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对肺小结节及早期肺癌的诊断价值

2017-02-28 21:12王建文詹伟雄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35期
关键词:诊断

王建文+詹伟雄

【摘要】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技术对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患有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疾病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检查;观察组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对两组检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前和术后各项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肺部疾病术前检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肺部疾病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CT扫描检查所得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对患有肺小結节和早期肺癌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肺小结节; 早期肺癌; 诊断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5.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069-03

一项针对肺癌的专项研究与调查中发现,非早期阶段发现的肺癌患者在5年内的实际存活率水平只有10%左右,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且能够在正规的医院接受积极治疗的患者,其5年内的存活率可在70%以上[1]。因此,肺癌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不仅仅可以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还可以使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有效延长。多排螺旋CT技术是目前临床对肺癌疾病在早期阶段进行诊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又由于在近年来辅助软件的不断升级,使得该技术在早期肺癌疾病诊断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2]。孤立肺结节无特性临床表现,尤其是一些体积相对较小的单发性肺小结,经多排螺旋CT技术,对疾病展开系列检查,可以使肺小结的实际检出率得到明显提高。现阶段,多排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明显提高,探测器宽度可达0.625 mm。本次对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在肺小结节、早期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肺小结节以及早期肺癌患者,共计选择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病时间1~14个月,平均(5.8±1.7)个月;包括男25例,女

17例;其中肺小结节患者26例,早期肺癌患者16例;体重41~87 kg,平均(54.2±6.5)kg;年龄35~73岁,平均(53.7±8.1)岁;观察组患者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5.4±1.2)个月;包括男23例,女19例;其中肺小结节患者28例,早期肺癌患者14例;体重43~85 kg,平均(54.4±6.6)kg;年龄31~78岁,平均(53.9±8.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时间以及体重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CT技术进行病情检查。采用多排螺旋CT技术对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病情检查,具体措施为:在对患者进行CT检查前应该首先进行呼吸方法训练,采用医院现有的多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扫描操作的参数设定为:第一种类型,自动毫安模式,电压120 kV,噪声的指数为(20,100层厚),螺距1.75 mm,机架的转速水平分别为

0.8 s/圈、35 mm/周,探测器规格为16×1.25 mm,准直器的宽度为1.25 mm。固定毫安模式,电压120 kV,50 mA,螺距水平为1.75 mm,机架的转速水平分别控制在0.8 s/圈、35 mm/周,探测器规格为16×1.25 mm,准直器的宽度水平为1.25 mm。对比两组研究对象肺部疾病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肺部疾病术前检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肺部疾病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CT扫面检查所得图像质量。

1.3 图像质量标价标准

优:图像中无任何伪影存在;良:图像中在肺尖、肺底位置,能够观察到少量伪影存在,但对诊断无任何影响;差:图像中能够观察明显伪影存在,对肺部结节的观察、判断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3]。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部疾病术前检查结果与术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

对照组42例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术前采用常规CT检查与术后病理学证实符合29例,符合率69.0%;观察组42例术前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与术后病理学证实符合40例,符合率95.2%。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扫描检查所得图像质量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采用常规CT技术检查所得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水平达到78.6%;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采用多排螺旋CT技术检查所得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水平达到95.2%。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肺部疾病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采用常规CT技术检查的操作时间达到(24.82±5.17)min,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前采用多排螺旋CT技术检查的操作时间达到(17.33±3.25)min,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肺部疾病术前检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

对照组患者术前检查的误诊5例,误诊率11.9%,漏诊8例,漏诊率19.0%,观察组患者术前检查误诊0例,误诊率0,漏诊2例,漏诊率4.8%,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目前临床对于肺癌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基本原则,一般而言,早期肺癌不会出现明显的自觉症状,若是无法保证及时发现病情,很有可能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早期阶段发现肺癌的存在,对高危人群展开必要的体检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4]。因层厚、扫描速度等诸多扫描因素的限制,在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疾病检查过程中,普通CT技术所得的图像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多排螺旋CT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则可以使薄层扫描的操作更加快速,使扫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使漏层对图像显示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消除,使图像的纵轴分辨率明显提高[5]。endprint

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技术具体指的是,在不会对肺小结节检出率、早期肺癌诊断准确性产生任何影响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辐射剂量,因这一扫描技术的扫描参数水平设定不变,管电流水平降低,因此可有效降低X射线辐射剂量。现阶段,临床上降低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种常用方式:降低管电流和管电压水平,增大螺距,有效缩短扫描操作时间[6]。多层螺旋CT技术的X射线管球的利用率高,图像噪声水平降低。有临床、相关领域的研究发现,时间分辨力、Z轴方向空间分辨力水平显著提高,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降低,并且能够提高更薄的重建层厚,图像的噪声保持不变,若采取更薄的重建层厚,会造成辐射剂量升高。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层螺旋CT技术辐射剂量与图像噪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使曝光剂量尽可能减少,必然会造成图像噪声升高,而图像的噪声水平异常升高,便会有效降低图像质量[7-8]。所以,采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技术对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疾病实施检查的过程中一定应该将曝光剂量与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为了能够使辐射剂量在更加合理的范围内降低,可以使重建层厚水平增加。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术前和术后各项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肺部疾病术前检查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肺部疾病影像学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CT扫描检查所得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应用多排螺旋CT技术对患有肺小结节和早期肺癌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俊,刘彦国.肺内小结节的诊治现状、问题和方向[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7):385-386,389.

[2]连永伟,于昭.多排螺旋CT对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的探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9,18(4):180-182.

[3]杨娟,怀庆昀,李春霞,等.周围型孤立性肺小结节的外科诊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2):45-46.

[4]丁忠,陆风旗,张雷,等.多排螺旋CT检查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12):983-987.

[5]郑传忠,杨宏志,崔涛涛,等.胸部结节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31(10):1502-1504.

[6]沈春林.CT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7):1263-1264.

[7]郑海平.多排螺旋CT技术在诊断和鉴别早期周围型小肺癌中的临床应用[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2):3319-3321.

[8]韦进,王小文,吴广仕,等.多排螺旋CT非螺旋低剂量扫描筛查肺结节[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6):563-566.

(收稿日期:2016-08-27)endprint

猜你喜欢
诊断
智能变电站设备诊断与状态监测技术研究
针对代谢标志物的分子探针设计与合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法医尸检中生前伤检验的研究
常见羽毛球运动软组织损伤及诊断分析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浅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运行诊断及其调试
PLC在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