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刚
2014年,马云向阿里巴巴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邮件。在邮件中,马云提出“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时代正在走向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data technology)数据时代”。在为阿里研究院的著作做序时,马云又明确提出“世界正在快速改变,今天IT已经在向DT(数字科技)时代快速跨越。IT科技和数据科技,这不仅仅是不同的技术,而是人们思考方式的不同。IT时代是方便自己控制和管理。而DT时代是利他、激发大众活力为主,是一个数据更充分流动的时代……”。
从“DT时代”关键词的百度指数来看,2014年开始,搜索量呈断崖式上升。说成引爆大众,造成爆炸式传播也不为过。
那么,DT时代与IT时代有什么不同?DT时代需要人们如何思考?数据为什么是DT时代的核心?DT时代为什么需要数据更充分地流动?在DT时代,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如何选择方向呢?
政务数据的前世今生
传统时代,人类通过自身的行为与活动完成业务流程。如手工填报,人工统计等。进入IT时代,人类更多是将原有的人工执行的业务、行为等迁移到计算机系统上,使之电子化、自动化,提升了整体的社会效率。
而DT时代将通过数据共享、数据融合、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再次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效率。人类可以通过训练计算机学习、挖掘、分析海量数据中的相关关系,指导人类的行为,同时新行为中产生的数据,又可以作为新的数据源被计算机学习、挖掘、分析,形成整体的闭环。突破人的经验与认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自觉,形成社会效率的极大提高。
从电子政务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来看,也符合这个发展基本规律与轨迹。自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正式启动以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如果追溯到自1993年开始的“三金工程”,则这个历程已有二十余年的时间。如果从更早的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算起,则电子政务实践已有超过三十年的历史。
智慧城市概念出现后,电子政务的概念更多地转变为智慧政务,融入智慧城市的概念中,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智慧城市1.0时代开始于2005年左右,主要形态是数字城市,即将信息放在虚拟的平台,利用虚拟平台服务民生、服务民众。
2010年左右开始进入2.0时代,主要形态是无线城市。基于WIFI基础的发展和数据流量的发展,随时随地上网。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给政府的管理与服务带来的影响是显著而深远的,不仅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办公效率与政府服务社会的水平,也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组织结构的变化产生着深层的影响。
用公司成立注册流程举例来看,在传统时代,从人工填写材料、人工递交、人工审核到最后批准,整个流程冗长、效率低下。信息化后,整个流程中的很多环节都使用了信息化手段,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是在涉及到多部门联动的地方,仍然存在不足,无法实现更为顺畅的流程处理,需要人工到不同部门处理。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重大路径调整
2015年第五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对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水平做出了整体的评估。评估报告主要从六大一级指标方面进行评估,151个城市的整体得分率情况如下:
根据各一级指标得分率情况来看,智慧基础设施得分最高,整体建设情况普遍良好,保障体系、智慧人群及智慧管理三类指标的得分率都在40%以上,说明大部分城市的建设水平相对较好,智慧经济与智慧服务两类指标得分情况明显偏低,尤其是智慧服务,得分率仅28.15%。
究其原因,目前的技术体系仍是基于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研发设计,不能够支撑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城市发展路径。
在一次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研讨会中,某位院士谈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时提出:“(传统智慧城市建设)会产生各种问题,信息不能高效、有序、可控流动,信息不能共享,出现信息孤岛,(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必须有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
所以,在DT时代,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就需要从根源上转变思想,遵循DT时代发展的思路,让以数据为中心的体系架构和数据融合的体系架构重回本质,把最近二十多年逐渐忘却的数据核心理念根据当前的管理需要和技术能力重新分析,整理出对数据融合的需求并根据该需求设计技术的演进。以数据为本,以数据融合为基础去建设新型智慧城市。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内核是大数据
目前,政府已经基于该思路做出新的嘗试,强调“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仍然是公司成立注册流程,新的“三证合一”方案大大缩短了业务处理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今年10月正式实行的“五证合一”,在验证方向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继续提速。
综上所述,面向DT时代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核心应该是“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融合”的理念。
这种理念的核心内容是要在全组织机构范畴内形成信息无障碍互通。基于云计算的技术提供服务,针对任何数据类型,采用与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无关的方法论与技术实现;通过对数据的实时感知、处理和管理等赋能过程,将繁琐、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数据需求标准化和组件化,实现多系统间的实时数据共享、协同和应用。建立一种数据大平台与碎片化应用结合的数据生态系统,构建从数据产生到数据应用的整套机制,提高数据的活跃度,为有效解决数据时代所面临的系统体系结构问题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将“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融合”理念应用于具体生产实践活动中时,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如何构建具体数据层的架构,即通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即系统构建时,需要针对任何数据类型,采用与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无关的方法论与技术实现方式,并且,系统可以高效地根据规则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参与。
