。更亲近匈奴人的康居王主动邀请郅支单于率部进驻康居国,并建立郅支城,互通婚姻。不过,趁匈奴立足未稳,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发兵进击郅支城,将郅支单于斩杀。
也许,正应了大将陈汤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慑于汉王朝的武功军威,康居王终于改变了对汉王朝的态度,主动纳贡称臣。
然而,康居向汉王朝称臣,却不肯按臣属国的礼仪向汉朝的使者礼拜。汉使到康居,康居王竟然让他们坐在乌孙等国的使者之下,甚至直到国王和贵人们吃完饭,才让他们吃饭。康居王轻慢汉使,并以此向西域其他国家夸耀自己的实力。
遣子入侍、纳贡称臣,这是主动示弱、示好的表现,但康居王对汉使的态度却让汉王朝感受到深深的敌意。西域都护郭舜为我们解开了谜团:“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其欲贾市为好,辞之诈也。”
原来,康居人很会做生意。他们意识到,只需要送个王子到长安,名义上向汉王朝称臣,就可以时不时以纳贡为名,向汉朝送几峰骆驼,而每次都能换取皇帝极为丰厚的回赐礼物:黄金、绸缎、粮食、美酒……这就是汉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朝贡贸易”。
历史上,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存在着一个以中国的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前来朝贡的国家越多,说明中原王朝国势越强,更说明天子盛德、圣主英明。所以,为了招徕更多的国家前来纳贡称臣,中原王朝对这些国家往往采取“厚往薄来”的经济“厚赂”政策。
对西域诸国采取“厚赂”的经济攻势起于汉武帝时代。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建议汉武帝“厚赂”西域大国乌孙。于是,为笼络乌孙,截断匈奴的西方外援,汉武帝让张骞携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万钜”出使乌孙。
西域地区在两千多年前,本就是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方世界非常青睐汉王朝的特产,而且价值极高。在罗马帝国,甚至有着“一磅丝等于一磅黄金”的说法。所以,当西域国家向汉王朝臣服后,便用自己的骆驼、马匹向汉王朝换取大量的丝织品,再将这些东西销往更加遥远的西方世界,从中渔利。
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我们看到,康居人特别热衷于向汉王朝缴纳贡品。在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敦煌悬泉置出土的简牍中有一册《康居王使者册》,里面的记录让我们看到康居人过于频密的“朝贡”行为。
敦煌悬泉置的简牍还告诉了我们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次,康居的使者又牵了几峰骆駝作为贡品送到酒泉。按规定,这些由使者送来的贡物一般在酒泉由酒泉太守估价,然后回赐相应的礼物。不过这一次,康居使者认为酒泉太守的估价不合理,把肥骆驼当成了瘦骆驼,把白骆驼说成黄骆驼。使者不服,甚至上诉至朝廷。
对于康居国这种贪财逐利、傲慢乖张的无耻行径,西域都护郭舜愤而上书汉成帝,认为应将康居王子遣送回国,断绝两国使节往来,“以章汉家不通无礼之国”。
不过,汉成帝认为汉和康居互通使者不久,经济“厚赂”西域诸国,旨在“致远人”,以彰显国势、德化蛮夷,所以并未采纳郭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