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卡玛拉·玛坎达雅研究述评与展望

2017-02-26 09:27肖望华
关键词:卡玛印度作家

肖望华, 孙 妮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国内外卡玛拉·玛坎达雅研究述评与展望

肖望华, 孙 妮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卡玛拉·玛坎达雅是一位杰出的印度裔英国移民女作家,她对印度文化传统和历史的深刻描写获得了世界性的关注。由于其作品主题广泛,国外对玛坎达雅的研究呈现多元化,主要侧重从后殖民女性批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流散困境等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国内对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对国内外迄今卡玛拉·玛坎达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并予以了展望。

卡玛拉·玛坎达雅;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与展望

卡玛拉·玛坎达雅(Kamala Markandaya, 1924-2004)是一位杰出的印度裔移民作家,1948年移居伦敦后从事新闻工作,并开始了小说创作。其作品涉及当今世界的众多问题,包括文化冲突、移民问题、身份认同、流散困境以及后殖民视角下的女性问题等。她一生留下了11部小说以及散文,其第一部小说《筛子中的甘露》(NectarinaSieve)一经出版便在美国畅销,被“每月读书会”(Book-of-the-Month-Club)评选为畅销书籍。玛坎达雅也分别于1967年获得美国独立协会奖和1974年获得国际英语联合会奖。

一、国外玛坎达雅研究状况

国外对于玛坎达雅及其作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兴起,作为印度第一波移民作家之一,玛坎达雅其人其作也引起西方学界的关注。研究玛坎达雅及其相关著作的期刊和书评也大量出现。迄今为止,根据EBSCO和JUSTO外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互联网等检索到相关研究论著共有17部左右、期刊文章多达130余篇。本文将重点探讨具有代表性的卡玛拉·玛坎达雅研究专著及期刊文章。

首先就专著而言,较早对玛坎达雅小说进行研究的是1996年出版的苏雷什·库马尔(Suresh Kumar)的《六位印度小说家:穆尔克·拉吉·安纳德、拉贾·拉奥、纳拉扬、巴拉钱德拉·拉詹、卡玛拉·玛坎达雅、安妮塔·德赛》。全书分为八个部分,在书的第七部分中,库马尔主要对玛坎达雅笔下的非印度人物进行了研究,涉及《筛子中的甘露》、《内心的愤怒》、《拥有》、《围堰》和《漂泊的人》五部小说。通过对这五部小说中非印度人物的研究,库马尔指出玛坎达雅塑造了不同于传统的非印度人物。非印度人物不再站在印度的对立面。通过分析小说中非印度人物与印度人物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总结五部小说中非印度人物的基础上,库马尔明确指出,“卡玛拉·玛坎达雅是文化融合的追随者。”[1]99同时,玛坎达雅坚信“种族情感不能阻碍个人情感,因为没有哪个社会是百分百充满恶意或善意的。善恶美丑是每个社会中都有的”[1]110。作为较早研究玛坎达雅的学者,库马尔已经较为准确地把握了玛坎达雅作为一位印度移民作家,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希望双方彼此了解、相互融合获得和平的愿望。2010年,赫那·艾哈迈德(Hena Ahmad)的著作《后民族女性主义:卡玛拉·玛坎达雅、齐齐·丹格瑞姆格、亚马·阿塔·艾杜以及安妮塔·德赛作品中的后殖民身份与世界主义研究》介绍了玛坎达雅第一部小说《筛子中的甘露》中的女性人物、国家概念以及文化元素。书中引用多位评论家的观点,并通过分析玛坎达雅的作品对这些评论进行支持或驳斥。在作者看来,流散困境以及女性作家的身份并不阻碍玛坎达雅对于印度社会现实的反映。相反地,“玛坎达雅强调作为一位流散印度作家,她对于身份的意识,以及她植根于世界主义庇护下的意识使得她坚定地要揭露一切不公平,关注社会变革的必要性。”[2]2011年,高瑞·山卡尔·杰哈(Gauri Shankar Jha)的专著《多元文化与流散困境:卡玛拉·玛坎达雅的小说》从多元文化和流散困境的视角出发,对玛坎达雅的小说进行研究和解读。杰哈首先通过对玛坎达雅众多小说的简要分析,指出:“她的小说忠实地探究了冲突、同化、文化渗透、文化萎缩等一切因两种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情况。”[3]同时,杰哈也分析了玛坎达雅与其他作家小说中的“他者”,并且将视线集中在一直被置于次要位置的女性身上。通过与其他作家的“他者”形象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卡玛拉·玛坎达雅一直关注女性,她认为在东西方社会中,女性总是被困在男人的世界中”[3]88。而且玛坎达雅擅长于“创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由此将历史通过人物鲜活地再现出来”[3]78。苏蒂尔·阿罗拉(Sudhur K. Arora)于2012年出版的专著《卡玛拉·玛坎达雅小说中的多元文化意识》对玛坎达雅所创作的11部小说进行了分析。全书分为十个部分。作者首先对玛坎达雅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接下来从叙述视角出发对小说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展现玛坎达雅小说中不同视角叙述,作者总结出“卡玛拉·玛坎达雅作为后殖民作家,掌握着一面镜子,从多种角度反映了社会面貌”[4]。她远离印度,但是其作品却是对印度社会现实的忠实反映。

