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时不我待,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岁不我与,要有“等不起”的责任感;机不旋踵,要有“等不起”的担当感。当面对稍纵即逝的机遇、群众渴求的目光、万事俱备的资源,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做到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为国为民。
担当,是一种品格、一种精神。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敢于担当者。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邱少云烈火焚身而紋丝不动,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等等,这些都是勇于担当的典范,也是指引党员干部前行的明灯。
按部就班,看似四平八稳,但却容易囿于墨守成规的樊篱。在实际工作中,既要一丝不苟地执行,更要有挺身而出的勇气。当然,担当并非逞一时之快,也非拍脑袋办事,更非不顾程序、不守规矩,而是在深思熟虑后制定出可行决策。这种担当来源于平日的学习积累,也离不开对政策的研究吃透,对工作发展的科学研判,更需要具备务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和关注百姓民生的为民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在风浪中力挽狂澜,在困难时挺在最前。
“等不起”的担当,是等不起群众的殷切目光;“等不起”的担当,是等不起为民服务的工作使命;“等不起”的担当,是等不起改革发展的滚滚车轮。当然,要让党员干部敢于担当,还需创造一个宽容的环境,即完善健全容错免责机制,为敢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敢当“领头羊”的担当者卸下思想包袱,让其能轻装上阵,真抓实干,干出一番事业。
纪伯伦说:“担当是一种责任。”那么,“等不起”就是担当的最好诠释。党员干部要多一点“等不起”的紧迫感,多一点“等不起”的使命感,真正将担当扛在肩上,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