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下,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文章运用统计等科学方法,利用科学有效的统计指标,客观衡量和评价当前中山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转型升级、建设更加美丽的中山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 质量 效益 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79-04
一、开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研究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中山市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8~2014年,中山GDP年均增速达14.7%,人均GDP年均增速达11.2%,分别高于同期全省水平1.7个、0.3个百分点。2014年,中山市以占全省1%的面积和2.9%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4.2%的经济总量,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增强。但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不断完成,在资源禀赋受限的今天,要继续通过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显然已不可持续。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山经济已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其发展方式、动力、结构和风险状况都将呈现不同以往的特征。本文利用中山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采用质量和效益评价指标,通过应用统计模型,分析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从不同侧面综合反映和评价中山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现状。另外,本文关于中山经济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山统计年鉴2014》。
二、对中山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因子分析
(一)稳定性和持续性分析
1.稳定性分析。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发展更为重要。描述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是经济增长率,通过对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状况来反映总体经济的稳定性。稳定的经济增长包含以下两个内容:一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小。经济增长率的大幅度上升或下降,都是经济不稳定的表现,将会给经济增长埋下很多隐患;二是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次数较少,就相对延长了经济增长的时间。经济增长率一般用GDP增速替代,根据中山市2005-2014年GDP数据情况,计算出中山经济增长率及变动幅度(详见表1)和增长率趋势图(详见图1)。
据表1和图1分析,一是中山经济增长速度在明显放缓,从2005年增长20.9%回落至2014年的8%,呈现出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态势;二是经济波动较大。经济增长率变动幅度超过±30%的有2年,占整个10年的20%,波幅较大。
根据增长率趋势图,将整个10年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2005年至2009年,第二阶段包括2010年至2014年。第一阶段增长率的标准差0.0452,增长率标准差系数0.2966,第二阶段增长率标准差0.02399,标准差系数0.2136,第二阶段的标准差系数小于第一阶段,经济波动率在变小。从稳定性系数看,2010年后经济增长波动性稍微降低,经济增长稳定性有所提升。
对于经济周期性和阶段性波动原因的解释,大致说来,可划分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关于前者,典型的模型是乘数—加速模型;关于后者,比较有名的有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度理论、货币信用理论、创新理论、心理理论、太阳黑子理论、政治周期理论等。我们认为一般的经济增长率波动形成来源是投资波动、价格波动、消费波动。解释波动性对于经济的影响,仍然需要从这些具体的波动成因上分析。经选取中山市2005—2014年相关数据作分析,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前期消费、当期固定资产投资与前期消费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0.998和0.990,表明前期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消费价格对GDP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增长的波动主要受消费波动和固定资产投资及消费价格的影响导致。
2.持续性分析。新常态下发展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发展动力的转换,经济发展将由主要依靠投资、物质资本积累、初级资源向更多依靠知识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和技术、管理等高级资源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创新是关键驱动要素,将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引擎。因此,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下面从科技进步分析中山经济增长持续性。根据生产函数(索洛函数)因素分析,建立方程:■=■+α■+β■,其中,Y,A,K,L分别表示产出量,技术进步水平,资本量和劳动量,α,β表示资本弹性系数和劳动弹性系数。Romer通过对经济增长的计算认为: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罗默证明:在上述假定下,知识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产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从而使知識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保持不变或呈递增趋势。因此,知识积累过程不会中断,经济能够实现长期增长,长期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贡献的。依据2005—2014年数据测算得出主要经济因素贡献表(详见表2)。
据表2分析:一是全社会劳动贡献率大于资本贡献率,劳动力弹性大于资金弹性,说明中山市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同理,第一、第二产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经济,第三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由于第二、三产业经济份额占全市的97%以上,因此提高第二、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率对中山经济增长稳健发展有重要作用;二是全社会的资本贡献率仍然占较高的比重,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占比高达77.5%,说明投资对经济影响较大,与上述分析的经济波动受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分析结论基本一致;三是全社会的科技贡献率仍然较小,说明中山经济仍处于粗放型扩展阶段,要想保证今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努力提高科技对经济的增长率。
(二)经济结构优化分析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实证研究,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模式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的模式,同时第三产业比重逐步提高。根据中山2005年-2014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山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仍处于主导地位(详见表3)。
对中山市2005—2014年产业结构偏离度E值的计算和泰尔指数TL计算得出图2。
据图2分析,E和TL都不为0,表明中山市的产业结构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但由于偏离指数较小,故中山产业结构不合理程度较小,特别是2010年不合理程度最小;从E和TL指数看,2010—2013年的指数普遍要比2010年前的要小,说明后几年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合理。同时,2010年后,相关指数都要小于均值,说明2010年后的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优化程度不明显。
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度量(本文简记为TS)。如果TS值处于上升状态,就意味着经济在向服务化的方向推进,产业结构在升级(详见图3)。
据图3分析,TS值呈整体上升趋势,说明产业结构在升级,对TS值做时间回归,得出以下回归方程:
TS=-44.163+0.022t,R=0.981,R2=0.963,F=234.398
TS随时间变化每年以0.022指数递增,产业结构在升级,年平均提升幅度0.022,提升幅度较小。
2.经济结构指标综合评价。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高技术服务业收入占部分规模服务业比重等5个指标作为经济结构优化评价因素。利用因子分析得一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95%,说明所有公因子对因变量的合计有较强影响力。
同时,对因子得分和年份做回归分析:
中山市结构因子=-651.064+0.324t,R=0.981,R2=0.962,F=203.857,变量均通过检验,可见中山经济结构优化逐年提升,且提升速度较快(详见图4)。
(三)经济有效性分析
选取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投资效果系数、单位GDP能耗、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等4个指标进行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得一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221%。
经济发展有效性=-656.110+0.327t,R=0.989,R2=0.977,F=343.115,
变量通过统计检验,中山经济发展有效性逐年提升,平均以0.327个指数提升。
(四)经济发展创新驱动分析
选取R&D经费占GDP比重、科学技术经费财政支出占比、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银行贷款占比、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地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个指标对经济发展作创新驱动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得到一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91.460%(详见表5)。