国外关于玛坎达雅及其作品的研究著作主要从后殖民批评、社会文化视角、写作视角等进行评述。这些研究视角与著作多有重叠之处,但也有一些新的视角,具体研究视角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社会、文化研究视角 1991年,路易斯·巴尔巴托(Louis R. Barbato)在《国际英语文学评论》上发表《圈中之箭:卡玛拉·玛坎达雅〈筛子中的甘露〉中时间与文化和解》,分析了玛坎达雅通过描述各种文化冲突来逐步构建小说,提出了一个圈中之箭的图案。“圈”代表印度对于内在性的信仰,同时也代表时间的轮回,小说中主人公生长于农村,之后被迫离开农村,最后又返回农村。而“箭”则代表西方文化对印度文化信仰的入侵,同时也暗示印度文化信仰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包容。通过“吸收双方文化中有关时间和信仰的概念,融合成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个圈中之箭,一个展现东西方人文经验融合的最有力的符号”[5]。这篇文章结合符号标记,紧紧围绕小说中的文化冲突以及故事情节展开论述,更加明确地展现了玛坎达雅小说中所体现的主题。亚斯明·古纳拉特纳 (Yasmine Gooneratne)在2008年的《英语书写下的世界文学》上发表《卡玛拉·玛坎达雅、纳拉扬以及露丝·鲍尔·贾布瓦拉小说中的传统元素》,试图探讨三位作家小说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作者指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英语小说中,作家们倾向于以丑化印度人物为代价来巩固英国人的权威。而这三位作家在作品中“试图真实地记录和构建至今为止未曾出现过的真正的具有印度特色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象”[5]。由于玛坎达雅移民后,一方面拉开了和故土的距离,另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她的作品中出现了与印度本土文化不相符的部分,但是她通过小说中女主人公面对磨难时勇敢的行为,真实地反映了印度乡村文化自身的顽强生命力。2013年,巴努马瑟·巴兰(Banumathe Balan)在《国际英语与文学》上发表《卡玛拉·玛坎达雅小说〈筛子中的甘露〉、〈拥有〉和〈一把米〉中的社会现实主义》一文,他在其中总结道:“这三本小说都能找到一个共同的社会元素,那就是饥饿。”[6]作者认为玛坎达雅在小说中反映了西方文化和工业化的入侵,对印度农村生活的巨大冲击,但同时也给印度带来了进步,所以玛坎达雅在揭露西方文明虚伪面具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印度本身所具有的社会问题。

