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 贾敬全
摘 要 高等教育事关当代与未来社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动力。教育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坚持实践教学,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原则,坚持跨学科交流,走出教室,走进生产实践,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从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客观现状出发,探索与研究高等教育新模式,提出了创建跨学科交流教育、实践教学学分制、设立政府产学研协调体制与机构等若干建议。
关键词 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育学分制 认知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1.020
0 引言
高等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关键环节,既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也要培养品德优良的社会成员。改革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而后者又推动了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当前,经济转型对传统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用人单位的热点需求。面对这种人才需求变化,高等教育应随之深化改革,重点推进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彭纪生、吴林海(2000)认为技术协同创新可从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有四个子系统,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与应用四个系统;微观层面由个体在生产中衔接环节协作完成,从发现潜在市场到创新扩散,重塑技术创新模式,并行交叉,乃至一体化。①宏观层面要实现协调创新,须四个系统协作。若要动态持续协同创新,则须在此基础上再完善。知识产生、扩散、普及与创新逻辑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从实践了解情况,从情况发现问题,从问题解决总结经验,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规律形成知识。本质上创新源于实践,故认识实践是创新起点。信息搜集与发现问题属于创新起点。解决问题是实践创新,衍生出新方法、新技能,是经验的基础材料。从个例表现的共性寻找规律是总结工作的主要内容,即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升华。发现规律并加以普及形成新知识。从经验总结到新知识形成并普及属于理论活动范畴。但创新并未停止,而是通过新知识普及应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新方法,如此循环往复实现持续创新。协同创新系统应包括五方面,信息搜集,问题发现与解决,经验总结,规律与知识形成,知识扩散五系统,环环相扣,循环往复形成持续创新机制。
1 经济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生成机制
经济学衍生于哲学,哲学衍生于人类实践对客观世界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根本上经济学要探索自然与人类协调发展的途径。高教阶段经济学人才培养应结合社会与自然状况,培养学生思考并解决两者矛盾的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跨学科交流的思维模式。社会转型要求传统企业转变思路,提高创新能力,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日益复杂市场环境下,企業面临的问题出现了交叉性,问题往往不再是单方面问题,涉及跨学科、网络型问题。网络型问题是指企业面临的问题因自上而下、横向交叉生产链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上下游与并行企业相互协同。因此市场对人才需求由专精向复合型转变。故经济学教育也应由专业理论教学向复合型、应用型转变。
(1)坚持实践是认知真理的起点。协同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产学研一体化,经济学教育应紧密联系生产实践。②在展开理论教育之前,应让学生了解掌握实践情况。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生产车间,走进市场活动的一线,真实感受与认知市场,从丰富多彩的生产与流通活动中去了解市场。变枯燥单纯的课堂教学为形象具体的实践教学,遵从人类认知知识和真理的思维逻辑。
(2)坚持经典理论的历史教育。经济学经典理论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只有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对经典理论的认识才有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在现代信息资讯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过程中会从客观情况去认识经典理论。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许多学生在理论教育中会提出许多质疑。原因在于学生是从当前经济状况去看待年代久远的经典理论。现实条件与理论的历史条件相去甚远,经典理论成立的环境条件已然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经典理论产生质疑与困惑也就不难理解。
(3)坚持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与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理论与当代客观情况进行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现实问题。在问题意识基础上,促进学生团队协作,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寻找解决方法,或对理论不足进行总结并形成新观点或新解释。理论是否能够充分解释当前经济现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将产生两方面积极影响:一是培养学生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二是从理论出发,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培养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坚持复合交叉学科交流,拓宽认知视野。专业认知市场活动有其局限性,既带来了认知问题的深度,也带来了专业视角的狭隘性。对科技进步的理解存在专业的狭隘,这是社会与自然科学分界造成的。创造跨专业合作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跨学科交流有利于学生对于技术进步的现实认知。同时,跨专业交流也为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提高协同能力,提升跨学科、交叉学科领域工作效率提供更宽阔的视野。
2 经济学专业人才教育的新模式
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经济学教育新模式应坚持认知真理的人本位逻辑。新模式遵从认知逻辑,尊重实践教学的首位性,坚持跨专业学科协同创新,从更全更深角度认知实践、理论与规律。新模式要求经济学教育突破封闭式课堂教学的限制,开阔教育思路,走出教室,走进生产,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新模式也要求突破专业的局限性,从更开放的视角认识经济活动,发现与解决问题,探索经济新规律。实践是教育的起点,理论教学结合实践平台大量素材,使得教学内容更丰富、具象。继而,从理论教学到实践平台为完成理论上升实践。实践活动非常复杂,专业视角具有深度,但难以全面。跨学科交流平台是提高学生综合认知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平台。结合实践平台的素材,帮助学生深刻具体地发现问题。交叉复合性问题对跨学科交流提出了要求,高效率解决问题需要跨学科交流平台。③生产实践不断发展,新问题不断出现,如此往复,经济学教育循环展开,保持专业教育先进性与科学性提供创新动力。
实践平台的搭建需要院校、企业、政府及專业研究机构的共同协作完成。校企合作涉及知识产权、人才交流、制度创新等多领域内容,单独依靠院校与企业无法实现充分合作。协同创新教育新模式应利用政府在组织协调方面的优势,促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课堂教学也应在原理论教育基础上更多地参考借鉴现实生产问题,结合实践中的真问题、真矛盾进行剖析和思考,引导学生使用专业理论思考与解决现实问题。在理论教育基础上,再次走出课堂教室,让学生带着理论走进生产实践,观察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完成理论上升到实践的升华。专业理论局限了认知与研究问题的视角,实践问题可能带有交叉学科特点,因此,跨学科交流是扩宽学生认知、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再拓展。这种交流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更广泛、更专业、更具体的角度探索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和有效解决途径。由此,在本科四年制教学中,经济学专业教育从单纯理论教学转变为“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跨学科交流”新模式。新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结合能力,认知与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质。
3 政策与建议
基于协同创新教育新模式,结合经济学教育现状,给出若干建议。首先,重视实践,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加强经济学专业实践教育。实践教育不应局限于实验教育,应是走进生产实践,真实观察与参与实践。在四年制本科教育体系下,大学第一学期应重点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而不是在其毕业之际,让其匆忙完成实习报告。短期的毕业实习对于提升学生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是有限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专业学习,所以实践学习应纳入教育学分考核管理。其次,重视实践平台搭建,构筑实践环境,实行集中管理。实践是根据专业需要展开的教学活动,应根据经济学专业对口部门进行集中实践。活动涉及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协调,需要借助政府部门的配合进行组织协调。这种协调是长期的过程,政府部门应设置专门机制,组建专门机构,搭建实践教学公共协调平台促进产学研组织间的协调。其三,高校之间、内部各专业之间及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应构建交流平台,使得跨专业交流长期化、机制化与规范化,拓宽专业研究与学习的视野,提高解决复杂性、交叉性难题的能力。
注释
① 彭纪生,吴林海.论技术协同创新模式与建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5):12-16.
② 许晓东,孙晓程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6(2):72-75.
③ 何自力,沈亚平.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南开大学经济、管理、法学跨专业人才培养实验[J].中国高等教育,2006(9):55-57.
参考文献
[1] 严龙茂.政校企协同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6(11):63-66.
[2] 王晶彦,王静.经济全球化视角下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经济师,2016(7):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