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6年11月2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召开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民风民俗是一个地方的民情“镜子”,透过这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地方人们的思维和观念,而思维与观念又决定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目前,我国还有很多地方仍属于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除了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的客观因素外,还有就是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风民俗,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打一场脱贫攻坚战,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就应该从移风易俗、改变贫困地区群众的思维和观念入手。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主题,部署好加强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各项工作,切实让广大农村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河南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段时期以来,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有所抬头,个别地方婚嫁礼金百元大钞甚至以斤论,人情消费的“花样”和“标准”更是连年看涨,即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不例外,一家有事大家忙,表面风光热闹内心叫苦不迭,不仅难有精力、财力去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因婚致贫、“人情”致贫现象更屡见不鲜,可见移风易俗何等必要,已经到了非下大力气治理不可的地步。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要充分发挥民众自身的力量,使之成为群众自觉、自愿、自主的共同行动。“改善村容村貌易,改变农民习惯难。”宁陵县尝试通过政府指導、乡贤牵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建立村规民约,制订具体标准,规范操作方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群众办一场丧事就能比过去省下几千元,群众办事花费大大减少了,人情负担明显减轻了,不用再为面子而受罪,无不打心眼里拥护。宁陵县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创新载体,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转变观念、移风易俗,树立积极向上、和谐美好的社会新风尚,当地群众点赞,实是理所当然。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要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的感召力,着力培养广大民众的道德自律。“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由来已久,是社会大众的共同认知。在新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开展多种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遗余力地倡导发扬优良传统,远离形形色色的陈规陋习,构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新生活、新追求、新风尚,就能让美丽乡村不只有“面子”的光鲜,更有“里子”的温润,就能让广大民众以阳光的心态、文明的姿态打好扶贫攻坚战,建设和享受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