中山市创新驱动=-661.241+0.329t,R=0.996,R2=0.993,F=1066.608,变量通过统计检验,说明中山创新驱动提升较明显。数据显示,中山GDP与R&D经费、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指标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0.961,说明R&D经费、每万就业人员R&D人员全时当量对中山经济增長均起到正向作用,对经济起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提升中山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对策建议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着中山经济能走多远,决定着经济发展能否成功迈向中高端水平。为进一步提升中山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于经济新常态,打造经济升级新支柱
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线,坚持内涵发展,瞄准产业前沿,依靠创新驱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的最新研发创新模式、生产组织模式和商业服务模式,引导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着力增强中山市制造核心竞争力,打造经济升级新支柱。一方面,注重先进制造业新增长点培育,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先进材料广泛应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物联网平台上的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另一方面,加大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全流程改造提升现有装备工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更加注重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
(二)以人为本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打造经济升级主引擎
以人为本,加快技术创新,打造经济升级主引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建立人才评价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鼓励万众创新,打造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尽快让全市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二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自主创新体系,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促进科技和金融创新融合,以“工作母机”类制造业为发展重点,以资本为纽带及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密切跟踪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重点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与现代服务、生物医药、能源资源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三)以对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驱动,把握“互联网+”时机,打造经济升级新抓手
当前,全球范围内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汹涌,世界制造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为标志的新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特别是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3D打印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服务业领域电子商务、网络设计的兴起,全球制造业正发生产业链重构、价值链整合、信息链融合的新变化、新趋势,为广东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型带来了重要契机和新的拓展空间。同时,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新变化,如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本土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越南、东南亚、非洲国家转移,使我省中低端加工制造产能面临严峻的考验。中山市要抓住这历史机遇,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驱动,打造经济升级新抓手,引导新型产业集聚,加快打造中山产业新支柱。抓住新一轮制造业发展的机遇窗口,加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变革的方向,加快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发展新产业,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在未来竞争中占领制高点;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利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升级巨大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推动重大技术攻关、重大产品研制和产业化;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制造业重点领域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整合利用国外技术、知识、人才等优质资源,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重点突破,坚持问题导向,选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尽快实现赶超;紧扣珠三角西岸制造业既有特色优势,优先发展市场潜力大、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且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重点领域。
普及“互联网+”的正确认知,整合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推进互联网与各行业、各产业结合。打破各领域的信息孤岛,开放公共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安全与相关方权益保护的保障体系,推动全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为指引,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通过整合公共服务、办公环境、信息资源、扶持政策、融资平台在等资源,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顶层设计”突破,以开放、平等、融合、用户至上等“互联网+”思维为指引,站在整个产业价值链视角重构以“互联网+”引领产业价值链体系。在政府管理方面,推进“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推动产业生态共赢,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借鉴以微信为代表的“快速迭代式”创新模式,推动“生态协同式”的产业创新,迅速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营销,降低中小微企业与创业者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创业成功率,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系统。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一是强化项目用地管理。以土地集约利用为导向,以产业升级、文化提升、园城互融、生态保护为重点,实现土地和生态价值的最大化。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使用土地进行全面检查,对违规建设项目使用土地进行清理整顿,对发现的土地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二是改善生态环境,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保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和环境质量标准,对环境敏感区域要提高相关环境标准。通过强化环保硬约束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等,倒逼淘汰落后产能。三是继续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的教育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必须通力协作、密切配合,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五)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是经济活动最基本、最活跃、最重要的细胞,也是市场活力的源泉。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敏锐把握市场需求,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政府要创新对企业的服务与引导,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體、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有效对接,积极组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与集群创新、产城融合创新、企业组织形式与营销模式创新等“1+7”创新工程,促使企业走内涵发展之路,尽快推进传统产业成为优势传统产业。
参考文献:
[1] 李延军,金浩.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
[2] 张慧娟,薛冰.郑州市经济增长质量研究[J].时代经贸,2012(5)
[3] 唐沙沙.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分析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
[4] 蓝晓宁.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以衢州市为例[J].中州大学学报,2011(5)
[5]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
[6] 李娟伟,任保平.重庆市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4)
[作者简介:邢冠(1971—),男,陕西宝鸡人,讲师,主要从事经济统计分析与证券投资的教学与研究。](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