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支原体肺炎自然病例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

2017-02-27 18:04:01马双昆石永杰
河南畜牧兽医 2017年11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病理学支原体

马双昆,石永杰

(安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安阳 455000)

猪支原体肺炎自然病例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

马双昆,石永杰

(安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安阳 455000)

猪支原体肺炎(MPS)又叫猪气喘病(或喘气病),病原体是猪肺炎支原体(MHP),该病具有高发病率,低死亡率的特点,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猪支原体肺炎在大多数养猪国家均有报道,猪群中感染猪肺炎支原体的概率在35%~80%,对养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肺炎支原体是一种没有细胞壁的,较小的,呈点状、球状、杆状和多形态的微生物。该菌不易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用姬姆萨和瑞特氏染色良好。同时能在无细胞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但要求必须有严格的培养条件,生长发育极为困难,分离用的培养基大多是组织培养平衡盐类溶液,加入乳清蛋白水解物、酵母浸出物及猪血清,培养材料中必须没有其他支原体存在。该菌适合在37℃有氧条件下培养。在接种后需要培养7~10 d,因为该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只有这样才能用肉眼观察到针尖大小露珠状、中央隆起、边缘整齐的小菌落。有些老龄菌落中心稍凹陷,不像一般支原体的“荷包蛋”状菌落。

猪支原体肺炎一旦在某地或某养殖场发生,慢性或隐性感染猪的症状不明显或没有症状,但长期带菌成为传染源,进而传染给其他易感猪群,导致该病长期在各地广泛流行却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造成这样结果的根本原因,则是猪肺炎支原体不易分离培养,很难做出准确的诊断。猪肺炎支原体只有在疾病的初级阶段具有高度灵敏性,病原数量在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也会逐渐下降,所以目前临床实践中对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对其临床症状观察及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学变化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安阳地区部分发病猪场和散养户猪群中自然感染猪支原体肺炎的病例,病死或处死后,在无菌条件下采其肺脏、肝脏、肾脏等。

1.2 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对发病猪场及散养村组进行深入调查,以及与养殖场兽医防疫员交谈等方法,对自然感染猪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地区进行疫情来源及流行情况调查与分析,包括发病的年龄、数量、感染率及发病率、病死率等内容,同时通过结合疫病流行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猪群的饲养管理方法等,详细了解和掌握发生猪支原体肺炎的基本情况。

1.3 典型病例的临床诊断和病理学诊断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选择临床症状比较明显的病例,观察其个体及群体发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并进行详细的文字和图片记录,通过X射线透视胸肺部,观察记录其病理变化。对发病猪只进行剖检,观察并记录各组织器官的病变特点,并从其支气管、肺、肝脏、脾、肾、心脏等部位采集病理材料,于100 ml/L中性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之后进行石蜡包埋切片,最后HE染色,镜检,观察各组织器官最典型的组织学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对安阳地区发病的2个大型猪场及部分养殖户进行猪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调查及通过临床观察、X射线胸透、病理剖检和病原分离鉴定等方法确诊为猪支原体肺炎。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都能感染猪支原体肺炎,但其中哺乳仔猪及幼龄猪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此病一旦爆发则会导致仔猪生长发育缓慢,最后成为“僵猪”;其次是哺乳和妊娠后期母猪,种猪及育肥猪发病率及病死率最低,并且多是隐性感染,一般情况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通过X射线透视及病原鉴定进行诊断。

2.2 临床症状调查结果

在试验过程中通过观察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的病例,尤其是哺乳期仔猪,主要表现为突然精神沉郁,头下垂,离群独立或伏卧于地,呼吸次数逐渐增加,多呈腹式呼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体温一般正常,最后往往会引起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的继发感染,主要表现全身症状加重,体温逐渐升高,且致死率也明显升高。母猪、幼龄猪及育肥猪主要表现为慢性经过,临床症状有精神沉郁,采食量明显下降,机体逐渐消瘦。与同群猪相比,生长发育明显受阻,最后形成“僵猪”;病猪常在清晨、夜晚运动后或进食后发生咳嗽,由轻到重,继而呈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通过X线透视肺部发现局限性片状模糊阴影。

2.3 病理剖检

尸体剖检过程中通过肉眼观察到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肺部。其出现肺高度膨大,被膜紧张,几乎充满整个肺腔,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气肿,并且肺部颜色变为灰白、灰红、橘红色等,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灰白色等急性病理表现;慢性病例则表现出肺脏的尖叶、心叶、中间叶膈叶前缘甚至一侧或整个肺脏呈“肉样”或“虾肉样”实质性变化。

在病理剖检过程中发现肝脏体积增大,并且表现有色泽灰黄,浑浊无光泽,边缘钝圆,质地较软脆,结构模糊等症状。肾脏也发生轻微变化,表现为肿大,颜色褐黄,切面隆起,边缘外翻,质地较软等病理变化。个别病例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质地变软脆。还有的病例皮下有大面积出血点,胃肠腔内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性臌气。引起这些病理变化的因素可能与其他细菌或病毒混合感染及胃肠内容物异常发酵有关。

