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孙迪,何苗,侯佳琪,任明月
微生物检验是实验室的工作内容之一,从事此项工作需要较为严格的安全防护,以避免发生意外事件,造成检验人员受到感染,或间接将致病微生物传播至周围环境当中,对周围生物、植物甚至居民造成健康与安全隐患[1]。近年来,致病微生物经由实验室外泄引发的感染与传播事件时有发生,使得大家意识到安全防护的重要性。本研究就如何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贯彻与落实安全规范与措施,以有效控制致病微生物的传播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调查显示,实验室中易引发感染微生物中,细菌约占43%,病毒约占27%,立克次体则占约15%。其中布鲁菌、伤寒杆菌为最常见病原体,其总病死率可达4.2%,以衣原体感染导致的病死率为7.8%,所占比例最高。在病毒感染中,主要为肝炎病毒和委内瑞拉马脑炎[2]。
2.1 检验人员的主观因素 检验科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时间比较紧且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些检测人员隐患意识不足,在工作中不注重自我保护和对环境的维护,一些情况下会出现未按消毒隔离制度操作的情况,不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设施,也不及时洗手和消毒,甚至出现戴着受到污染的手套、口罩等接打电话、吃饭、喝水等现象,使得致病微生物在不经意就传播给其他检验人员或周围环境中,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
2.2 微生物的生物性质 实验室中经常会对具致病传染性微生物进行检测。有的实验室由于空间不足、空间分配不合理等原因,使得室内空气流通性较差,而在对稀释样品进行混匀操作的时候会产生气溶胶,使得空气质量下降,还有可能造成稀释样品溢出的现象,导致操作台、空气、桌面等沾染致病微生物。
3.1 完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环境 安全的操作环境,能够大大降低检验人员职业受危害程度。故我们应注重对硬件设施的改善和对周围环境的保护。首先,我们应对实验室中的硬件设施进行改善,对室内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设置,将实验桌放置在通风的位置上。实验所需要的各种器材要采买全面,对一些缺失、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及时进行更换,防止形成安全隐患[3]。其次,我们应做好室内环境保护,将室内分为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3个部分,做好这3个部分的管理,特别对于实验工作区域要设置通风装置,防止出现气溶胶感染。同时,应每天对实验室进行消毒处理,在消毒完毕之后应打开通风装置,并用流动水对残留的消毒剂进行清理,从而降低室内污染的可能性,并实施定时监控,以保障室内环境的安全。
3.2 切断致病菌传播途径 作为实验室中的检验人员,应熟悉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途径,针对致病菌的特征开展安全防范工作,切断致病菌传播各个途径。在日常工作中,应将体液、排泄物等都作为具有传染性的污染媒介,在进行操作的时候应严格采取保护措施,穿戴好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必要时须穿戴隔离衣、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出现交叉感染[4]。
3.3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为进一步确保微生物检验人员的安全,医院及检验科应加强管理,定期组织检验人员进行相关工作内容与检验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和提升其自我防护意识,加强检验工作安全建设。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实验室基础防护制度与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生物安全防护,以降低微生物污染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微生物危害事件,在符合相关制度、依据前提下,进行严厉督导甚至处罚,规范检验人员自我防护行为[5]。检验人员在工作之余应加强身体锻炼,与家人、朋友及同事做好交流、沟通,营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氛围,时刻保持轻松、愉悦的良好身心状态,避免因情绪紧张等因素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实验室感染事件。除此之外,为保障检验人员身体健康与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应为上岗人员建立在职人员健康档案,每年对所有员工进行例行体检并定期注射疫苗。
综上所述,在微生物检验过程中,我们应对微生物检验过程中的致病微生物种类、特征及传播因素进行掌握,并积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有效保障检验人员的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
[1]杨书观.浅谈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3):219-220.
[2]马妍.关于食品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的研究[J].粮食流通技术,2016,4(7):1-2.
[3]景嵘,景明.探讨微生物检验科生物安全存在的防护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0):6337-6338.
[4]解翠花,王丽.微生物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15,(6):617-618.
[5]杨瑞军.微生物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1):201-2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