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丽
东汉末年,狼烟四起,群雄逐鹿。兵灾过后,疫疠流行,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长沙城内衙门大开,太守端坐在大堂上,不问政务,只为求医者逐一疹疗,这位太守就是名垂千古的医圣——张仲景。张仲景十岁时,就拜同郡名医堂叔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由于勤奋努力,很快医术超群,只要有人求医,不分贫富贵贱,立即前往,青年时期已闻名全郡。由于高尚的品德,超群的医术,在汉灵帝时被推举为孝廉,出任长沙太守时,不过三十几岁。
张仲景长沙太守在任期间,正值疫疠流行。由于门第差异,要求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但他对前来求医者从不拒绝,细心诊治。开始在处理完公务后,在衙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随着慕名而来患者的增多,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大夫,通称为“坐堂大夫”。
有一次,张仲景看见二十岁左右的王粲(王粲,字仲宣,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被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张仲景对他说:“从面色上看,仲宣现在已有疾在身,不及时治疗,二十年以后眉毛就会掉落,到那时神仙来了也无力回天了,而且眉毛掉落后再过半年就会死,现在服用五石汤还来得及。”正值青春年少的王粲压根没把他说的话当回事儿。过了三天,二人又见面,张仲景问他吃药了吗,王粲随口敷衍说吃过了。张仲景摇摇头,叹了口气。二人分别后未曾谋面,过了二十年,王粲果真如张仲景所说,“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年代久远,王粲究竟因何病而死不为人知,五石汤也已失传,只有故事口口相传流传至今。在张仲景的医学理念中,人一旦生病,应该立即就医,不要延误。刚刚发病时,病在肌表,很容易治愈,时间久了,“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就很难治疗了。疾病初起,本来是身体给予我们信号,是可以通过友好方式来和解或减轻的一种病理现象,如同饥饿可以饮食、污垢可以清洗、寒冷可以温暖、拥堵可以疏导、昏聩可以清醒、错位可以校正一样,正如中医的阴阳消长,气血调和,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调养以使身体安合。
张仲景是一个士族社会的非主流,为了躲避战乱,也为了心之所向,他后来干脆辞官来到岭南隐居,潜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他的《伤寒杂病论》广泛流传于后世,更被中医学界奉为圭臬。
“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出自《伤寒杂病论》的一款食疗药膳,温中补虚、祛寒止痛。相传张仲景辞官还乡,正值冬天,走到白河岸边,看到战乱中的乡亲,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的人耳朵都冻烂了。一到家,他就叫弟子搭个棚子,架起大锅,用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分给穷人,因形状似耳朵,被称作“祛寒娇耳汤”。这个汤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