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雪媛
我们认为无论是解决当今的问题,还是走向未来,都需要四个方面的尊重:尊重每一个人、尊重赖以生存的环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且还要尊重规律。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始建于1956年,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示范学校。在各级政府和教委的扶植下,现已发展为一校五址、规模较大的一所现代化学校。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EPD” 项目首批实验校,白家庄小学始终以“为学生创建一个乐园”为目标,不断创造新优势,形成“尊重教育”的特色品牌。
那么怎样为学生创建一个乐园,创建怎样的课程能够让这些笑脸常在,让他们能够自信地走向未来,适应发展?首先,我们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读懂孩子所处的时代,思考孩子未来将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需要。据报道,2015年足以改变世界的十项新技术:“增材制造技术”能够打印人体细胞,有望打印活体细胞;“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够实现零排放,“下一代机器人”使人机对话协作逐渐成为常态……“互联网+”时代第一次使学校与整个世界紧密相连。10年乃至20年后迎接孩子们的将是什么?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现代学校的课程建构应更具有前瞻视角、全球视角与学习者可持续成长视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全球ESD行动计划》中, 明确提出了未来10年的新目标:“为教育和学习重新定位,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取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和态度。”同时,这份文件也指出了ESD方面的相关目标。如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灾害风险及可持续消费与传统文化等关键问题纳入课程当中;在教学法和学习环境方面要按照互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设计教学,使学习更具探索性、变革性,并注重行动,重新思考学习环境(实体的和虚拟的、在线的),启发学习者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在学习成果方面要激励学习、促进批判性和系统性思维、协作性决策等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当代人和后代人负责;在参与绿色社会建设方面使学习者拥有从事绿色建设的能力,采取可持续生活方式,成为可持续发展世界的积极推动者。
显然,这样的育人目标既是面向社会可持续发展未来的,也是面向少年儿童可持续成长未来的。按照这样的指导理念设计学校课程,是对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挑战,也是我们应当承担起来的新任务。十多年来,我校正是基于以上理念创建了适合学生可持续成长的课程。
找准课程创新的起点
我们认为,学校课程创新的起点是学校的核心理念,因为它最能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学校的灵魂 。
我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国家实验学校,该项目在2003年发布的UNESCO《10年计划》中倡导“尊重”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是当代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对办学历史、先进教学理念、区域特点和师生成长规律四个方面的思考,我校确定了办学理念——“尊重”。我们认为无论是解决当今的问题,还是走向未来,都需要四个方面的尊重:尊重每一个人、尊重赖以生存的环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且还要尊重规律。
以这样的理念为起点建构的课程,既立足当今,又直指未来,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尊重、学会尊重,渐渐地,一颗尊重的种子就会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心中,成为“具有北京情、中国心的世界人”。找准起点之后,我们建构了涵盖“尊重规律、尊重人人、尊重文化、尊重环境”四大领域的课程目标体系。其中,整合了原有国家课程的目标,补充了关于“媒介素养、创新实践、探究合作”等适应未来发展的目标,以此指引课程创建的方向。
构建立体的课程结构
通过持续不断的实践研究,我们体会到,面向可持续未来的课程结构要体现四个特点:基础性、创新性、选择性、未来性。我们构建了“三类一中心”课程,“三类”是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定制课程,“一中心”是处在中心位置的主题课程。
其中,“基础课程”面向全体,约占70%,重在保持我国国家课程优势“学科本质突出、注重思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基础扎实”等,设有数学、语文、体育等学科。“拓展课程”面向差异,约占25%,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学的课程,分体育、艺术、文化、科技、环境5大类,共有128门。如体育类的篮球、排球、足球、棒球;艺术类的舞蹈、合唱、爵士乐;文化类的皮影、书法、茶艺;科技类的飞行模拟、机器人、3D打印、编程;环境类的创意DIY等,充分满足学生兴趣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并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定制课程”面向特殊需要,约占5%,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培优课程,另一部分是帮扶课程。培优课程是对某一领域超长的学生给予更高层次的培养,如STEM课程、英语戏剧课程;帮扶课程是面向需要特别关注的孤僻症、伤残等特殊学生定制的个别化指导课程。
主题课程是跨越学科边界和课程边界的综合性课程,主题主要侧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继承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调查与解决方案设计。着重在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活动中,借助家长和社会力量,组织指导孩子关注校园、家庭与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实际的观察与研究,通过团队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创新思维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创新多样化的课程形态
围绕“尊重”理念,目前我校已经开發了“我与规律、我与人人、我与文化、我与环境”四个领域的共 73个主题课程。“我与规律”领域有“探寻食物链”“四季有变化” 等主题;“我与环境”领域有“我是社区规划师”“我是蓝天护卫者”等主题。主题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一个完整的情景中,进行多元体验,开展跨学科学习、个性化学习。
案例1:“品味端午文化”主题课程
该课程隶属于“我与中国文化”主题,是关于节日文化的一个小主题。这一主题课程在五年级开设,涵盖9个学科。课程实施分为四个流程:一是发现问题、聚焦问题,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了很多问题。如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端午节怎么来的、划龙舟的习俗怎么形成的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类聚焦,选择重点研究的问题。二是学生基于问题展开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学生手持移动终端,进入教师制作的丰富的微课程,有的学习《端午的来历》《挂草药》,有的诵读《端午的童谣》,有的学习制作《包粽子》等。学生边学边实践,并拍照、配文、配乐上传互联网分享,将镜头语言、书面语言、音乐语言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三是走进社会实践体验(东岳庙、北京民俗博物馆);四是多元表达、分享提升(歌曲创编、打印3D作品、影片制作、创意设计等)。
案例2:“我是蓝天护卫者”主题课程
该课程隶属于“尊重环境”主题,是关于身边环境中有关雾霾内容的一个小主题。该课程由四年级的品社、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信息6个学科整合而成。课程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实践准备、实地探究、整理归纳、总结提升。实践准备阶段:学生们讨论质疑,提出问题,聚焦问题,如什么是雾霾、雾霾有哪些危害、有多少人关注雾霾等,再根据问题合理分组,制定计划和问卷。实地探究阶段:学生采访了社区居民、调研了全校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如雾霾的形成原因、雾霾怎样防护和改善等。基于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二度实践,走访了施工工地,了解工地扬尘的情况;通过调查汽车流量,发现尾气排放确实存在污染。整理归纳阶段: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把小组的数据进行整理,汇编成稿,聚焦问题,梳理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班内交流。总结提升阶段:以多学科联动的形式进行整体的汇报和研究,四节选修课《合唱》《电子海报》《儿童画》《英语剧》完全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意在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学生为保护身边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愿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主题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关注与研究的视角更加多元,从食品安全到节约资源,从关注环境到思考文化,完成了几十个探究主题,如“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问题的调查与解决”“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进行跨学科学习、个性化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获得多元的收获和自由的发展。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中做到自我成长,还给低年级同学开设了编程课程班,并对问题进行改进指导,他不仅实现了超越自我的发展,也带动了更多的同学一起成长和进步。
梦想成就未来,我们相信,这种面向未来的、开放、多元、能自主选择的课程一定会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一定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断的惊喜和希望!同时,我校将继续深化教师团队的思考和实践,进一步完善面向可持续未来创设的“基础性、创新性、选择性、未来性”特色课程。在新一轮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实践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而可持续成长与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朝阳区白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