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哲峰
(同济大学 上海 201199 上海鸿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上海 201199)
在小区生态环境营造中植物生态学应用分析
廖哲峰
(同济大学 上海 201199 上海鸿坤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上海 201199)
当前,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度越来越高,希望缩短和大自然的距离,受这一心理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城市小区的绿化。而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区域及市居住空间结构的基本单位,居民小区也对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植物生态学;小区;生态环境
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均让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要求,一个遮风避雨之所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居住的环境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人人纷纷呼吁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灾,为此诸多房地产开放商为了向住户提供优美的居住环境,通常都是同时进行住宅小区与园林绿化的建设。
植物生态学这门科学主要是对植物之间以及植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诸如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与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涵义是通过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将植物与环境间正常的或失常的关系揭示出来,对自然规律有一充分掌握,方便人类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环境予以有效保护,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1]。作为景观设计者必须要对植物生态学做到熟练掌握,在设计中充分运用植物生态学原理,如此方可使景观设计满足美学和科学性要求。
创建生态型居住环境是人们身心健康的要求,可以说一个人的大多数时间均是在居住环境中度过,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居住环境状况优劣的直接影响。在营造生态型环境过程中,不仅要将以上因素考虑到,还需根据周围环境特点,如交通量大、环境污染强等营造植物景观,所选植物尽量具备抗污染、强滞尘、降噪声的特点,可对诸多外界污染物、粉尘与噪声起到有效吸收作用,保护人体健康,创造景色宜人的人居环境。尤其是要将绿色隔离带设置于居住区和市政道路中,借助植物特性,营造带状植物景观,围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小环境植物景观。
在营造植物景观时,设计师需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设计植物生态群落,在其中应用共生、竞争、生态循环等原理,巧妙的组合具有多种作用的植物,打造多个微型生态环境,同时沟通与组合所有微型生态环境,进而打造一个具有综合能力的生态系统。
结合小区的分区功能和小区总体特色,可以有效防止破坏整体的秩序性,使各自的完整性得到保证,这样更有利于绿化规划布局小区的用地范围。在对建筑和植物的关系进行处理时要尤其注意:①协调配景数树形和建筑物;②乔木和建筑距离应在5m以上,北面距离可近一些,不仅要对遮阴的功能有所考虑,同又要对透光有利,做好避免种植根系发达、高大浓荫的常绿树,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树木对房屋墙壁造成的机械损伤,有利于底层房屋更好的进行自然采光,使树木的得到更优良的生活环境,促进损伤树木根系和枝条的伸展。其次,高大建筑物周围也有着不同的小气候。由于建筑物南侧具有较长的光照时间,因而也就提高了这一区域的气温与土温,而北侧较为阴凉,因为植物接近建筑物,受其影响较大,因此在树木选种时,应将这种小气候差异考虑到,结合实际情况对树种进行选配,使树木得到更好的生长。
所谓多样性就是绿地形成丰富的种类的群落结构的基础,其对利用群落来对更好额景观进行创造十分有利。对植物的多样性进行增加,借助植物自身的调节功能,以此形成绿地群落的自我保护机制,比如,若绿地拥有丰富的物种,则其植物往往很少受到污染;在抵抗大规模病虫害的侵袭时效果明显;也可以较好的抵御认为破坏、火灾、污染,即使植物遭到破坏也容易恢复;与此同时,也能够将受小区建筑物的单调和高大的影响,造成的压抑感减轻。
园林植物生态效益得以完成的主体即为叶面,所以单位面积绿地的叶面积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极为密切,生态效益越大,单位面积绿地的叶面积就越大,生态效益的增加等同于将叶面积增加[2]。草坪、灌木和乔木的叶面积都不一样,低矮的灌木与草木的叶面积量自然不及乔木。所以,应坚持主体为乔木,衬托为灌木,点缀为灌木的原则,在结构上将乔木作为中心,在整个营造的过程中融入乔灌木立体式多层配合。配置小区内的植物应力求简洁明快,将平面和立体相结合,对优化的植物群落进行选择。相互生养,以块状草坪同红瑞木、大叶黄杨球等修剪成型的观叶灌丛相配,将园林植物景观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在小区生态环境营造过程中应用植物生态学理念,既有助于人们居住环境的提高,也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诸如人们设想的平衡系统最终实现与否等一些和实践相关的问题还是存在于应用过程中,这是今后需要我们展开进一步探讨的。
[1]况 平,艾丽皎,王萍,余居华,王 胜.植物生态学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4,11(11):26~37.
[2]吴 扬.论植物生态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36(04):346~348.
TU984.12
A
1005-7897(2017)18-0216-02
20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