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华聪 张楚涵 田晓明
(天津泰达绿化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城市园林绿地滞尘进展及发展
慈华聪 张楚涵 田晓明
(天津泰达绿化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457)
风景园林是现代建设的需要,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我们需要对风景园林施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在城市园林建设中,绿地滞尘有强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对城市园林绿地滞尘的研究以及进展展开讨论。希望可以提高风景园林的质量。
城市园林;绿地滞尘;研究;进展
近年来雾霾状况严重,绿地滞尘研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绿地滞尘作为一种综合利用多学科、多种技术的研究,在研究中需要对植物附尘能力和抗尘能力进行研究,实现园林的环保化构建,改善环境现状。
园林植物覆盖在地表上面,空气中粉尘会减少,这是因为粉尘都附着到了园林植物的表面,尤其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植物,对污染物的阻拦更为有效,从而阻挡了污染物的大面积传播,在风尘形成的时候,这些绿色植物有效防止了污染物的大面积传播,有效杜绝了二次扬尘的出现。同时,绿色植物还有另外一种作用,他可以会降低风速,研究表明,绿色植物可以阻挡风的破坏,对气流起到一种阻挡作用,由于风速变慢,风中携带的大径颗粒物会附着在叶片表面,这些颗粒物也会被阻滞在植物群落中。同时,叶片对于污染物还有一种吸附作用。叶片表面结构粗糙,灰尘会附着在粗糙的叶片表面,从而起到一种过滤的作用。大面积的颗粒物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提高空气的湿度,颗粒物会因此变重而变得更容易沉降。植物滞尘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是黏附,一些花草会分泌具有粘性的物质以此来吸附空气中的降尘和飘尘,叶片表面还有一些同样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吸附空气中的尘土。从滞尘的效果爱看,黏附滞尘的效果最好,最为稳定。[1]
影响园林绿地滞尘效果的主要是植物内在因素,不同植物的滞尘能力是不同的,影响植物滞尘能力的主要是叶片表面的粗糙程度,叶片倾斜程度和枝叶密度等,这些特性不同,滞尘能力就会有所差异,其中叶片构造是影响滞尘的主要因素,叶片越粗糙,滞尘效果越好。另外,不同群落的植物滞尘效果也不尽相同,对于一个群落来讲,绿量越大,群落的滞尘能力越强。[2]
不同季节,植物滞尘能力会有所不同,国内外研究专家发现在夏季植物生长旺盛阶段中,植物的滞尘效果最好,但是有些植物在冬天的时候滞尘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些植物在冬季的时候依然可以维持自己的绿量,绿叶的结构更适合滞尘。而在一天中,中午的滞尘能力最高,下午之后开始降低。
同样一种植物,在不同空间中的滞尘效果会有所不同,空气污染程度越高,绿色植物距离污染源越近,滞尘量还会变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滞尘效果会更小。[3]
就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植物叶片主要通过停留、附着和黏附等来进行灰尘滞留,但是叶片在滞尘之后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叶片的清洗,简单清洗叶片并不能够出去这些粉尘,而即使是深度的清理同样也会有细小的污染物滞留在叶片表面,很多微小的污染物停留在了叶片表面比你高且固定于其中,从而逐渐降低了叶片的滞尘能力。可见,仅仅研究叶片表面特征和滞尘量并不够,我们需要研究叶片吸附微小物质的能力,颗粒物的大小等来优化研究。在目前研究中,消尘机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初始阶段,因此我们在研究中需要综合利用多种学科,其中包括空气动力学、风学、环境生态学等,对颗粒物的运动状况积极性更为细致的研究。[4]
目前测定滞尘能力的方式主要是差重法,但是在研究技术不同的时候,这种测定技术测量的数据存在差异,研究者的研究方式不完全一致,对植物的滞尘能力研究结果也会存在差异。可见,在我们研究植物滞尘能力的时候,需要结合多种研究方式,采用合适的试验技术标准,严格控制温度、风向以及沉降速率和捕获速率等生态效应参数等,完善试验技术方式以此来客观评价植物滞尘能力。[5]
植物抗尘耐尘作为分析滞尘效果中,是一种必要的前提,抗尘耐尘能力的测定需要从植物生长发育、生理活性以及群落特征等方面来进行,通过研究植物耐尘抗尘能力,提高滞尘效果。[6]
城市园林作为一种涉及多学科内容的综合领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评判标准不同,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研究效果,对绿地滞尘能力进行提升,我们需要将多学科和多种技术融入到景观设计中来,发挥城市绿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1]丛日春,李吉跃.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02).
[2]王翠萍,陈洋,钟珂,刘加平.城市街道空气质量与道路绿化型式的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7(06).
[3]魏斌,王景旭,张涛.城市绿地生态效果评价方法的改进[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6(04).
[4]刘梦飞.城市绿化覆盖率与气温的关系[J].城市规划,2015(03).
[5]吴人韦.支持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J].城市规划,2015(04).
[6]吴国强,余思澄,王振健.上海城市环城绿带规划开发理念初探[J].城市规划,2016(04).
S688
A
1005-7897(2017)24-0109-02
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