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婷婷 丁凡 刘毅 赵孟 丁迎 苏邹 吴微
·综述与讲座·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
陈婷婷 丁凡 刘毅 赵孟 丁迎 苏邹 吴微
精神分裂症是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认知损害,包括:注意(警觉)、言语记忆、言语学习、视空间记忆、推理与问题解决、精神运动速度等多个方面。同时,精神病患者也存在情绪体验、表达的异常,其根本上为情绪调节异常,而情绪调节异常也导致患者情绪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缺陷,需要探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通过操控各种内外因素,减轻患者的情绪调节异常症状,使患者更为良好的情绪体验。为此,本次研究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研究展开了深入研究,分析了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的基本概念,探究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异常,总结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干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协助患者改善情绪调节能力。
精神分裂症; 情绪调节; 内隐态度
精神分裂症是以感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及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在最近几年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扰乱上,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扰乱问题与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存在一定的负性相关[1]。内隐态度是个体情绪调节表征的内隐部分,属于个体自动情绪调节的一个过程,近年来精神疾病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内隐态度对情绪调节策略、情绪体验的影响存在一定异常,但是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为此,下文将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研究,总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及内隐态度的相关资料。
1.1 情绪调节的定义及调节过程 情绪调节是人类获得主观体验后,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故情绪调节涉及多个系统生理活动和面部肢体动作,涉及层次较多,调整过程复杂,可简单将人类情绪调节概括为一个多样性系统。从情绪调节的机制来看,其既作用于个体认知功能,又对主观能动性产生深刻影响,其调整过程受主观情绪影响较大,人体可通过情绪调整实现个人特定预期情绪目标。
情绪调节的过程基本为:个体感知到自身出现的情绪反应,基于所处环境达成情绪调节目标,然后有意识/无意识的增强/减少正性/负性情绪体验。情绪调节可以帮助个体更好的适应环境,但个体情绪调节主观性较强,因而情绪调节效果不够理想,可能出现自身情绪调节反而使自身不适应目前环境条件的情况,但冷静、思维成熟的他人情绪调节,可以帮助情绪异常个体更好的恢复情绪。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异常 当前,重性精神疾病研究领域已发现精神分裂症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认知缺陷和社会功能障碍。临床文献报道显示:患者神经认知、心理理论已经出现了明显异常,而这类异常或障碍反过来引起患者情绪加工障碍。人类情绪主要包括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两大类,前者包括高兴、愉快、轻松等体验,后者则包括焦虑、愤怒、恐惧、抑郁等体验[2]。当个体感受到刺激因素后,机体可根据刺激源,产生正性情绪或负性情绪,但是人类为社会性的个体,因而需要控制或调整自己的情绪尝试增强/减少负性和正性情绪体验。但是,当前临床文献研究报道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情绪调节异常,具体而言,患者选择适应不良情绪,而非调节自身不良情绪为正性情绪,区别健康个体,但尚未探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如何调整自身情绪。
1.3 精神病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 目前,关于精神疾病的情绪调节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更少,我国相关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但吸纳国外理论研究的精华,发展加快,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目前临床领域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方式分为表达抑制、认知重评两类,具体如下。
1.3.1 认知重评方式:认知重评策略是当前我国内外较为认可的一种调节方式,其本身属于一种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减少个体负性情绪体验,减弱适应不良的机体生理活动,保证机体生理活动的稳定性。认知重评是指个体达到某环境或处于某条件中时,产生一定情绪体验,然后主动接受→积极尝试解决情绪问题→开始计划→正向重新调整→正向再评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重评过程,此外个体可制定长期调节目标[3]。认知重评策略是一种正向、积极的情感调节方式,个体重评过程可最大限度减少负性情绪体验,但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缺失,本身存在认知障碍,重评缺失等问题,因而其情绪调节中往往较少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有研究发现,习惯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可有效合理调整个体情绪,从而防止精神疾病产生,但精神疾病患者往往采用适应不良情绪的态度,而不做改变及正性情绪调整,故会加重负性情绪程度及体验[4]。认知重评方式不会削弱个体情绪表达,而表达抑制方式与之相对,可减少个体情绪表达。
