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日,微软全球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来到清华大学,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清华管理评论》主编钱颖一教授展开了精彩对话,共度了一个特殊的“儿童节”。
回顾微软41年的发展历程,纳德拉说,任何一家公司,从成立到发展壮大,到成长为一家成功的大公司,并非一马平川。它需要创始人的宏图大志、创业激情、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超越创始人自身的企业文化的建立与传承。
“或许对于创始人而言,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对于像我这样的继任者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企业的使命和文化清晰地梳理出来。
“微软的企业文化,是关于‘成长型思维的文化。企业文化无关乎企业利润的高低,而是一种思维模式。”纳德拉说。下面是纳德拉与钱颖一院长的对话精选。
技术创新的三大方向
钱颖一:很高兴能与萨提亚纳德拉一起共度这个特殊的儿童节。 两年前,您在出任微软公司CEO几个月后,就曾来经管学院礼堂做客。今天是您第二次来到清华大学的校园。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微软在您的执掌下,取得了哪些关键的创新和技术突破?特别是与中国相关的。
萨提亚:感谢钱院长的欢迎。入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可能是我加入清华大学的唯一渠道了,我用了48年才成为清华的一员,这是我的荣幸!
您提到的问题,也是我思考最多、最深入的问题——公司的本质是什么?它为什么要存在?在我们探讨技术创新之前,我想先谈谈微软作为一家企业,它存在的目的和使命。
我们最基本的自我认同,是要在技术进步中与时俱进。技术永远都在更新换代,企业首先要深刻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要对这个世界有明确的认同,然后再借助日新月异的技术,用创新的方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微软的使命和价值观是帮助全球的个人和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这里蕴含着许多关键要素,共同驱动着我们创新的进程。比如说,关于“人”和“组织”,我们展开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在我看来,其实质就是要帮助人们释放创造力。就像清华大学自1920年成立至今的使命一样:通过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希望我们能够成为一家这样的公司——通过我们的产品、软件、服务,来达成我们的使命。
我们是一家全球化的公司。回顾微软进入中国21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创造了微软在中国的本土机遇?让我们备感骄傲的,并不是微软的技术本身,而是大家利用微软的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学生、创业者、大企业还是小公司。这才是我们最骄傲的核心成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技术创新中确定了三个激动人心的方向,并且已经携手中国,共同致力于推动这三大领域的發展:
首先是云计算。以影响力计,云计算无疑是推动企业变革与转型的最伟大动力。云计算不仅关乎基础设施——它让计算机存储网络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连接起来;更关乎数据价值。数据正成为这个时代的新兴货币。面对海量数据,我们需要进行梳理和加工,利用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智慧洞察,这正是云计算要完成的任务。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不仅可以运用在商业领域,还可运用在政务领域。微软正在与中国政府合作开展一个旨在帮助改善在校学生伙食问题的项目,惠及大约2,000万学生。创建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摄入,其中最打动人心的一点是,通过微软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是基于云端的;该项目不仅仅进行监测,还能通过数据挖掘,真正改善在校学生的营养状况。利用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现在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营养水平,并且提高效率。
第二个领域,我们非常关注如何利用像微软小娜(Cortana)这样的个人数字助理,更好地帮助人们去利用最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将它们用到最正确的地方。今天,计算已经无处不在,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反而是最稀缺的,所以当我们谈到 Office和办公系统的生产力时,我们不再从狭义上去理解,而是希望它能带来更高层次的变革。
第三个领域是我们正在用HoloLens打造的混合现实技术,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领域,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能力将真实的现实世界与虚拟的数字世界整合在一起,将给教育、医疗、建筑、工业设计、游戏领域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它将会真正地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微软正在努力打造一个平台,让每个人都能施展自己的创造力。这是微软独一无二、并且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情,我们责无旁贷。
钱颖一: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在那个时代,PC最具革命性,而今天,您刚刚提到的云计算,就像当年的PC一样具有革命性。
萨提亚:如果我们回首微软的历史,比尔 盖茨(Bill Gates)和保罗 艾伦(Paul Allen)在1975年创造出的第一个产品Basic是一个开发工具。继而我们又创造出了应用程序、DOS操作系统和Windows操作系统。
