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梦瑶
呷哺呷哺成立于1998年,通过把传统火锅与吧台的形式相结合,打造了一种全新的餐饮行业的新业态。但呷哺呷哺的餐饮管理信息化之路,开启得相对迟缓。自1998年创办,一直到2009年才开始逐渐上线ERP、CRM、辅助OA等工具系统,逐渐积累起包括销售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在内的部分数据。如今,呷哺呷哺已经通过引入Qlik公司的BI工具,实现了餐饮流程管理的数字化运营,并通过数据分析工具,释放餐饮数据价值,为管理提供决策。
助力精准决策
呷哺呷哺(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唐进谈到:“呷哺呷哺的餐饮管理,表现出很多独特性,呷哺呷哺的内部数据有自己的规律,跟大数据结合起来以后,每一位顾客何时用餐,点餐的内容是什么,个人喜好是什么,都可以通过收银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工具相结合,清楚地显现出来。再辅之以外部大数据的多维度分析,内外部数据相结合,对管理层的决策能产生很强大的助益。”
但要实现这种内外部数据相结合的关联分析能力,却并不容易。唐进解释道:“呷哺呷哺过去也曾引入很多系统,对业务上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报表的呈现方式较单一,比如销售系统只呈现销售数据,CRM系统只表现客户关系,ERP则只关注业务流程,因此,对于决策分析上的支持度并不大。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数据是要综合来看的,需要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做综合性分析。”
2015年年底,呷哺呷哺开始部署并实施Qlik公司的BI工具,通过分步实现的方式,先植入基本的销售数据,再逐步涉及财务、采购等方面。在呷哺呷哺的业务需求中,单一的系统数据对于决策者的意义并不大。由于各项业务数据散落在各个不同系统中,在引入Qlik的BI工具之前,呷哺呷哺一直依靠财务部门人为分析有效数据,提供给决策者参考。长此以往,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受到了影响,数据的质量和精准度也不一而足。
紧密结合业态
餐饮的灵活性是呷哺呷哺在BI工具选型过程中,提出的非常重要的业务需求。唐进指出,由于餐饮行业管理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系统的灵活性需要跟企业的业态和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Qlik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关联数据技术,通过一个平台把未来可能发生的数据轻易、快速、低成本地关联进来。众所周知,QlikView以其独有的数据关联引擎技术支撑下的全局关联为最大特色,在这种内置关联的帮助下,客户可轻松地在大数据可视化中联想和发掘意想不到的思路與见解。
唐进说道:“我们通过手工做报表,效率非常低。拿到这些数据之后,再召开每月的经营分析会,一般要到月中或者下半月了。通过引入ERP系统和BI工具,每个月初就可账目完结,10号之前就召开经营分析会,这样,对公司下一步的决策就有一个非常好的指引。”
在呷哺呷哺的业务需求中,一些无法做统一标签化处理的需求项,都可以在Qlik独特而轻省的关联分析中找到答案。系统的灵活性非常重要,要适应业务的实际需要。唐进举了一个例子,比如餐厅订购冬瓜,不能一口价,10公斤的一个冬瓜,要么多,要么少,很少有标准10公斤一个的。这样,在系统中就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假设餐厅要预定10公斤的冬瓜,系统就得处理,如果这个瓜是8公斤就不能发货,一般要发多一点的,要么10公斤,要么11公斤或12公斤。同样,系统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记录实际发货的公斤数。系统的灵活性完全跟企业的业态和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显然,手工报表不具备这种灵活的呈现形式,对于刚刚培养起“系统感”的呷哺呷哺决策层而言,简单易用、一目了然的QlikView,迅速成为了呷哺呷哺的官配BI工具。和传统商业智能软件有很大的差异,QlikView由用户自己完全控制,只需轻轻单击几下键盘,便可以通过QlikView对所有数据源进行合并、搜索、可视化和分析。决策者不用再苦苦等待过时的报告结果,也不用再费尽心思去猜测。
在呷哺呷哺,Qlik Sense的商业部署正在展开,Qlik Sense将打通“最后一公里”—在移动端为管理层提供更便捷的决策指引,满足决策层对快速创建数据可视化、分析仪表盘和可视化报告的普遍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