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玲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未来五年河南要打造“三个高地”,“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成为其中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对打造文化高地作了详细部署。文化高地的提出,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是鼓舞和荣耀,又是机遇和挑战。“文化高地”的提出对河南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建设文化强省,体现河南的文化使命与担当?围绕这些热点话题,“两会”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
《决策探索》: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三个高地”,“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成为其中一个重要内容。请问“文化高地”的提出对河南文化发展繁荣将起到什么作用?
杨丽萍: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大省,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三个高地”,其中之一就是文化高地,文化高地的提出,目标明确,定位精准,任务具体,充分说明省委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一定位是对省第八次、第九次党代会的继承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对河南文化事业的发展,给出了清晰的定位,确立了中原版图,有利于推动河南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不但将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和带动作用,还可以带动中原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这一奋斗目标让全社会為之振奋,深受鼓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2017年,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
《决策探索》: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开启了河南文化建设的新征程,体现了河南的文化使命与文化担当。具体到文化产业的打造上,河南做出了哪些努力?形成了哪些具有中原特色的文艺精品?
杨丽萍:从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到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再到如今“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这变化契合党中央关于强化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表达出省委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我们之所以提出“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是因为我们对脚下这块文化热土有着强烈的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河南在文化建设上丝毫不敢懈怠,尤其是在文化产业产品的打造上,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诸如河南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方特欢乐世界,以及南阳的玉雕、开封的汴绣、禹州的钧瓷、濮阳的杂技、洛阳的根雕文化园等。同时,还会要继续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比如动漫产业、创意产业、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太极小镇、汝瓷小镇、戏曲小镇,还有王潮歌的又见系列等,展现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外,文化产业园区方面发展得比较好,比如开封古城文化园区是国家级品牌,还有南阳玉文化产业园区等。在历史文化旅游方面,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成为河南旅游业的有力支撑。
打造当代文化发展繁荣的发展高地和民族艺术的传承创新高地。打造具有中原风骨、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是支撑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高地的重要基础。几年来,河南文艺精品香飘海外,戏曲、舞剧、话剧等多个艺术门类,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还出现了令人自豪的“河南戏剧现象”,中原书风、中原画派叫响全国,这些都是具有中原特色的文艺精品。构筑文化高地,使文艺精品百花齐放,我们一直在努力。
《决策探索》: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何重要意义?请您结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谈一下未来河南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具体举措?
杨丽萍:去年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河南省登封市文化馆、内乡县衙博物馆等参与单位,将建立并依托二十四节气传习基地,结合富有地域特色的仪式实践和民俗生活,开展相关调查、传承和宣传活动,使这一传统知识体系得以存续。
非遗保护的关键在于传承,传承就是靠人来进行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非遗传承的内在动力。所以,要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十三五”期间,我们有几个准备申遗的项目:比如安阳红旗渠、开封明清城墙、万里茶路、河南太极和木版年画,未来,我们将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体制,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宣传,深度挖掘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建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使更多的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发扬光大。
《决策探索》: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和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上,河南做出了哪些努力?
杨丽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文化使命,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中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对整个国家有很强的辐射性,所以在河南建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拥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
今年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对重点遗址的开发,目前河南有不可移动文物6.59万处,进入省级以上的是1589处,其中有 970处对游人开放。“十三五”期间,将完成全部的省级以上的文保单位的对外开放。这些开放的公共文化场所,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文化传承、文化开放、文化旅游来讲,或者说作为我们的历史文化基地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文化课堂,并且我们还提出了一些任务。
注重打造中华优秀文化保护传承的示范高地。河南很注重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包括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利用。目前,河南进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有8座城市,有洛阳、开封、郑州、安阳四大古都,以及南阳、商丘、浚县、濮阳。对于这8个历史文化名城,在这么多年的建设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在商丘、南阳特别是浚县还有大量的古街道、古建筑、古遗址需要保护开放,如果把这8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打造好了,对河南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河南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59处,省级以上传统村落690处,并且这个数字也在不断增长。可以说,打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打造全国文化高地,河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文化积淀,这也符合全省提出的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多年来,河南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需砥砺前行、不懈努力。未来几年,建设经济强省,打造文化高地,形势严峻,任重道远,但令人期待。
构筑文化高地,河南有基础,未来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