1.3.2 表达抑制方式:表达抑制方式属于一种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表达抑制方式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个体长期采用表达抑制方式调节情绪,易诱发精神疾病[5]。表达抑制方式包括抑制、逃避、沉思、自责、责备他人等,并未主动制定个体情绪调节目标,个体一味沉浸在负性情绪体验中,对个体身心均产生了负性情绪,可增加自闭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发病率[6]。国内性精神疾病研究领域通过情绪调节策略分类模型、情绪自我调节模型等建模形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展开了长期深入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存在非适应性,与精神健康个体差异较大,这类患者情绪调节中以表达抑制为主,而并不优先使用或不使用认知重评策略[7]。精神分裂症患者习惯使用非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后,会产生强烈的持续体验负性情绪的心理暗示,导致患者产生幻听、幻觉等情况,进而影响患者社会认知,降低其日常社会功能越来越弱。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达抑制使得神经系统交感神经激活增强,从而抑制了自主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导致记忆困难、认知障碍、感情失控等不良反应。有文献研究提出,情绪调节的表达抑制方式与精神分裂症和患病率存在正相关性,而该发现对于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8]。
1.3.3 精神病患者情绪调节方式倾向性判断方法:在实际临床治疗中,需要确定患者情绪调节方式倾向性,而这需要评估工具的协助,通过情绪调节问卷测量结果,评估患者倾向于表达抑制方式,还是认知重评方式[9]。
1.3.3.1 情绪调节方式问卷:采用黄敏儿根据Gross(2002)编制的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Emotion Relation Questionnaire,ERQ)可以直接评估患者倾向使用表达抑制或认知重评策略,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改编,形成符合实测需要的情绪调节方式问卷[10]。为保证情绪调节方式问卷的可靠性,应在使用前测定问卷重测信度和Cronbach’s α系数,保证问卷内容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和结构效度良好。
1.3.3.2 情绪调节外显态度问卷:情绪调节外显态度是认知重评策略的具体体现,因而测定情绪外显态度情况,可直接评估患者是否形成认知重评策略习惯或倾向于该情绪调节方式。当前,临床多采用刘俊升(2007)编制的情绪调节态度问卷,总共有9个题目。主要是用来测量表达型的情绪调节外显态度[11]。此量表总共分为情绪表达分量表和情绪控制分量表,情绪控制分量表的项目有3个,分别为6、7、8题,其计分方式为反向计分。其余的则为情绪表达分量表的项目,其计分为正向计分。情绪表达量表和情绪控制量表的得分相加则为总量表的得分,该情绪调节态度量表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重测信度为 0.61,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较为理想。
2.1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概述 健康个体的情绪表达等情感活动具有经验性特征,随着情绪调节经验的不断积累,可逐渐形成经验性情绪特征,在情绪表达或调节中可予以体现,这类情绪反应属于态度结构中的外显态度,可通过情绪调节态度问卷评估。此外,个体情绪调节中,也存在一些非经验性的积极/消极的认知、情感或反应,是外界刺激下心理保护机制产生的作用机制,这类内隐态度不能归因于某一确定的情感经验[12]。目前,尚未阐明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发生、发展机制,但是部分遗传学研究发现,内隐态度遗传可能性较大,临床研究发现其存在强烈的高遗传可能性态度的表现[13]。但是也有文献研究指出,内隐态度作为一种社会态度,环境因素等后天因素在也影响了其态度形成与发展,导致个体逐渐出现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环境因素刺激性明确存在[14]。当前,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相关研究,对其形成与发展争议较多,且较多研究开始关注其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15]。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研究进展 当前,关于情绪调节的内隐态度研究较为充分,文献报道量较多,但是内隐态度的研究较少。国内外关于心境障碍患者及焦虑障碍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情绪调节方式都存在一定的不适用性[16]。另外,情绪调节也受到个体无法内省识别的对情绪调节本身的评价影响,这种无意识的评价可以影响个体对情绪调节这一心理过程的喜好、思考和行为,而这个过程被定义为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属于自动化的情绪调节。目前国内外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的研究不多,多采用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既填补了国内外关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理论研究的不足点,也为以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困扰的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17]。
马伟娜等[18]在对抑郁和焦虑个体的研究中发现,抑郁程度与焦虑程度越高的个体,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越倾向于表达型,这说明,情绪调节内隐态度持表达型的个体可能在情绪调节的自动化水平上就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文献研究认为情绪调节的内隐性质,在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群体中表现较为明显,这类内隐态度实质上属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缺陷,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患者无法识别情绪意识,进而本能出现表达抑制的情绪调节,表现为消极的情感反应或认知,而负性情绪越严重,患者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越明显[19]。
2.3 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 当前,关于情绪调节的内隐态度研究较少,同时也缺乏可靠的测量工具。国外对于内隐态度测量研究较多,更提出了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方式,研制了一系列软件,使得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评估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
