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出语文教学新天地
■黄友芹
为力避语文教学的低效无趣、学生学习的被动乏味,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变革,纠正急功近利的教学心态,变革呆板淡漠的教学方法,“变”出语文教学新天地:精心解读文本,在“变奏”中实现教学个性化;精巧课堂置换,在“变脸”中实现对话多元化;精创作业形式,在“变型”中实现训练素质化。从而,用创新精神“变”出语文教学新天地。
语文教学 文本 课堂 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规定,强调了语文学科在语用层面上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生活中的表达与运用、观察和思考、传承与沟通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学会生活的课堂。然而在教学一线,这门重要的学科极易弱化成“鸡肋”,语文的语感、美感、灵感被弱化,教学低效无趣,学生学习被动乏味。语文教师应从自身变革,纠正急功近利的教学心态,变革呆板淡漠的教学方法,用创新精神“变”出语文教学新天地。
一般来说,教学参考会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有建议和安排。但是如果我们直接搬用,机械地理解文本,那么语文教学势必会千人一面。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的主观色彩特别浓,因此,我们应该参照教学目标,兼顾具体学情,契合所处时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丰富和拓展文本应有的内涵。
苏教版《安恩和奶牛》这篇小说,教参上这样概括它的主题:通过对安恩老婆婆牵牛去市场让其与“同类聚聚”“散散心”的经过,展现了人物细腻丰富的心灵世界,歌颂了这位清贫农妇的仁爱之心和对生命的尊重。但是,如果仔细探究整个“带牛进入市场散心”的过程,我们对这篇小说的主旨也许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小说通过精细的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被带到集市上的奶牛受到了种种不礼貌的骚扰之后的不安,买牛人和屠夫看到一头健硕的牛时的心动不已,听到安恩老婆婆说不卖时他们感觉受到愚弄。善良勤劳的农村老婆婆安恩,她也由起先的悠然自得,发展到后来的不安与窘迫,甚至有点狼狈地逃离。老婆婆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的结果是非常尴尬的。可见,这部作品重点并不是歌颂安恩老婆婆的美德,而是委婉地告诉我们:只有当个人的规则融合于公众规则当中并被公认时,才是合乎情理的。因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动机与最终客观效果的统一。
文本解读是技巧性很强的活动,它是通过教者个体对文本的二次创造,实现文本内涵的丰富和学生思维的激活,从而大大增强语文的吸引力。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劳动,是一个预设与生成交融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到学校里来,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为了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传授、启发、点拨、发现、探究和训练。有时,因地制宜地把课堂元素稍作“置换”,让课堂充满灵性、智慧和趣味,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魅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乐于思考。
如,可进行师生角色置换。钱梦龙先生的“三主”教学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主体体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教师不失时机地主动将教学的舞台留一部分给学生,不失为一种教学相长的好途径。再如,可让学生与文本角色置换。
课堂的置换还表现在一些课堂活动的“包装”上,把一些常规的课堂活动进行创意设计,变换成新的“脸孔”,如“快乐大本营”“开心辞典”等,在激趣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舞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对课内知识巩固与消化的有效途径,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作业,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作业历来不外乎读与写,但如只是布置普通的读写作业未免显得单调。我们要搭建多种有趣的听、说、读、写的平台,让学生乐在其中。
可自创嵌名对联,在诗歌的世界中遨游。让学生在古诗词中寻找自己喜欢并且符合青春朝气与上进的,嵌入自己名字,仿作诗句或春联。在这项作业中,学生为了作好这副对联,要在千挑万选中阅读大量古诗。可互写文言评语,在文言文的海洋中漫溯。可编制班级小报,在习作的森林里徜徉。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文学社,让不同写作能力的学生都有机会看到自己的习作变成铅字,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与展示的愿望。可以创作情景短剧,在戏剧的花园中采花撷叶。英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家白赖恩·威认为,戏剧能够充分发掘“个人资源”,开发感官直觉、想象能力、身体活动能力、说话能力、情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语文课程的角度看,戏剧蕴含丰富的语文元素,是天然的语文资源,是促进学生读写发展的极为理想的载体。可创新实践作业,在社会的怀抱里思考。新课标要求,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开展,这也是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要求。要学会以课文教学和综合性学习为契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外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群体合作的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来丰富语文教学内涵,从而提升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带来思想的创造性,会让学生觉得语文原来如此美丽。当然,我们在酝酿教学创意、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一个“实”字。这个“实”,就是课堂要求真务实,作业要实实在在,活动要真实,从而促进语言学用、增加知识积累、训练技能提升,切不可为创新而创新,搞得华而不实。
(作者为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