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笛曲《早晨》的艺术特点以及在笛乐发展中的地位

2017-02-27 22:25李芳强
艺术评鉴 2016年20期

李芳强

摘要:赵松庭,著名的民族音乐家,浙派竹笛艺术的创始人,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浙江人,九岁开始学习竹笛。他大部分时间在制作笛子和研究乐器声学,并且首创了竹笛中循环换气的方法。研究出了L型倍低音大笛、排笛等。他的创作曲目《早晨》中,悠长平稳的气息和快速而又灵活的指法相结合,塑造出炫技而又流畅的音乐形象。在本文中,笔者对赵松庭的艺术生涯做了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并对赵松庭笛曲《早晨》创作背景以及南北融合的演奏风格做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赵松庭 笛曲 《早晨》

一、《早晨》的创作源起

赵松庭9岁学习竹笛,13岁就能吹奏婺剧中的许多曲调,所以有着深厚的昆曲、浙江婺剧等戏曲音乐功底。赵松庭于1949年顺利考入部队文工团,后跟随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朝鲜的战场上与刘管乐先生相识。刘管乐先生作为北派竹笛风格的代表人物,赵松庭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这也让赵松庭第一次了解到南北方竹笛演奏风格上有许多的差异。1954年,赵松庭因伤回国疗养,疗养院在东北某地的崇山峻岭之中。这里的清晨对赵松庭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在体会到晨曦的美好之后,他创作了笛子独奏曲《早晨》。

《早晨》创作完成后,在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正式登台亮相,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和赞誉。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偏偏被推上政治的风口浪尖,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同时也被剥夺了上台演奏的权利,并被安排到偏远的农村开荒、种地。

二、笛曲《早晨》在创作上南北融合的特点

(一)笛子南派与北派的艺术特点

中国南北两地巨大的地域性差异使得音乐艺术在风格、乐器等方面大相径庭,故而竹笛所用演奏的技巧和方式也不同。从上世纪中开始,我国竹笛逐渐分化为北派笛子和南派笛子。刘管乐和冯子存被认为是北方笛乐的代表人物,而南派笛子风格的代表则主要是赵松庭和陆春龄。

一般来说,演奏南派风格的曲目时,笛子通常用的是D调、C调等曲笛。其演奏风格柔和、细腻。曲目也多为流畅的慢节奏,句子多为长线条。因此,演奏南派竹笛曲目,气息的运用非常重要。这种演奏技巧要求吹奏者不断的练习,做到音色饱满,气息平稳悠长。

演奏北派风格的曲子时,笛子通常选用g、f等调的梆笛。其演奏风格刚劲、明亮。在节奏上也大都变化明显,清晰分明的线条。并且剁音、滑音、花舌、吐音等技巧的运用更是不胜枚举。

(二)笛曲《早晨》在创作上的特点

赵松庭笛曲《早晨》的创作完成,也说明了中国竹笛音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南北融合。

1.创作元素

因赵松庭先生早年一些艺术经历,在受到浙江婺剧和国粹昆曲的影响下,他的作品风格高亢激昂,又不乏昆曲的秀丽典雅,《早晨》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不但如此,《早晨》还在音乐创作元素上吸收民族曲牌《点绛唇》的传统,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

2.曲式结构

《早晨》这首曲目大致是由三段加一个尾声组成。段与段之间的连接根据内容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变化与对比。乐曲一开始是节奏相对自由的一段散板,拍子的速度也比较慢,大概一分钟50左右,第一个乐句和第二个乐句之间是一呼一应的感觉。随后,在二十小节里,前十个小节与后十个小节又形成了一个下行模进,这在乐段整体中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呼应。第二段是快板。主题开始变奏,节奏也加快了。紧接着,在节奏上又放慢了一倍。这样一来节奏与音乐形象上就有了许多变化与对比。第三段是节奏更加轻快活泼且是跳跃的节奏。旋律中也有着非常快速的音阶级进。

3.节奏

乐曲一开始,赵松庭用的是民乐中通常用到的“引子”,也就是类似于散板的旋律。并且在第一部分非常新颖的运用了与以往南北风格都不同的3/4拍,之中4/4拍和3/4拍相互切换,使曲目更加活泼。乐曲第二部分,曲調上又回归了南派风格。在“跳跃的快板”部分节奏欢快热闹,而这还不是全曲最快的节奏,真正的“极快”部分推动了整个曲目走向高潮。尾声部分的节奏则又缓下来,回归于平静。

