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敏
摘要:软件工程作为一个工程类学科,要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也是应用型本科的要求,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需要高校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尤其要重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和实践环境,同时高校还要加强师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将学生培养成为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099-02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早已从精英教育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但现阶段的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1]。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必须转变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从以前的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导向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目前很多的高校已经在积极地进行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在2011年被正式列为一级学科,作为一个工程类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科的应用领域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还是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只依靠学校的办学力量走闭门造车之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校企合作培养之路。
1 传统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1.1 理论教学过重,实践能力不强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传授知识,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可是学生却无法运用这些知识去编写一个应用项目。
1.2 知识分散、系统化、工程化思想缺乏
很多专业课程也在努力进行改革,加强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但课程案例围绕知识点设计,虽然对学生理解知识点有帮助,但缺乏实用性,各案例之间也是孤立的,导致学生很难融会贯通。课程之间也是如此,各门课程之间缺乏系统化、工程化思想,最终导致学生学了很多课程,可是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
1.3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高校的青年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又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实际的项目经验,在指导學生时难免存在一些不足。
1.4 职业能培养不足
由于中国教育模式的问题,高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也缺乏创新意识。学生难就业,企业难招人的矛盾日益突出。
1.5 校企合作不深入
高校办学与企业的互动偏少,企业参与办学的力度不够,不能真正将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对接。
2 培养模式改革思路与措施
2.1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学科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整合,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实践、创新、创业、社会适应能力融入到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中。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有三个核心原则:第一,培养目标定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行业专家有效参与培养目标的评价与修订。第二,课程体系以能力产出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将能力要求具体分解落实到各门课程的教学环节,有效引导培养过程。第三,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项目驱动,实现“做学合一”。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综合应用模块。
1)通识教育模块由数学、政治、英语、体育和管理学等公共基础课组成。学科基础教育模块由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组成原理、算法、编译原理、专业英语、离散数学等计算机类课程组成。
2)专业教育模块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性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面向对象编程、软件工程、需求工程、软件过程管理、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等课程,方向性课程包括建模、网站编程、信息安全、移动平台开发等相关专业课程组成。
3)专业拓展模块由电子商务、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ERP、数据挖掘、云技术等课程组成。
4)综合应用模块主要是针对专项能力的综合性项目实践,分为财务核算系统开发、电子商务系统开发、移动平台项目开发等。
另外,对制定的课程体系要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动态轮换机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要合理地对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进行置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2 强化综合实践
强化实践能力一直是培养模式中强调的重点,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知识分散、系统化、工程化思想缺乏等突出问题,树立以需求导向,强化综合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科学设定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的教育内涵之一就是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过渡为职业人角色,职业人角色的标准并非由学校制定,而应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标准。因此,社会和企业需求是实践课程的起点和衡量标准。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引入企业案例作为校内实训案例,也可以引入企业工程人员参与校内实训辅导,让学生熟悉企业开发人员的工作方法,规范学生的编程习惯,提高学生的代码编写速度,积累学生的代码编写量,让学生适应企业项目化管理,将企业化教学模式引入课程之中。
2.3 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联合培养,协同创新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校企合作不能浮于表面,既要借助企业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也要依靠企业改进具体教学内容,这是一种贯穿模式。引入校企合作的教学环节包括技术应用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课程教学、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环节。这些环节的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合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切实保证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加强师资建设
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和难点是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科研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迫在眉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1)以先进的设备和教学系统促使教师成长,以教师的成长带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更新,以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更新带动实验室建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2)鼓励教师进修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将先进和实用的知识技能带回到教学中来。3)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教师。通过以上多种途径有效促進教师队伍的发展,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
2.5 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创新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在教学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外,还应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学习和创新的浓厚兴趣。可以在学院创办各种兴趣小组,工作室等,由教师带队承接一些简单的企业任务,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这是学以致用的最好方式。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 结束语
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软件工程作为一个工程类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有企业的参与,才能做到知识和技能的兼备。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各自发挥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和实践环境,使学生迅速成长,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
参考文献:
[1]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Z].
[2] 朱恒夫. 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 中国大学, 2011(10): 90-95.
[3] 韩中元, 雷国华, 李军.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