(2) 女性主义视角 2010年,纳格斯瓦瑞·帕拉玛希万(Nagesvari Paramasivan)在《印度语言》上发表《女性、女人、女性主义者:关于卡玛拉·玛坎达雅、莎西·黛西帕黛以及阿兰达蒂·罗伊小说选读的批评光谱》,提出了女性作家写作的三个阶段,即女性写作阶段(phases of feminine)、女权主义写作阶段(phases of feminist )和女人的写作阶段(phases of female),以此为标准将三位作家做了分类,并对她们笔下的女性主人公进行分析。帕拉玛希万将玛坎达雅的《筛子中的甘露》划分为女作家写作的第一阶段,即女性写作。在这一阶段,女性写作是对男性写作的模仿。在女性写作的小说中,女主人公往往受男性的支配,接受传统的束缚。作者希望通过塑造社会认同的女性人物形象来迎合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同,以此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在《筛子中的甘露》中,女主人公若克曼妮(Rukumani)一生历经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少女、妻子、六个孩子的母亲和寡妇。“玛坎达雅间接地展示了一个生活在乡村的女人。她如何在自己所坚信的道路前进,如何在每天的点滴行为中不断进步。”[7]若克曼妮是“女性写作”阶段的代表,她成功地从女儿转变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完成了一个传统女性一生所需要完成的使命,而这正是对大多数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模仿。2012年,蒂鲁纳苏克拉苏(S. Thirunavukkarasu)和瑞卡(K.L.Rekha)的《一个女人对英国统治的挑战:卡玛拉·玛坎达雅小说〈金色蜂窝〉》主要分析了玛坎达雅的小说《金色蜂窝》中的女性人物如何克服困难将主人公拉宾德拉纳特培养成能够与英国统治相抗衡的统治者。通过对小说的分析,间接反映出女性人物在面对殖民统治时表现出的勇敢和坚决。

(3) 对比研究视角 2007年狄普提·济德(Deepti Khede)在杂志《诗人评论家》上发表文章《关于<筛子中的甘露>和<戈丹>中农民描写的对比研究》,文中对玛坎达雅和普列姆昌德的两部小说进行简述和分析。这两部小说将印度乡村的难民生活真实再现出来,反映了农民生活的困苦。虽然两本小说的主人公性别不同,又都分别来自不同地区的乡村,但都表明一个现象:老一辈的农民始终留恋家乡,而年轻人并不眷恋乡村生活,选择移民城市。2008年《英语书写下的世界文学》刊登的米纳克什·穆克吉(Meenakshi Mukherjee)的文章《安妮塔·德赛和卡玛拉·玛坎达雅作品中的错置主题》。穆克吉通过分析安妮塔·德赛的《再见,黑鸟》和玛坎达雅的《漂泊的人》中的主人公在移民他乡时各自遭遇的问题,表明一个人“从自身的本土文化背景中抽身之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对于自身文化根源的意识”[8]。2011年尼迪·巴特(Nidhi Bhatt)在《印度语言》上发表的《从卡玛拉·玛坎达雅和莎西·黛西帕西笔下的女主人公看新女性的对比研究》,从女性观、人物性格、叙述视角、女性自我以及女性形象等方面分别分析了两位作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两位作家笔下的新女性都深深植根在变化的传统价值观中。玛坎达雅强调女性自尊,展现贫苦困境下反抗社会传统的新女性。而黛西帕西笔下新女性追求的是不断进步,释放真实的女性自我。

二、国内玛坎达雅研究状况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学界对卡玛拉·玛坎达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国内至今尚无其作品的中译本;其次,国内对作家姓名“Kamala Markandaya”的翻译也不统一,不多的资料中就有“M·马拉康达雅”、“卡玛拉·玛坎达雅”和“卡玛拉·马康达雅”三种译法,最后,根据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显示,国内没有专门研究玛坎达雅及其作品的专著或论文,只有3篇期刊文章中出现过对玛坎达雅及其作品的简介。

最早提及玛坎达雅的是尹锡南在《南亚研究季刊》 (2006)上发表了《保罗· 斯各特笔下的“东方”印度及“性神话”的后殖民观照——‘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七》。文章通过引用玛坎达雅的小说《幸福之城》的原文“不管怎样,东方仿佛役使女人的某种温室,带给她们各种湿热的梦魇”[10]74来论证观点“某些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是一幅色情的形象。东方还是具有危险攻击性力量的所在”[9]。说明在西方作家的丰富想像力之下,东方被色情化和危险化。2012年杨晓霞在《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的《流散往世书:印度移民的过去与现在——兼论印度流散小说创作》中简介了玛坎达雅及其小说《漂泊的人》,指出:“卡玛拉·玛坎达雅是印度最具政治敏锐性和先见性的小说家之一。她预见的移民问题和种族问题正是我们当今的世界所面临着的。”[10]2014年,陈义华和王伟均在《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印度海外文学的发展与研究》中提到“乔杜里、卡玛拉·玛康达雅(Kamala Markandaya,1924-2004)、V· S· 奈保尔(V.S. Naipaul,1932-)......这些作家都出生在1940年以前......都定居在英国成为英国公民,并在1980年前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可称之为第一代印度海外作家”[11]。他们的创作“流露出典型的后殖民情节:纠结于国族身份认同的分裂,以西方‘他者’的眼光看待印度”[12]163。

