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强
开着红色吉利小车回到村子,拎着680本红彤彤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张庆文前脚刚迈进村委会办公室,早早在这等候的村民便围了上来,不一会儿这680本“土地证”就发了大半。
张庆文长舒一口气,土地确权颁证的事终于尘埃落定。土地有了“身份证”,村民们吃下“定心丸”,“进城打工的不再担心地被没收了,流转土地的大户也可安心往里投资了。”张庆文说。
张庆文这个80后,别人都往大城市钻,他却回到老家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由庄村当起了村党支部书记。
张庆文坦言,自己见证了一次“土改”,也参与了一次“土改”。
——30多年前,就在张庆文呱呱坠地时,一场土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土改”正席卷全国,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举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30多年后,在城镇化、工业化大潮下,如何再次激发农村活力?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山东率先发起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登记,张庆文也亲自操刀了由庄村的这项新“土改”。
让农民把心放到肚子里
时光转回到2014年秋。由庄村村委会屋顶上,大喇叭里,国歌放完,便传来张庆文的声音,“各位老少爷们,注意了,下面俺给大家讲讲土地确权颁证的事……”才刚说完,一些村民披着外套就找了过来。
“不是30年不動地吗?”“以前不是发过承包证么?”“这个证有啥用处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把张庆文给围住了。
由庄村有2300多口人,但是,在家种地的大部分是“4050”人员,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一听是土地的事,就直接跑过来,当面锣,对面鼓,向张庆文问个明白。
“俺刚开始也没懂,这不到镇上、市里培训了好几天了,红头文件都给你们带回来了。”张庆文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有些地有承包证,有些没有,现在要统一办,给土地确实权、颁铁证,有了这个证书,就受法律保护。
随后,张庆文还请来了同龄人李哲,这位系统学习了相关政策法规的80后大学生来宣讲政策,“咱们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三不变,一严禁。”李哲说,也就是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承包户承包的地块、面积相对不变,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的起止年限不变,严禁借机违法调整和收回农户承包地。李哲说着,走到村“两委”大门口,把政策法规还有举报电话一并贴在公示栏里。
张庆文说,你们如果不信,可以先确村“两委”成员的,再确党员的。“有你这句话就中,领导、党员带头,俺们也放心。”村民张庆忠说。
不过,在李哲看来,村民们之所以信他,除了有红头文件外,与张庆文之前打下的群众基础也有很大关系。
2012年,又到了村里换届的时间节点。当时,村里人心散,村“两委”形同虚设,没人愿意接这个烂摊子。张庆文自告奋勇站出来参选,居然被选上了,而且一肩挑双担,既干村支书又兼着村主任。“嘴边无毛,办事不牢,这么年轻,在村里能压得住吗?”反对的声音也不少。要知道,当时张庆文才30岁。
张庆文在县城面粉厂干过工人,还当过兵、干过交警,又买客车跑过运输,这也造就了他与实际年龄不符的成熟,更造就了他不服输的性格。
改变来自于行动。自从张庆文上任,村里就开始了大变样:9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修起来了,130盏路灯亮起来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农村电影放起来了……为村里办的一件件实事,提高了张庆文的威信。
图测+实测,让农民心服口服
农民特别看重土地,地多了不吭声,可你少他一捧土,他都得给你说道说道。这是张庆文在这次土地确权中的深切感受。
张庆文深知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宁愿费点劲,也得让村民心服口服。”张庆文说。
最后,村里定下规矩:这次土地确权要三榜公示。张庆文说,46名党员全部入户进行摸底,初步统计每户有多少地,然后公示;再进行实测,把面积等“硬数据”进行公示;最后,如果农户有异议,查明原因,再进行公示,无异议后,农户代表签字确认。
这次土地确权还用上了高科技——卫星定位。“卫星那么远,哪有人实地量的准?”有村民觉得这是瞎胡闹。
“以前量地,竹竿一弯,米尺一松,地多地少有很大空间。”张庆文说,这卫星定位可是“毫米级”的,不偏不倚,谁家也不偏心,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过后来,村民们还是不太放心,就再加了实测。结果证明,这卫星定位更准确。
在由庄村附近有一条人工河叫裕民渠,村民也受惠于这条渠。孙玉芹家在河边就有近7亩地,加上渠的两边垦出的3亩荒地,加起来有10亩。
这次确权孙玉芹找到张庆文,想把这3亩地也确进来。“您种是种了,收也收了,但是这地实际上属于市水利局。”张庆文跟孙玉芹说,这本来就不是你的地,人家政府没有问你把地要回去就不错哩!“听说种了10年,这地就自然归俺哩!俺都种这地16年哩!”也有村民这么讲,还有带着礼去的,都被张庆文劝了回去。
这次测量发现,一些没有侵占国家或者集体土地的,不少地块比原来土地证上的面积大。这样的地,多出来的就确进了农民的承包地里了。“当年,村里还交‘三提五统,家家户户交‘提留,那时亩产也不高,为了不让农民负担过重,分地就多给一点。”张庆文说,这样的地就确进了农民承包地里。
不过,张庆文说,他们村土地确权,依法依规,经得起历史检验,扛得住农民质疑。
规范土地流转,确权效益初现
在由庄村,按地力,每家每户都有那么三五块 “插花地”,有的人还跟别人换了地,时间一长自己都搞不清。这要流转给别人,以后找不到咋办?有些在外打工的村民,干脆就让地荒着。“荒着还能是自己的,流转给别人说不定哪天就找不到了”。
而在家里的种植大户也郁闷,一片地,就那么三五户,自己不种也不流转,没法成方连片,耽误了种植的规模化作业。
土地确权后,张庆文也给那些长期在外打工的村民做思想工作。中央之所以再确权,就是方便农民进城,也方便愿意种地的农民。有了权证,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统一规划,打破土地界线规模化种植,地的四至都在权证上标着。地还是自己的,还能拿到每亩每年800元的“地租”多好。
土地确权给村民们吃了定心丸。57岁的马入庆早些年到城里的轴承厂当了工人,也在城里买了房,这次确权后,他怀揣着“土地证”进了城,等到有人要流转自己的土地,就转出去。
土地确权,把农民的顾虑打消了,流转土地就快了。在村北头,由昭鹏顺利流转了158亩地。“以前种玉米小麦,现在改种苗木,收益高了,也可以成片作业了。”由昭鹏说。
“最近中央又出台了政策,搞土地三权分置,把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开。”自从搞完土地确权后,张庆文格外关注后续的相关政策,“听说还能用土地的经营权贷款,这样农民发展的启动资金就可以解决了。”
张庆文看着隔壁村谭庄规模化种青椒、番茄,并发展起订单农业,也动起了带领村民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想法。
当外人问起由庄村的村民,“你们村集体还有啥?”张庆文是最紧张的。他可不想在他“执政”期间,村民说,“俺们村集体啥也没有,就剩个村委会了”。
现在,在张庆文的带领下,村子发展慢慢步入正轨,村集体收入每年也有十几万元,但是土地确权后,张庆文更看到了村集体增收的希望,也看到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摘自2016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