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阵为何神奇

2017-02-27 02:25
新传奇 2017年47期
关键词:兵种长矛两翼

阵法是古代战争不可或缺的作战形式。在战争中,战斗双方必须要组成战阵,才能发挥各种兵器的优势,说白了就是一大群人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自己武器的特长杀死敌人,而好的阵法往往能以寡敌众。

花样百出的古代军队阵型

中国古代的军队阵型实在是花样百出,有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驱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子连环阵、十面埋伏阵,等等。

演义是文学家对历史的演绎,大多数是脑洞大开,子虚乌有。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真实存在的阵型要朴实得多。早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期,人们就会利用阵型来打仗或打猎,团体中分为类似中单、上单、打野、辅助等(其实应该是诱敌、前锋、两翼骚扰、中坚等)不同职责,排列成不同形状以达到进攻、防守等目的。

古人布阵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布阵主要得考虑以下几种要素:指挥官的位置;阵中兵器的排列分布;各兵种的行进速度差异应该如何搭配;布阵的地形是否利于兵力展开;敌军的武器和兵种以及训练程度等。

指挥官一般需要处于一个便于观察指挥但是不容易受到攻击的位置。例如,如果是圆阵的话,指挥官应该处于中心位置可以环顾四周,又能受到足够保护。弓箭手、火枪手这类无法肉搏的兵种必须要有长矛手之类其他步兵的保护。在行进的过程中,阵型的要求必须是各分队间既能够相互掩护,而且还不能互相阻碍。例如,骑兵在行进的状态下往往在主阵的两翼行进,这样,一旦需要进入攻击状态,骑兵分队不会被前边步兵挡住去路。不同的队形要有不同阵法配合,而对付不同的兵种也要用相应的阵法。

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的标志就是阵型熟练。《孙子兵法》中强调的六如(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其实就是要说明阵法操练的最高境界。强大的军队除了要能够把阵型排得整整齐齐之外,还要做到行军的时候阵型不乱,面对强敌冲锋的时候阵型不散,进攻敌军的时候迅速但是阵型不疏。面对不同敌情和地形的时候,阵型能够快速变换。具备这样的条件才是真正的精兵劲旅。

图为古代对战阵法

三国时期的著名阵法

在《孙膑兵法》中,孙膑把阵型系统地分为八种:方、圆、锥行、雁行、钩行、玄襄、疏阵、数阵及火阵、水阵,其中最后两种是在特殊战术中才使用的。在通常的战争中,最常用的阵型是前三种,其中锥行阵主要作用是进攻,圆形阵型主要是防守,方形阵型可以攻守兼备。其他几种阵型的布置和使用都比较复杂。

锥形阵是一种古老的阵法,在当今出土的最早关于阵法记述的书籍《孙膑兵法》中就有锥形阵法的记录,孙膑将其列为十阵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这种阵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事实证明锥形阵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冲锋阵法。

根据兵书记载,锥形阵是一种前锋如锥的战斗队形,要应用这种阵法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这样才能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行突击的阵法。非勇悍无比的将领和精锐的攻击型部队无法使用。

雁行阵同样是《孙膑兵法》中出现过的阵法。顾名思义,雁行阵就是模仿大雁飞行编队的一种阵法,一直以来这是一种骑兵和步兵都可以应用的战斗队形。骑兵的雁行阵主要用于快速突击对面敌人的两翼薄弱部位,而步兵往往用雁行阵克制敌军的正面冲击。先用横阵面对敌军冲锋面,迅速展开雁行阵。这样敌军的冲锋就会被夹在雁行阵的两翼中间,同时受到两侧的攻击。对付骑兵的锥形阵非常有效。

除了用于软化敌军锋锐之外,由于雁行阵可以对敌人形成两侧的攻击面,所以非常利于射击武器的发挥。任何进入雁行阵夹击范围的敌军都会同时遭遇两面火力的交叉射击,几乎可以说是必死无疑。现代战争中机枪的部署就是一个典型的雁行阵,步枪手一般在阵地正面,而至少两挺机枪部署在敌人进攻路线的两个侧翼。这样任何进入机枪射程的敌军都会被机枪的火力如割麦子一样削平。

除了地面应用之外,雁行阵也用在海战。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迎战日本联合舰队的队形就是犄角雁行阵,试图发挥其铁甲舰的远程火力歼敌,但是由于训练水平和指挥能力远不如日军最终失败。

雁行阵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支部队中间没有任何结合部,对指挥协同能力要求较高。而且后方完全无法防护,一旦被前后夹击则必败无疑,所以在战场使用不算广泛。

诸葛亮布下的八卦阵是古代著名的阵法之一。据史书记载,八卦阵是蜀国政权建立后,诸葛亮根据蜀国军队的特点创立的新阵法,这种阵法在唐代就已经失传。

在电影《赤壁》中,八卦阵完全按照八卦图排列,内圈为一个原型阵,外圈则是按照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排列的方阵。《赤壁》中八卦阵内的士兵全部由一圈大型钢铁盾牌保护,几乎就是一个活动的小型金属堡垒。曹军被引诱进入阵中后,被分割成小块歼灭。由此看来,八卦阵是一种利于分割包围敌人的阵法。

有些阵型甚至传播到海外

上述这些阵型大多数操作简便,普及性强,不那么花哨。有些阵型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的将领,战国时期,武田信玄就应用中国的阵型打败了上杉谦信。在大部分的阵型中,各个兵种的配合十分重要,因此只用一个兵种排列的阵型相当少(虽然种类较少,可是单一兵种的阵型在战阵史上的出现概率并不低,其作用也是明显的)。

除了中国之外西方军队也非常喜欢使用方阵作战。西方最有名的是马其顿方阵,这是一种由4096名步兵组成的大型战斗方阵,每一个方阵都可以独立作战。方阵中步兵携带马其顿长矛(长约4米,一般单手操作,后期的马其顿长矛超过5.5米),和一个直径0.7米的圆盾。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方阵非常利于长矛手的发挥,任何试图冲进方阵的敌军都会面对如林的长矛钻刺,几乎无法抵挡。

无论是对抗步兵还是骑兵长矛方阵都非常合适,而且从任何一个方向进攻的敌人,只要调转方向无需变阵就能应付。所以方阵是中西方军队应用最广泛的阵法之一。

大部分阵型都是用人数碾压对方的方式。在戚继光抗倭时期,戚家军常常使用鸳鸯阵来对付倭寇。倭寇人不多,但是刀法凌厉,单兵作战能力强,所以戚继光就想出了以多胜少的阵型,用狼筅、长枪在远距离牵制倭寇的武士刀,拿着盾牌的短刀手进行近距离攻击,再用火器兵辅助,从而达到有效歼灭倭寇的目的。

当然,以少胜多的阵型也存在。比如刘裕曾用过的却月阵,用步兵、车兵和水军配合,利用河岸摆出半圆形的战阵,各个兵种密切配合,以两千步兵为主力,大破地方精锐骑兵三万人。但是其操作方法实在复杂,而且对地形要求太高,所以之后的历史上再也没出现过。 (人民网2015.11.30等)

猜你喜欢
兵种长矛两翼
自相矛盾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五) 海空卫士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新中国兵种巡礼(十四) 陆军之翼
春 景
新中国兵种巡礼 大洋补给兵
新中国兵种巡礼(八) 火蓝三栖兵
“创新腾飞需要科技与时尚的两翼支撑”
《神威启示录》系列报道五来自“两翼”的新挑战
自相矛盾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