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晖
杨塑罗画,盖过天下。
——川渝民谣
“我参与了宝光寺五百罗汉的修复工作,每一个罗汉的眉眼都是我画的。”1月13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氏泥彩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兴国对记者说。
如果不是走进大英县“徐氏泥彩塑工作室”,你很难把一系列耳熟能詳的经典作品和眼前这位64岁的老人联系在一起。很多四川人不止一次地数过新都宝光寺500罗汉像,并且津津乐道,却不知曾经残破不堪的罗汉像就是在徐氏父子手中重新焕发风采的。
泥塑,也称“彩塑”,是中国民间雕塑工艺之一。其历史之悠久,至少可上溯到距今4000年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中国传统泥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衍变和发展,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流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供案头欣赏的小型泥塑和儿童玩具,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等;另一种是陈列于庙宇等公共场所的中、大型泥塑人物,‘徐氏泥彩塑就是其中的代表。”遂宁市文物局局长何瀛中介绍说。
“‘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可以使人们通过泥彩塑看见美,感受到美,按照业界的说法就是有助人伦教化。”徐兴国说。
徐兴国出生于泥彩塑世家。按照中国传统师承规矩,向外姓师父学艺称“门外师”,本姓上辈嫡传的手艺叫“门内师”。“徐氏泥彩塑”门外师承三代,可追溯到清中晚期,徐氏门内师承四代,共七代传承,近200年历史。
1934年,徐兴国的父亲徐得亲是“徐氏泥彩塑”门内第一代祖师。徐得亲18岁时经人介绍,用八块大洋的礼金拜蓬莱镇草西街画师罗辅友名下学习绘画和塑像技艺。当时罗家祖传技艺已历三代以上。出师后,又参师三台洋溪镇塑师杨子园学习泥塑。当时罗、杨二人被确认为传统正宗的塑画大师,门下徒弟很多,在川中一带名气很大,有“杨塑罗画,盖过天下”之称。徐得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习与行艺,也成为了一方泥塑名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为蓬溪天宝寨塑像61尊,一时声名远扬。
徐兴国介绍说,“徐氏泥彩塑”的人物造型特点是以传统中国绘画为基础,衣纹服饰讲究的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人物形象气韵生动、超凡脱俗,透出古风雅韵。工艺上采用传统技法,黄泥、黏土就地取材,通过按、压、抠、捏、刮、刻、拍、削、切、抿等手法成型,共有八大工序。
其中,第五大工序是用细泥做表面。这一环节是整个泥塑造型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费工夫、最需要耐心的环节。首先是抠衣纹褶皱,主要采用捏、抠、压、添等手法,做出衣服凹凸皱褶,特别要注意线、缝、边沿、轮廓部分,衣纹要自然流畅。然后做头部、四肢,均根据比例和设计图纸,逐步塑造。最后制作身体各种配件、装饰品,雕、镂、嵌、刻各种工艺都会用到。
在第七大工序穿金上彩时,泥塑着色不能像在纸绢上可以用水晕化开染,因此在衣服、肌肉等大块面上一般用“大装大染”之法,使雕塑鲜艳亮丽,雍容华贵。花纹配饰则采用“攒浅色、追深色”的“九追九攒”之法,色彩深浅过渡干净明快。
如果说修复宝光寺五百罗汉是小露锋芒,那么再造丰都“鬼城”,“徐氏泥彩塑”就是大显身手。当年,徐得亲父子带领徒弟30余人,在丰都“鬼城”历时8年,设计和雕塑了丰都天子殿、大雄宝殿、城隍殿等全部塑像2257尊,生动再现了历史典故和戏剧故事,如“刘全献瓜”“目连救母”“活捉秦桧”等。徐兴国和父亲用深厚的艺术功底,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人们想象中的地狱场景。这一工程使丰都成了闻名世界的旅游胜地,中外游人络绎不绝,为国家和地方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中外各界人士的好评。
“自唐代开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记载。宋代周辉《清波杂志》上便记有肉肆行、酱料行、花果行、成衣行、陶土行、皮革行等等。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七十二行当了。”徐兴国说,除了传统题材,近年来他还相继创作了七十二行当等泥彩塑,不断丰富创作内容,传承古典文化。
2012年,在由文化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联合主办的“根与魂——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上,“徐氏泥彩塑”作品展览和泥彩塑制作过程展示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
徐氏传承非常复杂,不仅仅是泥彩塑技艺,而且是审美经验、创作经验、立世为人的一整套经验传递。2012年至2015年,徐兴国用了3年时间系统总结“徐氏泥彩塑”历史、技法,编撰了一本13万字、图片百余幅的书籍《徐氏泥彩塑技法》。同时,徐兴国加大培养力度,目前第三代传人有30余名,第四代传人20余名。
“绘艺精佳成教化,塑术传神助人伦。我相信,‘徐氏泥彩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留下更多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徐兴国说。
(责编:刘艳梅)endprint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