4.强弱与表现意境

笛曲《早晨》首次将南北风格融合,并以“叙述式”的创作方式来描写清晨的景象。乐曲开头的慢板所描绘的景象似乎是安静而又美好的清晨。太阳渐渐升起来,在森林中沉睡的鸟儿们也开始陆续睁眼,第一只鸟儿开始了早晨的第一声歌唱,随后更多的鸟儿加入,争相呼应,画面感非常强烈。作者用由弱渐强来描绘太阳初升起时光线一丝丝增强的感觉。而在十三和十四小节里,明媚的太阳完全升起来。随后又转到了对人物的刻画上,表现出了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景象。小快板部分不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畅,而且形象的描绘了百鸟争鸣、欣欣向荣的场景。乐曲在第三段里,运用很具有舞蹈性的节奏,给观众愉悦的听觉享受。曲目尾声,欢声笑语过后,山里又恢复了平静,非常具有特色的是乐曲的最后一个大的长音,音量上要求减弱到ppp,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还置身于那片欢声笑语的森林中。

三、《早晨》演奏技法上南北融合的特点

赵松庭先生不愿意被传统所束缚住,在立足南派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北派的一些技巧与处理。乐曲在一开始就运用了笛子演奏的特殊技法——“循环换气”。赵松庭借鉴唢呐演奏中的循环换气,思考并成功把它运用在笛子演奏中,同时也是他首次把此技巧用在竹笛中的,让散板部分的乐句更加悠长和抒情。在《早晨》中,赵松庭先生还加入了大量的吐音、剁音,以及滑音等等。在一个并不长的小快板里竟运用了十来次剁音。最后在乐曲的第三段,极快的旋律用花舌来演奏,让人感觉一气呵成,是全曲的最高潮。

四、《早晨》在笛乐发展中的地位

《早晨》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中国笛界的轰动,赵松庭这个名字开始被大家所熟知,甚至还有“谁会吹《早晨》,谁就是天下第一”的说法。在当时看来,《早晨》这首曲目不仅仅是第一首南北融合的笛子曲目,更是在对技术上有着超高难度的演奏曲目。想要演奏好《早晨》,不单要有演奏南派曲目的扎实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北派的各种华丽的演奏技巧。在当时,很多笛乐爱好者争相拜访赵松庭先生,为的就是跟他学习演奏《早晨》。所以,《早晨》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优美动听的旋律,以及曲目中新技术的运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赵松庭先生赋予了它新的思想和新的高度。由于此曲运用的是新理念和新技巧来创作的,而能掌握这些的人又实在太少。所以当时有“谁能演奏《早晨》,谁就是天下第一”的说法也就合情合理了。

萧舒文在文章中曾这么写:舞台表演俨然成为现今笛乐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其独奏形式的出现距今却未满一甲子。在“全国音乐周”中,独奏笛曲《早晨》的出现,让人们眼前一亮,竹笛演奏也已经渐渐由民间开始专业化,在短短三年时间便有“继往开来”的转折。无数爱好乐器的人开始学习,也造就了一批演奏家。

毋容置疑,在笛曲《早晨》中,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与曲目“标题”已经相互对应了起来。这也预示着独奏笛曲创作逐渐从民间迈入了专业音乐领域。

赵松庭在中国笛乐发展的道路上非常努力地在探索着,并且有着极大的贡献。他说过“接受任何新的技术,都不应该分为什么东西南北。艺术是没有界限的,不能因为地域上的一些问题而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我们应该继承前辈们的经验,拉宽自己的视野。把南方的技法引入到北方,北方的技法也引入到南方,让南北方融合吸收,碰撞出火花”。赵松庭先生提到过,南方笛乐的缺点之一就是用舌少。但是在实际演奏中,若想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就必须把舌头与气息都结合起来,这和西方的提琴类似。花舌类似于小提琴中的碎弓,单吐则类似于顿弓,双吐类似于跳弓。在南方风格演奏中,一般用到的只有“呼”类似长线条,而没有“吐”,其实就相当于小提琴弓法单一,在音乐的表现上受到了许多的限制,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当赵松庭先生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每天必须练习三大基本功:气息、指法和舌头。经过一系列的亲身实验与高强度的一些训练,又发现关于舌头的技巧这一大块,因为练习得太晚,总觉得达不到他理想的效果,于是赵松庭又开始琢磨思考,从而得到一新的启发:启蒙很重要。正確而科学的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赵松庭带来的创造性思维,与他积极探索的精神,给未来笛乐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也开创了更为广阔的新天地。在他辛勤的探索下,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终于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这也为之后协奏曲的顺利推广,中西音乐互相更为和谐与交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赵松庭当时通过自己的苦心钻研,为后人发展研究笛乐做出了优秀的榜样。他披荆斩棘,开辟了笛乐发展的一条崭新的路。让所有吹笛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新世界。

五、结语

赵松庭创作的《早晨》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早已经成为民乐经典。这首乐曲不仅融合了南北不同风格,更是包括了多种艺术技巧,取得了极大的音乐成就。赵松庭先生敢为人先,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也在鼓舞着我们新一代音乐人前进。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用发现的精神不断发掘民族的、民间的优秀文化艺术元素,利用这些素材不断充实我们的创作,拓展我们的视野。不断钻研,充实中国民乐音乐理论,为我国的艺术事业和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