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策略

2017-02-26 19:54宋雪峰
人间 2016年3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策略

宋雪峰

(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展示美丽乡村的窗口。本文通过深入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调查研究,梳理当前基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37-01

2009年以来,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成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游的名片、展示美丽乡村的窗口。

一、政策实践

2009—2015年,云南省安排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金4.65亿元,实施了4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其中第一批41个村被国家民委纳入《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挂牌名录名单》,第二批也有大量村寨入选。大批民族特色民居得到保护和改造,村镇公共服务水平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升,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营造了民族关系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地努力探索创新,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通过民居改造保护做大旅游开发,发展“农家乐”及民族特色餐饮帮助群众脱贫增收等。少数特色村寨建设深受群众喜爱拥护,成为“美在自然、美在和谐、美在民生、美在幸福”的美丽幸福工程。

在取得的显著成效的同时,2016年通过深入80多个村镇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基层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面临的困难。一是发展不平衡。一部分村镇受历史、自然条件、基础设施等因素制约,开发建设进度不快,仍有群众尚未脱贫;二是特色村镇所在州县的财政能力普遍较差。国家和省一级下拨的资金未能有效整合使用,中央给到每个村寨的资金仅100万,难以撬动足够的社会资本;三是很多特色村镇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仍很落后。大到水、电、路、环保设施,小到停车场、公厕、标示牌,难以满足加快发展需要,企业感到投入大、收效慢,严重制约资本和人才流入;四是特色民居、民族文化人才和技艺自然损坏消亡的现象仍然存在。个别企业和个人破坏性开发,肆意搭建与当地特色严重不符的建筑设施,基层组织缺少制约和管理手段;五是一些特色村镇的产业落后、结构单一。自我发展能力薄弱,过度依赖旅游收入,没有形成有当地特色的支柱产业;六是基层干部群众对保护与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清。个别镇政府、村集体对建设开发工作畏手畏脚,有“等、靠、要”思想。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选点不准。个别州市把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项目当做一个扶贫项目来争取,不考虑项目点是否具备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设的条件,所选的项目点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利,民族文化资源匮乏,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打造难度较大。二是规划水平低。村镇建设规划主要由乡级负责编制,由于乡镇规划人才匮乏,规划经费少,加上县级指导不力,评审把关不严,导致规划水平整体较低,大部分建设规划无三图一书(现状图、建设图、民居图,规划说明书),严重制约了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可持续发展。三是管理不到位。各州市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较为普遍,民宗部门主动性不够、工作无抓手、管理不到位、职能被弱化,无话语权,导致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建成后缺乏民族特色。四是检查验收和申报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工作不重视。个别州市民宗部门复验工作及上报检查验收材料不及时,申报国家级少数特色村寨不积极,材料粗制滥造,不珍惜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命名挂牌荣誉。

三、对策建议

2016—2020年,云南省还将安排6.5亿元,实施500个民族特色村和50个民族特色小镇。结合《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建议从六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坚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州市要贯彻落实好《规划》,提高认识,把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虑和把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要靠发展红利实现保护,用保护的成果促进发展,实现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二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和投入的综合协调。州市要统筹使用各类相关资金,集中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特色村镇,发挥政策的综合叠加效应。充分体现《规划》集中资金、打造样板的思路,不贪多求全、不撒胡椒面,确保投入一批、见效一批,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坚持规划先行,基层政府要抓好推动落实。州市民宗部门要指导县乡编制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的建设规划,要立足当地特色和长远发展,综合考虑民居、民族文化、道路、生态、产业、服务设施等要素,编制科学详实的建设规划。要严把评审关,没有三图一书的规划,一律不能通过评审。引入的社会资本必须按照村镇建设规划参与开发保护,不允许包括村民在内的任何人违反规划私搭乱建,破坏村镇原有风貌。四是坚持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村镇自我发展能力。特色村镇普遍具有发展民族风情旅游的优势,要进一步深挖民族文化特色,提高附加值、拓展产业链,借助电商平台、点对点销售等方式,打造品牌效应、创新营销渠道。要因地制宜地推动产业调整升级,探索发展与当地特色优势资源相匹配、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带动群众就业能力强、附加值相对高的项目,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当地群众,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县乡财力。五是借助民间力量,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要吸引国内外文保组织和公益基金的支持参与,争取知名企业设点入驻,成为带动村镇经济发展的龙头。对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特色手工艺人、民俗古建等方面的能人工匠,加大培养、传承和使用力度。六是加强研究,创新模式。要加强政策研究,鼓励县级改革探索、先行先试,制定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管理条例,探索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使用权流转出租等办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3〕101号);

[2]《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0年)》.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策略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谢雱绥宁少数民族村落油画写生作品选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的手机在哪?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定义的新思考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