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现代化维度探析
——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

2017-02-27 07:24高鑫秦在东
关键词:政治信仰哈贝马斯培育

高鑫,秦在东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现代化维度探析
——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

高鑫1,秦在东2

(1.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2.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人的现代化发展是政治信仰培育的基础和前提。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揭示了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对个人发展的阻碍,试图探索一条促进个人现代化的新道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运用该理论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文化、社会、个人”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文化层面由于对政治知识的认知偏差导致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冷漠;在社会层面由于对政治制度的误读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混乱;在个人层面由于主流价值观的“颠覆”造成培育共同政治信仰的阻碍。对此,可从完善政治知识的传播载体提高大学生理性交往能力、培育政治制度自信提高大学生政治辨别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认同三方面入手,培育具备现代化人格的拥有坚定政治信仰的大学生。

大学生;政治信仰;现代化;生活世界理论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问题,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生产力发展到每个特定的阶段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特定的政治制度必然需要培育与之相匹配的理想信念,这就是政治信仰。然而,政治信仰的形成与培育并不是一个自然或自发的过程,它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二是符合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就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而言,探讨认知规律、培育方法及策略是基础,提高大学生个体现代化水平是要务。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逻辑源点是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因此,政治信仰的培育不仅仅是宣教方法和舆论环境的改良,更为重要的是以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为基础。哈贝马斯构建生活世界理论,就是为了分析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中,何以提高人的现代性,避免“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蚀,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因此借鉴该理论对大学生个体的现代化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从提升个体现代化水平的角度培育大学生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信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在培育大学生政治信仰中的价值

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物质现代化,二是人的现代化。目前,我国正处于以市场经济建设为主线的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已取得巨大成就。然而,在人文精神领域特别是人的现代化发展层面,依然呈现出与经济水平非常不协调的样态。一方面现代化发展需要工具理性和目的理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另一方面,在看到西方社会高度工业化所带来的人文精神失落和生活世界萎缩的负面效应后,我们渴望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既能促进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又能避免人的“生活世界”被“侵蚀”。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对此给出了答案。我们可以借鉴他的生活世界理论来分析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问题。

首先,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植根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欧洲社会,着眼于遭受盲目现代化影响而“异化”的个人,我国目前的状况与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正如胡塞尔在批判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时指出,“实证主义将科学的理念还原为纯粹事实的科学。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其对生活的意义”[1]15。当时欧洲出现的问题是“在19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唯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唯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唯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于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了单纯注重事实的人”[1]15~16。由此产生了欧洲社会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失落。反观我国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但在社会生活领域道德失序、行为失范、价值观模糊等问题依然存在,同样表现出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的失落。胡塞尔和哈贝马斯所关注的问题不仅是困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突出问题,也是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社会主义中国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注重从实践层面提高人的现代化水平。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对胡塞尔1936年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的实践反思与修正。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本意是为了批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技术理性和实证主义价值观,超越当时欧洲社会所遭遇的各种异化状态。他的“生活世界”既包括经验实在的客观生活世界同时也包含超验的主观生活世界,他认为前者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基础,同时也是现代科学异化的根源。因此,他寄希望于在后者中为人类寻找一条克服科学危机的道路。哈贝马斯则试图在其基础之上构建一个更具实践哲学特征的交往理论。他在对现代性困境反思的基础上,表达了对合理化生活世界的诉求:“由于言语者和听众直接就世界上的事物达成沟通,因此,他们活动在其共有的生活世界视域当中;这个生活世界始终都是参与者的背景,这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背景,参与者凭着直觉就可以把握住它。言说情境就是各个主题涉及到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对于理解过程而言,生活世界既构成了一个语境又提供了资源。生活世界构成一个视域,同时预先提供了文化自明性,由此,交往参与者在解释过程中可以获得共识的解释模式。价值共同体的团结以及社会化个体的能力,同文化上根深蒂固的背景假设一样,都属于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2]349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理解为交往主体构造出来的经验总和,理解为交往参与者通过以语言为中介的交往行动在经验视域上促进社会发展的场域。他改变了胡塞尔把生活世界理解为超验意识的狭隘性,以交往理性互动为基础完善了胡塞尔理论中缺失的实践指向。简言之,哈贝马斯认为以语言为媒介,并在语言中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世界是人类克服科学危机的有效方法。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较之胡塞尔的理论更具有实践指向,把目光集中到实践场域中最基础的主体交往之间,并以语言为工具促进交往理性的形成。这对于克服片面追求目的理性和工具理性,促进人的现代化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三,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不仅着眼于客观世界,还聚焦于主观的经验世界,与政治信仰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分为“文化模式、合法制度以及个性结构”三个层面,他指出:“在我看来,文化是储存起来的知识,交往参与者通过相互就某事达成理解,而用这些知识来支持自己的解释。社会是由合法的秩序构成的,它促使交往参与者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确保他们之间能够协同起来。一切促使主体能够言说并且行动的动机和能力,我都把它们归入个性结构。”[3]82~83简言之,生活世界的文化、社会与个性三个层次分别为有效的交往行动提供了客观世界知识的真实性、社会世界规范的正确性与主观世界行为的真诚性。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有效性条件的交往行为才是真实、正确、有效的。其理论旨趣在于探索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达成相互理解、培育共识、凝聚集体力量的方法。简单来讲就是通过使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掌握共同的背景知识,遵循共同的社会秩序,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以此建构基于语言符号化、客观化的“交往合理性”。这个过程,从作用机制上来考察,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教工作有一定的重合。该理论恰恰能够在主观经验世界中为我们分析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作用效果提供借鉴。