我们起步于大型机时代,然后发展到微型计算机、个人电脑时代,现在则是移动计算的天下,还有无处不在的物联网。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端”。
在另一边,是服务器在后台的支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云计算。五年内,会有更个性化的计算体验,会有更多东西被连接起来,问题在于:我们该如何对其加以利用,让这一切更有意义?这种无所不在的“普世计算”将带来我称之为“环境智能”的新体验。
混合现实、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钱颖一:刚才您提到了混合现实。混合现实与我们所知道的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萨提亚:它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新的媒介。我们至少可以创造出三种不同类型的应用平台。
第一种,我们称之为“抬头显示器”,它既可以是类似眼镜一样的东西,也可以戴在手腕上,好比微软手环或者手表,这是一个抬头就能看到的显示屏或者是用来显示通知信息的存在。
下一步或许是虚拟现实,它可能需要连接电脑工作,也有的可以独立工作,它能为你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让你置身其中。但你不再有现实的视野,你看到的所有东西完全是虚拟出来的。
接下来是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通过眼镜上的转盘,你可以在这两种模式之间轻易切换。当你只需要显示一些信息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抬头显示器,而当你需要进入虚拟现实的时候,又会立刻沉浸其中。如果你选择了混合现实,那么你将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其中的对象可以保持相对于人体和周边环境的稳定位置。这是非常重要的属性,否则人们就会感到眩晕。这也是最难实现的技术。
把人完全放进虚拟世界里并不难,但要真正理解空间中的几何和物理关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与真实世界的互动来摆放物品则要困难得多。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成就,也是HoloLens的绝技,微软已经开始发售开发者套件。我家里现在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人造对象,像全息的小狗、小猫、油画和虚拟显示屏。我甚至不记得把它们放在了哪些地方,但下次我回家的时候,它们就摆在那儿。
钱颖一:听起来很吸引人。现在HoloLens开发到什么阶段了?
萨提亚:我们已经推出了HoloLens开发包,正在广泛邀请开发者,用它来创造全新类型的应用。在未来的1年到18个月内,我们将会看到许多创新的应用。
两年前,当我第一次见到HoloLens的时候,我就知道它将为我们带来全新的机遇。要知道,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们一直梦想着登上火星,现在,火星表面上有一辆探测器正在工作,而科学家们可以把探测器传回来的信号,以全息影像的形式投射到他们的办公室里。这样,科学家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查看和检视火星土壤。毫不夸张地说,这正在成为现实。
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与市场潜力
钱颖一:明白了。我希望此刻和我聊天的是一个真实的你!这是一项多么了不起的技术。
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7亿人,超过美国、印度与日本的网民人数总和。此外,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超过5亿,这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您对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与市场潜力有何看法?
萨提亚:就像您说的,中国正在推动着数字时代的发展。您提到的这些数字令人敬畏,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数字背后庞大的人口,正在用这些技术,创造无限的可能。
就我所知,中国正在推出越来越多的积极举措,像“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这些举措带来了从简单的数字技术消费,到各行各业全面创造数字技术的伟大转变。今天的中国不但拥有蓬勃发展的消费类互联网经济,全球市场上的很多顶尖公司也都是来自于中国,全球PC行业的龙头企业联想就是一家中国公司。
毫無疑问,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应对,比如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无疑是全球制造业的领导者,而来自于云端的智能、认知技术与物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将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全球知名的家电企业海尔,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海尔正在通过引入云计算、智能和全新的智能语音对话界面,为家用电器带来智能化革命。或许未来中国生产的所有产品都将拥有数字化组件,而这创造出的无限可能将成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转变的最强动力。
微软是服务于个体和组织的平台
钱颖一:是的,中国政府正在大力推动“互联网+”战略,广泛涵盖了金融、消费产品、教育等众多领域。这是中国互联网全面升级的重要战略。微软将如何帮助中国去实现这一目标呢?
萨提亚:微软是中国创业者的平台。今天早上,我有幸见到了几位中国创业者,他们中有些用创新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为市场营销带来改变,有些则在游戏和社交媒体上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他们所做的,正是当今客户最需要的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微软为中国的本土创新提供了大数据基础架构,是一个平台。利用微软的平台,创业者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平台、工具以及服务,不仅面向中国市场,也面向世界市场。
钱颖一:是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微软开发者峰会吗?
