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山
摘 要:文章从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生态质量四个维度,选用12个指标,采用均值化、熵值法确定权重,通过比对四个参照省份,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结果基本与河南经济发展现状相吻合。并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指标方向提出了关注质量指标数据搜集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 质量 新供给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93-0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经历了平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的黄金增长期,人均GDP达7594美元。仅仅30多年,就发展成了当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谓世界经济发展史的奇迹。但是,从“十二五”后期到“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业结构缺乏协调性、经济发展模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指出,从经济“新常态”概念看,经济运行中的“新”已经明朗化,“常”却还没有实现。在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尽可能长久形成中高速增长平台的诉求下,追求经济有质量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这给统计部门提出了重大课题,充分认识什么是有质量的发展?通过哪些统计指标才能监测经济发展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者必须回答的问题任务。
二、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研究多以方法论为主,涉及经济发展质量本质的代表观点有徐学敏(1998)、钞小静(2009)、谭崇台(2014)等。但是,经济手段的多样化,使得统计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意义上的“典型”越来越难以达到。
在经济发展质量监测评价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者多从经济增长效率入手,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质,关注较少。国内学者对我国经济质量评价指标研究的文献较多,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和统计监测方面研究,主要代表有肖红叶、李腊生(1998)、冷崇总(2008)、钞小静(2011)、袁瑛(2013)、姚升保、宋明顺(2015)等学者,他们对经济发展质量的维度和指标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评价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综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2008年之后的研究,对经济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以广义发展质量维度出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人民生活质量等维度的评价指标。
三、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研究框架
质量是个多维的、有参照系的、可量化的、满足某种要求或目的综合属性。笔者认为经济发展质量总体上有两个维度,一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二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能否和谐发展的生产关系。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根据国际经验,各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前,“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三要素的贡献是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参考,体现为粗放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科技创新、制度两个要素可能形成的贡献最大,体现为集约发展。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既要关注人的生产、又要关注人的生活,本文据此构建了测度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为目标,以竞争、民生、制度、生态四个维度为量化指标的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研究框架。
四、统计监测指标的选择
(一)竞争质量
竞争能力可从经济主体的规模水平、产业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加以判断。规模水平监测指标有很多,经常使用的有GDP、GNI、R&D投入、发明专利数等。笔者选择真实性相对较强、且能反映出生产活动主体产出成果的指标——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指标作为规模水平监测指标。
产业结构反映经济主体内部资源调配从初级化向高级化演变的过程。根据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对产业结构演变的阐述,笔者选择了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的计算方法采用分产业就业构成与GDP构成之差的绝对值的和来表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以科技研发能力和科技产出表现的,笔者没有采用全要素生产率、科研投入等指标,而是采用了技术市场成交额这一统计指标。该指标对反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有正向作用。
地方财政税收收入揭示了一个地区的收入来源,反映出该地区生产活动产出成果,固定资产形成总额表现了一个地区的资产增损情况,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代表着产业结构的总体效益,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出该地区产业升级改造、科技研发能力的成效。四个统计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质量。
(二)民生质量
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测度民生质量的指标,有人均GDP、人均国民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数、CPI等,经过多个备选指标重要性对比后,笔者选择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CPI四个指标来衡量民生质量。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是居民实实在在的收入,是其消费生产活动的主要依赖,其指标的高低可以判断出该地区民生发展的规模状况;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社会财富,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福利水平,所以选择了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城乡居民收入比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它从收入差距的角度描述了国民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反映了大部分能否在经济增长中同等受惠;CPI能反映居民收入的收入使用的质量。这四个监测指标可以较完整地描述民生质量的内涵。
(三)制度质量
新供给经济学强调,制度供给是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当下所表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是以制度创新为统领的系统工程。笔者选用樊纲、王小鲁编制的中国经济市场进程化指数作为评价依据。城镇化更加关注人的城镇化,因此它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机制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反映,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成为统计监测制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四)生态质量
经济发展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提高竞争质量和民生质量的过程中,“物耗、能耗、三废排放”越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鉴于PM2.5近两年获得关注,根据资料的可得性,笔者测度生态质量,选择了单位污水排放产出量、单位废水排放产出量作为观测指标。综上,笔者构建了四个维度,12个指标构成的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五、评价标准
有了评价指标,就需要建立评价的参考标准,依此标准才能判断经济发展质量的水平。笔者借鉴计量学中关键质量参数比对思想,以考察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为目标,根据河南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五的位置,结合综合实力、竞争质量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综合考虑,选择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省为参照系。根据这四个省份的年度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化法、熵值法确定各类指标值的权重,并依此计算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的数值;再根据这四地区的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数值,用一级指标权重构建每年度的各维度质量标准和经济发展质量标准,作为与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水平比对的标准。
六、实证分析