由以上三点可见,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有可能给我们提供借鉴。那么,为什么有必要运用该理论来分析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培育方法呢?从目前学界对政治信仰传播和培育的研究来看,有如下几种思路:第一,实证探究,主要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以问卷了解大学生群体政治信仰的现状,分析问题找原因。这种方法能够及时地获取第一手关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的资料,但是局限于问卷设计的科学性和采样范围的有限性,所找出的问题往往流于表面,很难将问题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第二,基础理论探究,多从信仰合法性的来源、产生的过程、培育信仰的机制,以及各种关于信仰概念的界定展开。第三,问题与原因探究,注重对问题的描述,如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认识模糊、入党动机功利化等等。第四,对策探究,如提出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结合、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政治性与公众性相结合的培育方法等等。总的来讲,现有研究成果鲜见以提升大学生个体现代性、防止“异化”为路径,提高政治信仰培育效果的。然而,政治信仰的培育必须以具有现代化人格的个体作为前提,否则,对已经产生“异化”人格的对象而言,培育政治信仰就是一种奢望。

二、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的“系统”与“生活世界”

信仰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是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理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或准则。马克思曾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四种人类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4]701,即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的掌握世界。其中,将宗教的掌握世界理解为“信仰”的掌握世界较为合理,有学者进一步认为“信仰的掌握世界或者人类对世界的信仰地掌握方式是单独的又是永恒的,是不会走向消亡的”[5],肯定了信仰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政治信仰“通常被理解为人们对某种政治体系、理论学说及相应政治理想的认同、信服和敬仰”[6]。它是大学生掌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在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中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其中必然包含对政治体系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决定着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样也反映出他们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应该说,政治信仰是大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培育出的,是能够支撑他们在人类社会这样一个合法、有序的组织中全面发展和自由活动的重要价值力量。

(一)“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蚀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张力,一直是所有现代化理论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胡塞尔在分析现代人的生存危机时提出,实证化的科学世界在高扬工具理性大旗的同时,遗忘了生活世界的基础,从而导致价值和意义的失落。哈贝马斯在分析现代社会的合法性危机时,也详细论述了由金钱和权力控制的社会系统在自我膨胀的过程中,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现象。

在哈贝马斯看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系统的理性化和行动的理性化两个方面,系统的理性化就是社会结构科层化,行动的理性化就是人在生活世界的范围内按照相互理解的要求而做出的行动”[7]225。“系统”与“生活世界”构成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两个维度。“系统”指的是社会从事物质再生产以便维持自身生存的机制。这种机制遵循工具理性的模式运行,主要分为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两个部分。在经济领域以货币为媒介得到维系和再生产,在政治领域则以权力为媒介得到维系和再生产。也正是由于“系统”逐渐趋向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与价值理性的二元对立。“系统”的这种发展趋势为后来侵蚀人的“生活世界”,阻碍人的现代化发展埋下隐患。“生活世界”指的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人构成的整体,“我把文化称之为知识储存,当交往参与者相互关于一个世界上的某种事物获得理解时,他们就按照知识储存来加以解释。我把社会称之为合法的秩序,交往参与者通过这些合法的秩序,把他们的成员调节为社会集团,并从而巩固联合。我把个性理解为使一个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就是说,使一个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从而能论断自己的同一性”[8]189。不难看出,哈贝马斯剖析这三层结构的目的就在于,试图通过反思文化传统、协调行为规范,促进社会的合理化发展。因此,文化、社会和个人作为“生活世界”的结构,与文化生产、社会整合和个人社会化三个过程相对应。在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文化”作为一种知识储存,可以理解为对政治信仰内容的直观认知;“社会”作为一种合法的秩序,可以理解为对政治元素的整合和政治规范的认同;“个人”作为主体论断自己同一性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主体对政治信仰的价值判断。