通过对数据的实时感知、处理和管理等赋能过程,将繁琐、复杂、高难度、高风险的数据需求标准化和组件化,实现多系统间的实时数据共享、协同和应用。最终突破人的经验,让计算机可以自觉,并让虚拟世界规范运行,实现智能化。
数据能力是云政务时代的核心能力
曾于2012年9月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搬上电视屏幕的湖北省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就是“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融合”理念的典型体现。
宜昌市在2013年8月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成为目前全国被列入智慧城市试点的300多座城市中的一座。就是这座在全国所有试点中并不具备任何先天优势,甚至被贴上“信息孤岛”标签的城市,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走出了一条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并因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医疗方面的突出表现,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获得国务院2016年“免督查”待遇及多项激励政策。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宜昌不仅在“智慧医疗”下足功夫,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也创新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构建了以大数据为轴线的社会治理智能化体系。2014年在湖北召开的全国平安城市建设现场会上,重点推广了宜昌“大数据,大平台,大应用”的社会治理先进经验。
宜昌市创新性地提出网格化管理,将全市共划分为11000个网格,每个网格设立一个网格员,全权负责网格内的信息采集及各类政务服务。将网格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在一张图上空间定位。网格建立好后,宜昌对于全市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础数据实行网格员动态采集,对于部门业务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实时交换更新。通过部门与网格员之间反复数据关联比对,形成标准可用、动态更新的数据库。
目前宜昌全市已有28个业务部门实行数据实时交换共享,数据总量已达4.5PB,28亿多条。有效解决了数据采集难,更新难,准确难问题,解决了社会治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问题。
所有这些,均得益于宜昌市采用“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融合”的理念,以“通用化”、“自动化”、“智能化”为原则,建立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处理与共享服务平台。该平台将原有的各个系统的数据及网格员的采集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交换、共享、融合,并自动的为各个委办厅局提供服务。
最终该数据交换处理与共享服务平台为宜昌市实现了如下的系統收益:
●数据实时更新
任何数据变化将在1分钟内上传到数据平台。
●自动化运行,无需人员干预
自动化数据获取,无需人工干预,每天实时抽取。现在采用数据复制软件实现了从20多个政府获取数据,实现了该电子政务平台的良性运作。
●独立软件,和数据结构无关
数据库复制软件是基于数据库底层开发的,与数据库表接口无关,只需要配置需要同步哪些用户。
●不依赖开发商,独立运作
数据库复制软件不依赖于任何开发商,开发商的变动也不影响数据抽取应用并取得如下的综合服务管理成果:
●2011年以来,发现流入违法犯罪前科人员1870人,抓获在逃人员985人,获取各类违法犯罪线索2108条,查破各类刑事案件1425起。
●经系统比对,核对和纠正了143例死亡人员领取养老保险金的问题。
●网格员采集城区的全部食品经营户5848家,发现无照经营户648户,占11%;许可证过期783户,占13.2%,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督促整改。
●2014年上半年网格员共采集上报城管问题40091件。
●中心城区人大换届选举,60万选民登记,过去需要一个月,现在仅用2天完成。
●基于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应用,与之前相比,整体建设时间缩短50%,成本节省50%,运行效果提升50%。
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分证明了依据“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融合”理念指导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理论可行性,顺应了“DT时代”的发展潮流。
DT时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融合”的系统体系架构,如上图所示:将数据采集层采集到的各方面数据统一汇集到数据融合平台与大数据平台。
在数据融合平台中可进行数据结构识别、数据适配、数据转换、数据服务目录注册、数据服务目录审核等相关处理,通过服务接口供上层应用使用数据。
同时,在数据融合平台中可对数据资源、数据服务中的数据进行审计,发现使用轨迹等。应用层使用数据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后,可将业务结果等展现给各种用户。大数据平台可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将结果直接展现给用户。
政务数据的整合和利用能力决定智慧政务的成败
在未来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应当坚持“以数据为中心和数据融合”的理念为建设思路,坚持数据建设“通用化”、“自动化”、“智慧化”,建立一种数据大平台与碎片化应用结合的数据生态系统,构建从数据产生到数据应用的整套机制,提高数据的活跃度。
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未来才能进退有据。如今站在智慧城市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即将再一次迎接一个全新的未来,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我们的生活、工作所发生的变化,完全有可能超过之前2000年变化的总和。数据的改变从组织机构内部、跨部门的协作、服务的具象化、最后到智慧城市各种层面、方向的改变,这就是DT时代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数据化进程。
未来,数据将成为一种基础资源,如同现在的矿产、石油。在整体建设过程中,众多来源的数据融合、处理、应用将越发重要。得数据者得天下,这就是数据时代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