萨提亚:是的。我在微软开发者峰会上见到了这些创业者。
这里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他们正将自己在中国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扩展到世界其他国家。我们不仅仅帮助这些创业者在中国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我们有能力帮助他们在全世界范围争取更大的成功。
为了让大家有更全局的概念,我再举个例子。我们正在与顶尖的汽车制造商吉利汽车展开合作,帮助他们将生产协作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为了成为一家创新型的数字化企业,吉利汽车正着力用最新、最强大的工具武装每一名员工,让每个人都能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并实现高效的相互协作。通过Office 365所提供的微软最新技术,我们正在为中国很多大型企业提供全球顶级的生产力协作与沟通能力。这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比如公共服务领域,像我刚才提到的帮助改善学校伙食的项目。在与中国的合作上,我们总是会开阔思路,思考我们的技术如何为非营利组织、公共事业部门、创业者、小公司和大企业带来帮助。我们正在打造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组织的平台。
微软成功要素:激情、毅力、超越创始人的企业文化
钱颖一:微软正在打造一个平台,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初创公司,无论是成熟企业,还是年轻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发展——不仅面向中国,更是面向世界。
微软公司成立于1975年,最初也是一家初创公司,我们想知道,在微软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如何才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和成功的企业呢?
萨提亚:创办一家公司并且取得成功,创业者首先要有宏图大志,还要有创新的想法和创业的激情,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不只是创办一家企业这么简单,其最终目标是让公司发展壮大,这才是真正的挑战。但是,成功之路绝非一马平川。或许创业者是在强烈的热情下创办了一家企业,但要发展下去,需要有更大的勇气与毅力。
回顾微软成立至今41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如果不是始终坚守着内心深处的激情和使命感,就不会有今天的微软。我常说,没有人能100%地踏准行业的冲击波。我们抓住了一些潮流,但也错过了一些机会,甚至也犯过一些错误。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重新振作起来?这才是创业者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组织机构比其缔造者更长久地存在下去。
很多创始人、创业者都会说:我只是想当个成功的创业者或创始人而已。但你应该看得更远些,超越自我满足,去思考如何让你所创立的事业真正长久地留存于世。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只着眼于眼前的業务,他不可能创造伟大的经济成就。这需要有更高远的境界,去创造一种企业文化,文化不是个人崇拜,而是你所创建的事业将要为之坚持的精神实质。至少在我看来,这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
钱颖一:所以,激情、毅力和超越创始人自身的文化,这三个要素是微软取得成功的关键。
萨提亚:完全正确。
微软的企业文化:“成长型思维”
钱颖一:微软从1975年成立至今41年的历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起起伏伏,这期间遭遇了金融危机、股市泡沫。微软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很多学生和创业者,都把微软当作榜样。那么对于激情、毅力和超越创始人的文化这三个要素,您可以说得再具体点吗?先从文化说起吧。
萨提亚:我想和大家分享微软是怎么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我对微软使命的思考一样,我对于微软的企业文化,也想了很多。
我们常常会说,我们要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的文化。谈到学习,就要去学校找答案。斯坦福大学的儿童心理学家卡罗尔·徳韦克(Carol Dweck)在她的研究中探讨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简单说明一下,有两种人,一种是“无所不知(know-it-all)”,另一种是“无所不学(learn-it-all)”。“无所不知”的人可能有更好的天赋,但“无所不学的”那个人最终一定有机会反超上来。这正是人生的奇妙之处,我们能够学习、进步,并从无数坎坷和挑战中获得成长。
我相信这就是人生的真谛。或许可以这么说,考进清华并不是全部,如何从清华毕业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在毕业之前,我们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在大学里学到的,将会决定在座的各位,将来选择怎样的职业和人生。
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学习,同样也适用于作为CEO的我,更适用于微软的每一名员工。我们选择“成长型思维”,作为我们要为之努力坚守的文化内核。对组织来说,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也许会有人过来,对我说:“我发现有5个微软员工还没有成长型思维。”我会说,这不是一项强制性的任务。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去直面问题,从我做起——我自己就远远不是一个完美的人——我们应该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坦然面对自己错综复杂的思维,然后促进自己不断完善。
微软的企业文化,是关于“成长型思维”的文化。企业文化无关乎企业利润的高低,而是一种思维模式。
继任者的挑战