2.4 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大量的粉红色浆液及巨噬细胞、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出现在细支气管腔内,同时在细支气管内发现有炎性分泌物,周围微血管出现充血的现象及淋巴细胞增生的症状,细支气管周围及组织间隙可见多层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同时有的病例尚有数量不等的酸性粒细胞,形成所谓的“套管现象”。在进行病理学研究时发现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内有大量浆液、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少量的酸性粒细胞的存在。可见有少量的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出现在脾脏组织间隙内。同时肝细胞的病理学组织变化主要表现在肝脏的中央静脉扩张,肝细胞肿胀,发生颗粒变性,胞浆淡染,胞浆内可见大量的蛋白质颗粒。

3 讨论

3.1 猪支原体肺炎的病原学

肺炎支原体的生长需要严格的条件,虽然能够在无细胞培养基上生长,但一般不容易从组织器官中分离培养出支原体,即使能分离出来也需要大量时间,不适合猪场的生产与发展。在临床上猪支原体肺炎多数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全身症状不明显,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在临床试验中X射线检查作为检查的一种辅助方法,对该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不同阶段的病例,其病变阴影有很大区别,有时会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惑。长期以来,流行病学调查及病理组织学变化一直是人们作为诊断猪支原体肺炎的一项重要依据。

3.2 流行病学

该病的发病特点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寒冷季节发病较多,新发病区内猪群常表现为突然爆发,多呈急性经过,老疫病区多为慢性经过。在猪场内自然感染情况下,引起病势加剧和病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继发感染。该病只感染猪。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为易感动物,怀孕母猪次之,育肥猪和种猪发病较少。我国地方土种猪与杂种猪和纯种猪比较起来发病率高。该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猪肺的细支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表面和纤毛上,随病猪咳嗽、气喘和喷嚏的飞沫排出体外。如果在此情况下病猪与健康猪同圈、同运动场或同地放牧直接接触时,会经呼吸道引起该病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如果该猪场通风设备不好,饲养密度过大以及圈舍卫生条件差等都容易引起病原体的互相传染。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隐性带菌猪,其中最大的传染源是隐性带菌猪,隐性病猪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仔细观察很难辨别。现实生产中,有时对有轻微的咳嗽气喘病猪根本不当回事,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大。在生产过程中吃奶小猪会通过病母猪受到感染,母子传递的现象可长期存在;在产仔季节,一般猪场内会导致几窝小猪互相串群,或断奶后混群育肥,从而造成病原体相互传染,使该病在猪群中长期存在。虽然后期对病猪进行过很好的治疗,但是有些病原体在病猪的症状消失后半年或者一年,仍然会在其体内发现病原体的存在,结果就会引起其他健康猪群的大批量感染。因此,一个猪场如果想彻底净化,减少其经济损失就必须狠下决心,采取严格的综合防治措施。猪场内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导致该病的发生以及病情的加重,比如饲料质量差,在饲粮中缺乏维生素或饲喂过程中突然更换饲料,以及圈舍环境阴暗潮湿,圈舍内拥挤造成通风不良,猪只的长途运输以及寄生虫病等都可促进病情加重,这种环境为继发细菌感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加快病情的发展,甚至引起死亡,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3.3 流行病学检查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猪支原体肺炎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幼龄猪及成年猪,而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调查发现,由于从外地买猪时检疫不合格,致使猪支原体肺炎病猪感染其他猪群从而引起猪支原体肺炎突然爆发。另外,良好的饲养条件和完善的管理方式对该病的发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不彻底或饲养密度过大、日粮搭配不合理及散养户等都会造成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在猪场的生产实践中对圈舍经常消毒、进行良好的通风、保持得当的饲养管理方法则该病的发生会逐渐减少。

3.4 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自然感染病例的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肺脏特征性的肉眼及组织学变化是支原体肺炎主要的病变所在,此外,肝脏、脾脏、肾脏等均有炎症表现,在显微镜下表现有细胞颗粒变性。在与自然病例对比之后发现,人工感染猪支原体肺炎的一些病例主要表现为右心室肥大,心包有较多积液,心肌颜色变淡的病理变化。然而在自然病例中尚未见此种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可能与感染程度及个体差异有关。

3.5 PCR技术检测

在猪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方面,目前国内外发展较快的检测技术是PCR技术,尤其是套式PCR,具有灵敏度高、经济价值高、特异性强且对扩增产物可进行测序等优点,所以比较其他PCR技术有更好的性能。但是PCR技术对条件的要求较高,抑制剂的干扰可能会引起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迫切要求科研人员研究出更高效、更灵敏,更具实用价值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试剂盒。只有这样猪支原体肺炎才能更快捷地得到诊断和防控。

4 结论

通过对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分析发现,减少猪支原体肺炎在猪群间的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控制传染源。猪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诊断要快速、准确。这不仅对感染支原体肺炎的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未感染的动物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S858.28

B

1004-5090(2017)06-0046-03

2017-03-15)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病理学支原体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4:26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3:58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14
鸡败血支原体病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5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