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056-0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情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中备受关注的话题。《2011版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充分发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呢?下面以《地球属于谁》一课为例,阐述自己的探索。
一、聚焦核心任务,准确定位目标
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前提和重要环节,更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特级教师胡云婉指出“有魂、有神、有序、有生、有色、有效是衡量一节思品课是否是优质课的标准。”其中,“有魂”即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导向正确,讲具体务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至于三维目标之首。因此,教师必须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导向,从“知本”走向“生本” ,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道德成长,把情感目标的达成作为课堂的核心任务,通过教学让“有魂”贯穿课堂始终,力求教育无痕。
例如《地球属于谁》这一课,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二、以境生情,启发情感体验
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适宜的情境可以激发情绪,加深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行动上的自觉。因此,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反思。
本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丰富的视频资源,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在导入部分,通过呈现丰富多彩的三组画面——“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并由衷地发出“人类真伟大!”的惊叹,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为了引起学生对日益恶化的地球环境的共鸣,引发热点话题,教师又播放了人类破坏地球的画面,学生的情感再次被点燃,纷纷谴责这些人对地球的破坏性行为。而广州瀛洲生态公园的地球灭绝公墓的一个个墓碑的画面,更是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为了升华学生的情感,适时地播放了《可可西里》的电影片段以及《一个真实的故事》的歌曲视频,让学生走进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感受爱仍然是人类血液中流淌的最真挚情感,从正面引导学生弘扬人类精神世界中博大深沉的爱,去做一名地球小卫士,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三、以知促情,达到情理交融
教师在教学时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知识的切入点。在“明白生命的相依关系”这一板块中,以“在滅绝多米诺骨牌中的人类为什么会最终倒下”为切入点,组织探究活动,学生在摆放生物链的操作中,合作交流,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其次,激发兴奋点,让情感体验迁移发展。通过“唤起热爱地球的情感”和“感受地球被破坏的切肤之痛”两个环节一正一反,一美一丑的对比,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促使学生产生最真实最有触动的内心体验。学生被地球的美深深震撼后,对部分人类随意对待其他生命的行为产生了发自内心的不平之情。学生感受到保护地球母亲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并从心底里萌发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以情促情,促使情感迁移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其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满腔热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带动学生的情绪。如在导入时,播放视频,声情并茂地旁白:“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蔚蓝的星球,她就是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这里有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茫茫林海,山花烂漫。这里有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万马奔腾,群鸟高飞。这里还有日新月异,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人类创造了地球上最璀璨的文明,开创了地球历史上的新纪元。”富有情感的语言加上丰富的画面,让学生陶醉于地球的美丽,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五、以践育情,实现情感内化
在学校内《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渠道,与之相辅相成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渠道。教学中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倡导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课前,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到地球被破坏的切肤之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中,引入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广州某酒楼要宰杀护士鲨这一热点话题,让学生运用本课学习的知识,以环保人士的身份有理有据地劝说酒楼负责人和食客。这一环节的设计把学生直接带入具体的生活环境中,达到内化学生情感,指导学生日常行为的目的,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课堂。在当前教育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大氛围下,教师只“走近”学生不够,更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以情优教,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性也就是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在“情”的渗透,学生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