(一)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笔者遵循各统计指标具有可测性、公开性、易得性和可比性的原则,从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数据库、统计报告中获取了相关资料。由于数据公布的滞后性,本文主要以2010—2014年四个参照省份和河南省同步五年的12个统计指标作为监测依据,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进行定量评价和水平判断。数据笔者做了均值标准化处理。采用均值标准法,不仅消除了指标量纲与数量级的影响,而且保留了原始数据的全部统计信息。鉴于有逆指标存在,笔者做了反向均值标准化处理。
在数据赋权阶段,笔者采用了熵值法。经过验算,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如表3所示。
(二)经济发展质量的对比分析
1.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分析。根据表3得到的五个年度四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权重,计算出河南省2010-2014年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数值,分析发现,近五年来全省四个维度的经济发展质量小幅波动,竞争质量和环境质量在近两年经济转型过程中有所起色,特别是较为关注民生。通过结构分析,笔者发现河南省的竞争质量低位徘徊,根据二级指标分析,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能力薄弱造成的。
通过对比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对比发现,河南省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增速(2014年超出6.4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单位废水排放量产出、单位二氧化硫排放量产出额增长缓慢,生态质量还需要加大整治力度,这恰恰印证了河南省经济发展还处在工业化进程阶段。
2.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判断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笔者通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竞争质量对比分析。根据计算,江苏省的竞争质量居于绝对优势,广东省居于第二位,浙江在2014年被山东省超越。河南省虽然GDP居于第五位,但竞争质量指数增幅很小线,没有突出竞争优势。从二级指标分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过高,劳动人口在生产力较低的产业存在剩余,转移剩余劳动力、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是提升河南省经济发展竞争质量主要抓手。另外,河南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很低,反映出科技研发成果与生产部门结合得还不够好。
(2)民生质量对比分析。2010-2014年以来,五省份民生质量有趋同趋势,大致维持在0.9~1.1之间。虽然河南省在五省份处于底部,但在2012-2014年间,增速快于其他四个省份,有超越山东省的趋势。在二级指标中,对民生质量影响较大的指标是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这与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二元结构经济有很大关系。
(3)制度质量对比分析。五年来,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经济强省制度质量在1~1.1之间,山东居中,河南在底部追赶。从2012年以来,河南省制度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制度质量增速高于三个经济强省近3个百分点,高于山东省2个百分点。或许这与近两年国家战略项目落地河南,城镇化不断加快有关。
(4)环境质量对比分析。根据制度质量指数分析,广东、江苏、浙江三省制度质量在1~1.2之间,山东居中,河南垫底。这与之前河南省被国家环保部约谈是吻合的,河南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不容乐观。从二级指标看,单位废水排放产出量虽然五年来提高了29%,但与邻省山东还有328.92元/吨的差距。结合产业结构分析,更进一步印证了河南省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的判断。
(5)经济发展质量对比分析。通过引入一级权数比重,得到地区总体经济发展质量指数。江苏、广东经济质量居于前列,自2011年超过广东;广东2011-2014年处于下降趋势,山东省前期趋势较缓,2014年有所上升,基本维持在3.5的指数值水平。河南省经济发展质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按照增速测算,到建国100年左右,河南省的經济发展质量方能达到江苏、广东当前的经济发展质量。如图1所示。河南省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若能借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战略规划之契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制度质量,必然会促进其竞争质量,进而带动民生质量和生态质量的改善,赶超先进省份的时间必然会大大缩短。
七、结论与建议
经济发展质量是反映经济发展满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程度的指标。本文基于新供给经济学提出的既要关注传统生产要素的贡献、又要注重科技、制度创新的观点,特别是制度创新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的论断,笔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维度出发,综合多家学者对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竞争质量、民生质量、制度质量和生态质量四个维度基本上满足统计监测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笔者借鉴了朱方明教授的研究成果,在指标选择中,尽量选择质量指标、准确性较高的经济发展成果指标,避免引入GDP等核算指标。通过对河南省与参照省份2010-2014年的经济发展质量实证分析:河南省的民生质量与参照省份差距加快缩小差距,发展速度较快;竞争质量、生态质量、制度低于参照省份,但制度质量发展速度快于其他省份。从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看,河南省2010—2014年的经济发展仍旧处在工业化发展状态,而不是后工业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阶段,测算的结果与2010—2014年各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基本吻合,说明这一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和水平判断方法比较客观、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
经济发展质量统计监测的经济发展是新常态下的经济,笔者认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应着力放在优化结构上,特别是人力资源结构的优化,促使产业结构总体偏离度降低到适度的水平;加强民生质量建设,将政府的投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民生领域,重视公共资源投入和利用效率,缩小城乡区域差距,注重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保证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结构占比不断上升,提升民生质量水平;将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新动力,突出制度创新,提高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协调性,把制度供给当做经济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核心力量,提高制度质量;提高生态质量,应优先发展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科研成果的引入和使用。
另外,在二级监测指标的选择过程中,诸如反映经济活动成果质量的统计监测指标,投入资源质量的指标等,目前还缺乏相应的统计指标。统计工作者今后需要从诸如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质量、经营活动过程控制的质量、经济活动成果质量和生态质量上完善统计调查项目和调查数据,提高数据的针对性、稳定性、一致性和连续性,这对科学决策十分重要。
[2016年度河南省统计应用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http://data.worldbank.org.cn/
[2] 徐宪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
[3] 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简明读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4] 徐学敏.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1999(15)
[5] 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种理论解释及中国的实证分析.西北大学,2009
[6] 谭崇台.影响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要素——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历史考察[J].宏观质量研究,2014(1)
[7] 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经济研究,1994(4)
[8] 肖红叶,李腊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1998(4)
[9] 冷崇总.构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08(4)
[10] 惠康,钞小静.经济增长质量研究——一个文献述评[J].求索,2011(1)
[11] 袁瑛,郑艳冰,耿丹.系統考查经济发展质量的五个维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12] 姚升保.湖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测度与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21)
[13] 宋明顺.经济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J].经济学家,2015(2)
[14] 段禄峰.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6)
[15] 朱方明,贺立龙.经济发展质量:一个新的诠释及中国现实考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8)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