哈贝马斯认为社会“系统”在不断侵蚀“生活世界”。“系统”中的经济和政治领域,由于担负着人类社会物质再生产的使命,必然要在工具理性的主导下将社会分划之后再进行整合,以达到经济利益和行政效率的最大化。而“生活世界”主要是由文化、社会和个人通过价值理性的方式推动社会按照合理化的秩序和规范发展。就此而言,当生活世界与社会系统协调均衡发展时,人类社会本可以按照更加合理的方式经历现代化的过程。但事实上,社会“系统”与“生活世界”却因为价值取向和媒介方式的不同,呈现出互相影响、互相侵蚀、甚至互相冲突的状态。社会系统通过货币和权力所具有的控制功能,充分发挥工具理性的优势,通过自身的合理化发展侵蚀生活世界的核心领域,取代生活世界的价值理性和交往理性,使生活世界被功利主义和工具理性所主宰。政治信仰作为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会遭受“系统”的侵蚀,即货币和权力会对政治信仰的培育产生影响。特别是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当中,社会系统用货币和权力控制着生活世界的发展走向,使政治信仰出现功利化、世俗化、虚无化和多元化的样态。

(二)政治信仰培育过程中“系统”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影响

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形成和培育在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元素,它一定会受到来自社会系统的工具理性的侵蚀。生活世界理论提供了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提高大学生个体现代性的思路。它充分揭露了社会系统以工具理性取代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之后,必然导致信仰崩溃与价值观模糊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文化层面的政治知识、社会层面的政治制度,以及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念的理解偏差。

第一,在文化层面,由于对政治知识的认知偏差导致对政治信仰的冷漠。社会系统以强大的金钱和权力控制了生活世界中的文化生产。文化是知识的存储,纷繁复杂的文化容易造成大学生对政治理念、概念与表达等的误解,即知识存储的不一致。在政治信仰培育中,作为参与者的大学生需要有共同的政治知识作为互相理解的基础,否则就谈不上培养共同的政治信仰。事实上,大量良莠不齐的资讯、信息和资料的生产、制造和传播,给大学生接受政治知识造成了极大地阻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工具理性的影响,各种信息充斥着大众传播媒介,占据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频道”。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看到了大众传播媒介不可思议的力量,并痴迷于拥有和使用这种力量。随着传播工具日新月异的发展,每天涌向大学生的信息量呈现出几何级数倍增,其中夹杂着大量未经甄别的信息,有的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有的低俗无聊、有的消磨意志、有的颓废犬儒,诸如此类的信息占据了大学生的精力和时间,使他们无暇接收社会的主流政治信息,直接导致缺乏建构共同政治信仰的知识基础。二是受目的理性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减慢了吸收政治知识的速度。他们认为政治知识的“有用性”不及专业知识。政治知识固有的理论性和深刻性特征,使掌握它们的作用无法在短期内体现出来。政治知识的作用原理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调整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要使人有所感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许多政治知识具有系统性和关联性,如果没有前设条件或缺乏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许多概念和方法就很难理解。因此,许多有关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事件等方面的信息被大学生当作可有可无的知识丢弃一旁。他们更加倾向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为这有益于将来找份满意的工作。三是怀有各种不同政治目的个人或组织形成了不同的利益关系,而推动利益关系不断发展的心理基础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把效果放在第一位,为了达到获取利益的效果,有些甚至不惜混淆、歪曲或抹黑主流政治信息,从而造成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怀疑和冷漠。这最终导致大学生可能会热心公益事业,而疏离参与党团、选举等活动;仅仅关注媒体中新奇有趣的事件,而对新闻时事、政府动态缺乏了解;重视专业课学习,而忽视政治理论课学习。以上是在文化基础层面,系统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侵蚀,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社会制度方面。

第二,在社会层面,由于对政治制度的误读导致政治信仰的混乱。系统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社会层面的侵蚀主要表现为对合法秩序,即政治制度的误读,其结果直接导致凝聚力的减弱。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势力企图蒙蔽大学生,使他们面对不同的政治制度而无所适从,导致他们政治信仰多元化及混乱化,破坏社会主流政治制度的凝聚力。突出表现为从意识形态层面对社会主流政治制度进行歪曲。首先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所谓“历史终结论”,将资本主义制度看作是“人类最后的制度”,鼓吹资本主义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企图将其凝固化、神圣化、完美化。其根本用意就在于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引向歪路,抹黑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其本质就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次是弘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观”。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同于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观”,企图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推销、宣扬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观。最后是有些人通过夸大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大力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文化选择论”、“宪政民主论”,企图否定我国现行政治制度。当然,政治制度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国家兴盛与否的关键环节,邓小平也曾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9]333。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永远处于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之中,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敢声称自己是完美无缺,具有“普世价值”。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过程中,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一旦思想出现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凝聚力就会受损。

