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黄正华
学生问题意识的欠缺是目前制约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当务之急。其基本途径可以从营造自由氛围、创设问题情境、教授提问技巧等多方面着手。
化学教学 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1.增强学习兴趣。
化学课程的安排要求初三学生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学会一种全新的化学思考方法。既要学会纷繁复杂的知识内容、又要应付沉重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他们的化学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如果教师能研究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对教材中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进行充分的设疑、引导,从外部力量入手,便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习是有趣的。
比如,在教学物质质量守恒定律时,可以设计一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教师在硫酸铜溶液里插入铁片,让学生进行充分猜想:天平会平衡吗?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大胆的猜想微笑不语。猜想是从生活走向科学的第一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迈出这可喜的第一步。当实验结果揭晓时,教师进一步提出深层次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天平还会保持平衡?如果猜想是对的,有助于让学生感受成功,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猜想错误,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提出新的化学问题,甚至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实验验证,学生将一直处在高度的思维兴奋中。通过积极参与思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不仅仅识记、理解了知识,还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2.提高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理应让学生自己提出化学学习问题,接着猜测原因和结果,动手设计实验来验证结果。这个过程,能训练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判断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比如,在验证CO2能让蜡烛熄灭这一实验时,教师接连倒入两瓶CO2气体,呈阶梯状排列的蜡烛仍然没有熄灭。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是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机。当学生预料的结果与事实不相符时,教师应该顺势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讨论,提出相关的知识支撑,同时通过自己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如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可能是CO2量少,可以试用大集气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蜡烛火焰放出的热量太高,所以不容易熄灭,改进措施是将蜡烛的蜡芯剪小;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烧杯小,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容易扩散,聚在一起的热量有可能把CO2气体挤出,改进措施是把原来的小烧杯换成大的烧杯。进一步反复实验证明,后两种猜测是这个实验失败的原因。这样的学习方式——用化学知识理论指导实验,再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继续验证或者实验,得出新的知识或者结论。在这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学生反复实验得出各种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知识。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坚实基础。
1.营造自由氛围,让学生敢问。
在化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还都是习惯教师提问题,自己想问题或者等别人回答问题,而自己则是课堂上忠实的听众,就算有疑惑都不敢进行提问。学生之所以有怕问的习惯,其实是教师没有转变教育观念,自己的角色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不是新课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怕学生的疑问自己解答不出撼动自己的权威,也怕影响教学秩序,其实只有当学生处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里,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才不会畏惧、胆怯,内在的学习和探究欲望才能被激发。当然,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时,教师必须耐心倾听学生的陈述,并用鼓励的眼神或笑容来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准确地呈现。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疑惑中的闪光之处,并加以引导。
2.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问。
当化学学习内容过于单调,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给学生创设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用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去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例如,教学“分子原子”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把一勺白糖加入水杯里,为什么搅拌之后看不到糖了?”“人们离花很远的时候怎么会闻到花的香气?”这些是众所周知的生活事实,可是学生在生活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探究问题的根由成了自身的内在学习需要。
3.教授提问技巧,让学生会问。
一些学生不提问题,并不代表没问题,也许是不懂得提问的思维方法和提问的技巧。教师可以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技巧,培养、发展学生提问的能力。如易混淆的化学专有名词,可以用比较法找出它们的内在区别、联系;关系紧密的知识点,应该放在一起思考其内在联系。例如,学过O2、H2实验室制法再去学习CO2实验室制法,教师应该让学生用之前学过的方法进行联想探究: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检验方法,这样不仅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内容,还能学会其他气体实验室制法的操作思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大胆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勇敢质疑,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探究问题。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化学课堂演绎成师生共同讨论、研究的阵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为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