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24-01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诸葛亮为什么要斩马谡,所有看过书的人都知道,因为马谡丢了街亭。
“失街亭”与“斩马谡”的故事描写在小说中的第九十五回合第九十六回:魏将司马懿击灭孟达后,魏明帝命其为都督,以张郃为先锋,出兵街亭抵御蜀军。诸葛亮命马谡为主将,以王平为副将,统帅两万五千人马镇守战略要地街亭。马谡刚愎自用,无视诸葛亮的嘱咐,拒绝王平的劝阻生搬兵法,屯兵山上。经王平再三坚持,才分其五千兵马在山西下一小寨。结果司马懿带兵杀来,命张郃阻击王平,亲率大军围困马谡于山上,断其汲道,遂马谡大败于街亭。马谡深知由于自己生搬硬套兵法,从而导致街亭失守,自缚于诸葛亮帐前,于是便有了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才有了后面的千古绝唱“空城计”。
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在感叹诸葛亮赏罚分明,用于自责等的优秀品格的同时,更领悟到:不仅要苦读“有字之书”,更要善学“无字之书”。
马谡曾深得诸葛亮的器重,可谓“饱读兵书”,被公认是“知识丰富”、“足智多谋”的将领,但由于他缺乏实战经验,这些死的知识救不活将士们,结果酿成了街亭失守的悲剧。这就说明,有了知识并不等同于有了与之相应的能力,而要想运用这些知识还需一味催化剂,那就是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将“死书”读成“活书”,达到“知行合一”,这就需要我们善读“无字之书”。
通过阅读“有字之书”,可以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可以学习前人创造的知识,并从中取得借鉴,避免自己走岔道、走弯路;通过“无字之书”可以了解现实,可以认识世界,可以把握当下,从而开创未来。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说人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辅之以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境界。
但读懂“无字之书”并非易事,必须独具慧眼,“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般来说,“无字之书”充斥于生活琐事中,人们对此司空见惯了,若不付出心血还真无法从中获得“珍宝”。只有那些善于观察、总结、思考的人,才能于平凡之中捕获其奇特之韵味。
《亮剑》电视剧中的李云龙,穷苦人家出身,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和枪林弹雨的洗礼下,逐渐成长为战场上的一员虎将。尤其是这样一个镜头,让人匪夷所思:在日军调查李云龙的资料时,日军问:“他是哪所军校毕业的?黄埔前五期?还是国外哪所知名军事大学?”然而回答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不难看出,李云龙正是这样一个读懂了“无字之书”的有心人。
“无字之书”是通过实践检验得到的智慧之书,其价值远远比“有字之书”大得多。这种书,既有理性的思索,更有实践的积累,是理论与实践相結合的产物。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读“有字之书”须上正规大学,读“无字之书”则要进“社会大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善读书而不唯书,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进行结合,刻苦钻研,知行合一,那么离成功还会远吗?
作者简介:邓伟超(1993-),男,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