第三,在个人层面,由于对主流价值观的“颠覆”造成培育共同政治信仰的阻碍。系统对大学生生活世界个人层面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其价值判断的影响上。社会系统通过强大的控制力对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判断进行“殖民”,现代化过程中“价值颠覆”的现象就是例证。传统社会结构中那种统摄一切的强制性价值观念,已然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力,人们获得了自主发展的巨大解放力量。这股力量正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社会系统在分解社会主体之后,重新进行整合时所产生的强大生产力。这股力量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导致了诸多负面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价值认同在现代中国社会的困境。一方面,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细致,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人都拥有各自的价值原则,而这些价值原则不仅在内容和要求上各不相同,甚至常常互相之间会产生摩擦。另一方面,多元主体的存在意味着多元价值观的并存。当主体价值观念发展到没有社会规定,一切价值判断都完全取决于各自主观偏好时,其结果必然导致共同价值观被颠覆[10]。

三、政治信仰的培育路径:回归生活世界促进大学生个体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发展,落到实处应该是对人之生活世界进行批判与重建。我们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农业文明的国家,固有的日常生活结构给绝大多数的人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过去,人们生活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之中,大部分人终生都被禁锢在传统、风俗、习惯、经验以及血缘等自在文化基因当中,以至于这种旧式生活结构至今仍然阻碍着人的现代化发展。虽然当代大学生具有思维敏捷、涉猎广泛、崇尚个性、政治参与积极性高等特点,但大学生个体的现代化发展水平依然有限,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文化、社会与个人”三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完善政治知识的传播载体,提高大学生理性交往能力

在哈贝马斯看来,消除生活世界被侵蚀状况的关键在于发掘生活世界中基于语言交往的合理化潜能。当前,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它们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和资源的主要渠道。这些高科技工具的诞生,在为大学生打开获取信息方便之门的同时,关闭了他们彼此之间心灵沟通的大门。科技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令人困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只会分享自己最好的一面,却不带任何真实的情感;会转发一些经过修饰和夸大的信息,只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会不停地刷新微博和朋友圈,但不知道是否有人真正用心去看。他们生活在一个本该由自己主宰但却被信息掌控的世界,正在一步步地印证马克思所论及的“异化”人的概念。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低头看手机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已经逐渐在退化,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宅”在宿舍与电脑为伴,或是与手机形影不离。我们很难想象对一个缺乏理性沟通交流能力的个体进行政治信仰教育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因此,提高大学生个体现代化水平首先就要提高大学生基于语言的沟通交流能力,将他们从电子科技产品中解放出来,回归最基本的语言沟通。基于此种能力,在大学生个体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给予更多的引导,让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对其思想、道德、情绪有正面影响的信息,树立符合时代要求,顺应广大民意的价值观念,掌握必要的政治知识。

(二)培育政治制度自信,提高大学生政治辨别能力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怀着各种不同目的的社会思潮不断涌向当代大学生。面对这样的客观环境,必须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自信和制度自信,并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政治辨别能力。制度是调节人们之间联系的合法秩序,对制度的认识和理解是形成政治认同的基本条件。因此,可以通过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意愿,培养大学生参与政治活动的能力来加深对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11]因此,大学生个体现代化的重要维度就在于调动自身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对政治制度的学习和讨论中。具体来讲,可以从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党支部活动开始。目前,高校基层党支部开展的组织生活很多流于形式,有些甚至“变异”成班会、通知会或者是聚餐活动等。重视基层党支部的建设,给每个大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自由的舆论环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分析社会热点政治事件,畅谈学习体会就显得非常必要。采取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党员大学生以及非党员大学生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与理解。教育者如果在此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就能够有效地使大学生对政治制度、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政治思想的辨别能力。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政治信仰的认同

个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对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是培育政治信仰的必要前提。让大学生个体充分参与政治活动、听证活动、决策过程,并在这些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体价值,促进他们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就当下而言,最大的政治认同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2]这清楚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国家、民族、大学生个人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个体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立足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利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大学生提供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比如公正、敬业、诚信、友善等等都可以从古代许多人物、事件、文物中找到印证。传统文化的这些元素都可以作为激发大学生内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鸣的有利材料。另一方面,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校园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实存。比如,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制度制定的作用。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式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学校管理联系起来,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总之,“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3],存在于大学生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

[1]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曹卫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3]于尔根·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荆学民.信仰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永恒方式[J].哲学动态,1988,(7).

[6]荆学民,施惠玲.马克思政治信仰的逻辑演进[J].哲学研究,2010,(9).

[7]王晓升.哈贝马斯的现代型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M].洪佩郁,蔺菁,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4.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高鑫,孙来斌.论中国梦的大众认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2).

[11]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3]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责任编辑:黄文红]

G416

A

1001-4799(2017)02-0030-06

2016-02-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资助项目:CCNU14A03024;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任务资助项目:15Z035

高鑫(1982-),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秦在东(1957-),男,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哈贝马斯培育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转型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