鲍尔默接了他的班,现在他们两位退居幕后,微软公司却仍然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有企业文化的根基。微软的众多员工包括高管都能认同这一点,并由此出发,践行微软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使命。
萨提亚:完全正确。企业文化需要一以贯之的坚持和传承。您说得非常对,所有这一切都源于创始人比尔 盖茨和史蒂夫 鲍尔默前期的不懈努力。在创始人心里,很多东西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但对于像我这样的继任者来说,真正的挑战,是要把企业使命和文化清晰地梳理出来。
钱颖一:是的,你需要把潜移默化的东西明确地表达出来。
萨提亚:反观我自己,有两件事至关重要:持续不断地传播我们的使命与传承我们的文化。当然,我还要确保战略方向正确,确保技术决策正确,但这些都有迹可循,算不上什么难题。真正要做的是对于领导角色的理解,你要厘清目标、角色与使命,通过持续不断地创造与传承文化,为企业注入能量。
三年前,在我成为CEO之前,如果你问我如何理解CEO的工作,我肯定想不到这么多,而现在,我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比两年前要深入得多。
选择决定人生
钱颖一:清华许多学生都因您的职业生涯和成就而倍受鼓舞。他们对您的教育背景和职业道路也很好奇。您的教育背景非常有趣:先是在印度获得学士学位,然后到美国拿到了硕士学位,又在芝加哥拿到了MBA。所以您的教育背景既涉及理科、工科和管理三个不同方向,又分别在印度和美国受过教育。您在微软工作多年,现在成了世界上最受尊敬的技术公司的CEO。
那么,源于印度的教育背景和文化,是如何帮助您在全世界最具创新的公司中获得如此成功的呢?理科、工科和管理学三个不同领域的学习经历,为您提供了哪些裨益?
萨提亚:老实说,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还没有深入思考过。也许有一天,当我的使命完成的时候,我可以更好地思考一下。我认为您刚才提到的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的人生是由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并不取决于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者放在眼前的机会,是我们自己每一次的抉择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方向。从我自己的经历中您也可以看到,我选择了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向,这为我带来了一个不同的人生。
钱颖一:您曾经面临过怎样的选择?
萨提亚:最早,我读的是电气工程,然后,我转向了计算机科学。我遵从自己内心的热情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其实对于晶体管的认识,非常有助于我们从概念上去理解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冲击。不过当时我做出选择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两门学科是相通的,也并没有认识到数字技术和软件,将会在我们的时代里发挥决定性的力量。
内心的热情决定选择
钱颖一:所以您当初做选择的时候,并没完全想清楚?
萨提亚:完全没想到。我之所以做出这种选择,是为内心的热情所驱使。
钱颖一:所以还是回到了热情上。
萨提亚:是的,内心的热情决定了我的人生。
我的另一次选择是进入商学院。我一直想要去读懂损益表,因为我不能只是帮助别人去制作表单,却完全不明白這东西是干什么的。另外,我对于经济学也非常好奇。我的父亲是一位经济学家,而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把经济学与我们对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解结合起来,或许会做成一件大事。因此,我去芝加哥大学拿到了MBA学位。当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读了MBA到底会怎样。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涉猎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从商业书籍到文学作品、诗歌,什么都读。在印度,如果你上的是工科学校,那就很少会接触文科的东西。这反而让我更想念人文科学,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尽可能地多读书。
今天,当我们谈起如何创新的时候,我们都知道需要有设计思维,要有对计算机科学的理解,还要把经济和社会体系都考虑进去,这样才能实现创新。而对于我来说,这些知识和思考都是由好奇心驱动的。
应该说,正是在热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我做出的种种决定,帮助我开启了无尽的机遇。
我在微软的经历也一样,非常感谢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和其他很多良师益友给了我各种各样的机会。我曾经在Office、商用软件、必应搜索引擎等不同部门工作过,也曾面对过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我遇到的一切都不是按部就班地计划好的。 “如果你这样做,你将能得到什么”——从来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以全部的热情,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它,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并收获成功。
学习的本质不是学位,而是“学到东西”
钱颖一:您从电气工程,转而学习计算机科学,是出于热爱;而决定学习工商管理课程,则是来自好奇心的驱使,这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那么,您觉得学习MBA课程值吗?
萨提亚:回答这个问题,可是会让我得罪人的。无论我怎么回答,都会惹火烧身啊!
坦率地说,学习任何课程,如果只是为了获得学位的话,那注定是毫无意义的。真正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学习。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无论是MBA还是工程学,其关键在于学到了有用的东西,并且学以致用,这才是学习的本质。就我而言,MBA课程对我的工作非常有用,而绝不仅仅是个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