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柳维娜+陈丹凝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两者在教育目标功能上相互融合,教育价值体现上相互一致,教育具体内容上相互贯通,这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根据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要求,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精心遴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补齐创新创业精神培育短板,进一步拓宽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为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今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这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积淀,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其蕴含的高尚的爱国情感、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文精神不仅应成为当代大学生宝贵的文化品格,更能为现代市场经济道德体系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文化来源,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条件和环境。分析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有助于夯实创新创业文化基础、增加创新创业文化力量、深化创新创业文化责任、构建创新创业文化核心,有利于国家、政府、高校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指导理念,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遴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认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遴选出适合引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1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和合思想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早已渗透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它不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是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这里的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归结到人的身上,反映的是一种既能洞察自然规律又能顺应自然规律的天人合一的人格。
在当今商业领域当中,要求人们在创造利益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便是启发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中要实现和谐发展的问题。这种思想鼓励学生以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人,提高自我修养,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挥;以顺应之心来对待社会,完成对社会的道德义务及责任,有利于企业在社会中的顺势而为;以敬畏之心来对待自然,有利于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维护企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图强思想
《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几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发愤图强的优良传统,强调的是君子的自我反思并不断突破自我的态度,强调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事物。自强是指人要有充分的自觉意识,认识自身的不足及有待改进的地方,然后充分调动自身的力量去奋发图强,无惧艰难险阻,不断提升自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包含了自强、上进、奋发等优良的精神品格,与我们现代所要求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内涵一致。
我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中,积极进取、努力奋斗等品质是不可缺少的核心内容,这一品质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断前进、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想要创业的学生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做事缺乏恒心和耐心,遇到点困难便停滞不前,那想必他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是很难坚持下来取得成功的。为理想而不懈奋斗、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项目中,不断激励自己,明确努力目标,激发潜能,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1.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
《日知录·正始》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强调个人价值的同时,更加强调人的社会性以及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只有在社会群体之中,依靠团体的协作,人类改造自然的创造性行为才能够发挥作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就是要求我们要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整体利益着想,把个人目标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将自己的理想抱负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在创业中可能更多关注到的是项目的现实利益,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个别学生以自身利益为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或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缺乏对集体或社会的奉献精神,忽视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应当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大学生将创业与创造最大社会价值并回馈社会的伟大理想联系起来,将创业与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目标。
1.4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诚信思想
《增广贤文》有“君子爱財,取之有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重义轻利”是作为君子必不可少的高尚品格。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这里所谓的"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是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但是前人所推崇的“义”,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要摒弃“利”,比如“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肯定人们对“利”的追求,但更加强调的还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诚信是商人立身创业之根本,这已经被古今中外成功商人的实践所证明。一名优秀的创业者,除了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外,更应具备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对君子的要求,今天,它同样也可以成为大学生创业精神中的重要品质。大力弘扬和发展“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及能力的提高。
2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积极作用,探讨通过何种途径将两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建设,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1 加强文化宣传,启蒙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是启发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一课。但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较为欠缺,接受教育的途径比较有限。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展板、刊物等传媒平台,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各种校园景观当中,设计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校园雕塑、亭台轩榭、书画长廊等人文景观,这样学生在校园里就能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当教育者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创新创业的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时,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增强认同感,认可其中深刻的含义,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启蒙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 整合课程资源,编写针对性创新创业教材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专门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章节的教材非常少。在很多高校,师生使用的教材大多只是涉及到创业实用基础类的知识,在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上较为缺乏理论依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创新创业教育值得借鉴的内容,因此,高校可以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将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文化知识、能够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内容编入教材。同时,要注意所选文化知识的可读性,使篇幅和内容短小精悍,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不同的编制形式,科学合理搭配,也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地域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3 加强师资建设,将人文社科类教师纳入队伍
随着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成为了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高校开始重视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选送了一批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班”,成为学生的创业指导教师。这批教师大多是高校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部门的教师,由于专业所限,他们在给学生授课或为学生指导时,更多的是在实践操作层面,较少涉及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育。因此,建议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资源,聘请部分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讲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渗透和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成功创业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参考文献
[1] 孙文新,刘冬梅.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业的关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2).
[2] 阚兴辉.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J].中国职工教育,2014(24).
[3] 陈召勇,朱华丽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養方法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4] 宋向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创新人才的育人研[D].重庆工商大学,2014.
[5] 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