情绪调节内隐联想测验由Mauss等于2006年利用美国INquisit专业软件编制(Mauss L.B.,Eatharine Evers,FrankH.Withelmamp;Jame:J.Cross,2006),刘俊升(2007)结合汉语习惯改编过的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ER-IAT中目标词和属性词如下:情绪表达目标词为:释放、情绪化、宣泄、激情、奔放、表露。情绪控制目标词为:容忍、克制、理智、冷静、忍让、忍耐。积极属性词包括:珍贵、优秀、舒服、健康、光荣、美丽。消极属性词包括:可怕、羞耻、悲惨、肮脏、残忍、恶心。
测验采用标准的七部分程序(Greenwald et al.,1998),第1、2、3、5、6部分为练习部分,第4和第7部分为相容和不相容测验部分。被试出现分类错误时给予反馈,在被试纠正错误后才能继续进行分类反应。电脑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误情况。整个试验采取个别施测的方式进行,主试在告知被试指导语后,让被试单独完成实验,施测过程中保持环境安静。其程序为,被试先完成内隐联想测验,然后再进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的作答,因为情绪调节方式可能会影响到其内隐态度的测量。电脑自动记录被试的每一次按键反应时以及正误情况[20]。
个体情绪认知和调节与个体社会功能属于相互影响的两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影响了其情绪调节方式和加工过程,而情绪调节的异常反之加重患者社会功能异常,对于患者长期发展较为不利,因而有必要纠正患者的绪意识和情绪调节异常。同时,应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的表达,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通过减轻患者抑郁程度与焦虑,纠正患者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调节内隐态度研究较少,尤其对情绪调节内隐态度识别、测评及干预不足,但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调节在临床作用不容小觑,应尽快深入研究情绪调节方式和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利用研究成果改善临床治疗措施,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重新建立社会认知能力,协助精神分裂症患者构建健全的情绪体验,改善社会性功能缺失现状,从而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1 俞少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面部情绪识别与述情障碍的执行功能与人格基础.浙江大学,2012.26-28.
2 宋春蕾.动机性压抑的内隐特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3.24-25.
3 付佳林.抑郁症患者自杀态度相关研究及其心理干预.苏州大学,2014.28-29.
4 朱叶,方菁,张蓓,等.精神分裂症社会认知功能缺陷的功能影像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5:232-239.
5 刘光雄,杨来启,化振,等.精神分裂症内隐语义记忆缺陷研究.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8:609-612.
6 林建葵,周永梅,潘胜茂,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精神卫生知识需求调查分析.现代临床护理,2015,8:11-14.
7 马伟娜,桑标.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和无意识目标对消极情绪反应的影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133-140.
8 殷爱华.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人应对方式和生命质量的对照研究.山东大学,2012.30-31.
9 余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社会功能提高小组的介入研究.华东理工大学,2013.14-15.
10 梁艺凌.日间机构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32-33.
11 王玉.ABC情绪管理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研究.河北医科大学,2015.21-22.
12 吴日晖.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尊、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干预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15.18-19.
13 黄晓江.首发精神分裂症血清NMDAR抗体、NRG1和NSE水平研究.昆明医科大学,2015.23-24.
14 卢川.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共情、认知共情和执行功能的相关研究.广州大学,2013.25-26.
15 张引,贺雯,罗俊龙.情绪对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联结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14,12:1882-1888.
16 林世泽,林贤浩.内隐记忆及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表现.精神医学杂志,2011,10:76-78.
17 朱翔贞,汪凯.精神分裂症患者情绪记忆损害的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10:611.
18 马伟娜,桑标.焦虑、抑郁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5:55-61.
19 张月卿,尹艳芳,卢春爱,等.系统化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生活质量的影响.河北医药,2011,33:2060-2061.
20 林贤浩,林世泽,郑金炽,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记忆损害.心理科学,2012,10:477-480.
10.3969/j.issn.1002-7386.2017.24.040
项目来源:武汉市临床医学科研项目(编号:WX14B28)
430082 湖北省武汉市武东医院(陈婷婷、丁凡、刘毅、赵孟、丁迎、苏邹);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吴微)
R 749.3
A
1002-7386(2017)24-3810-03
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