综上所述,在国外受关注的卡玛拉·玛坎达雅及其作品的研究尚未得到国内学界的充分关注,国内学界迄今没有深入和系统地对玛坎达雅其人及其作品进行研究。

三、研究意义与展望

卡玛拉·玛坎达雅作为一名移居英国的印度裔女性作家,她广泛关注英印之间的文化冲突、移民、女性生存状况等问题,其作品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的伤害,同时也指示了印度本身存在的社会问题。目前国内对玛坎达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其人其作的研究存在巨大的空间。在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冲突、移民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稳定等问题成为世界各国不得不重视的问题。研究玛坎达雅的作品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多元文化、移民问题以及自身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也能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融合。

[1] KUNAR S. Six Indian Novelists: Mulk Raj Anand, Raja Rao, R.K Narayan, Balachandra Rajan, Kamala Markandaya, Anita Desai [M]. New Delhi: Creative Books, 1996:92-118.

[2] AHMAD H. Postnational Feminisms Postcolonial Identities and Cosmopolitanism in the works of Kamala Markandaya, Tsitsi Dangarembga, Ama Ata Aidoo and Anita Desai[M].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10:37.

[3] JHA S G. Multiculturalism and Diasporic Dilemmas: The Fiction of Kamala Markandaya [M]. New Delhi:Adhyayan Publisher and Distributors, 2011.

[4] ARORA K S. Multi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Novels of Kamala Markandaya[M].New Delhi: Authorspress, 2012:196.

[5] GOONERATE Y.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the fiction of Kamala Markandaya, R. K Narayan and Ruth Prawer Jhabvala [J]. World Literature Written in English, 2008(15):121-134.

[6] BALAN B. Social realism in the novels of Kamala Markanday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Nectar in a Sieve, Possession and A Handful of Ric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and Literature, 2013(4):430-434.

[7] PARAMASIVAN N. Feminine, Female and Feminist: A Critical Spectrum on selected Novels by Kamala Markandaya, Shahsi Deshoande and Arundahati Roy [J]. Language in India, 2010(10):469-483.

[9] MUKHERJEE M. The theme of displacement in Anita Desai and Kamala Markandaya [J]. World Literature in English, 2008(17):225-233.

[9] 尹锡南.保罗·斯各特笔下的“东方”印度及“性神话”的后殖民观照[J]. 南亚研究季刊,2006(2):72-76.

[10] 杨晓霞.流散往世书:印度移民的过去与现在——兼论印度流散小说创作 [J]. 深圳大学学报,2012(29):10-16.

[11] 陈义华,王伟均.印度海外文学的发展与研究 [J].外国文学研究,2014(2):162-168.

A Review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es on Kamala Markandaya Abroad and at Home

XIAO Wanghua, SUN N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Kamala Markandaya is an outstanding Indian-British immigrant female writer. She gain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for her profound descriptions of Indian traditions and histories. The various themes of her writings give rise to the multiplicity of criticism abroad. Most comments concentrate on the perspectives of postcolonial feminist criticism, cultural conflict, sense of identity, diaspora predicament and so on. The domestic research on Kamala Markandaya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is paper attempts a brief review of studies on Markandaya abroad and at home as well as a prospect for its future.

Kamala Markandaya; research abroad and at home; review and prospect

2016-12-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WW050)

肖望华(1993-),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生;孙 妮(1958-),女,安徽芜湖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I106

A

1008-3634(2017)06-0086-04

(责任编辑 蒋涛涌)

猜你喜欢
卡玛印度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阿富汗少女拿起AK-47为父母报仇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野水牛妈妈的梦
野水牛妈妈的梦
印度式拆迁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