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亚林
幼儿园的制度文化建设初探
文王亚林
多年来的农村幼儿园的管理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幼儿园应坚持以师幼发展为根本,以优质的保教为中心,以科学常态化的管理为保障,以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以生动有趣的活动为载体,以孩子的快乐成长为宗旨。因此,要想全面落实并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作根本保障。
任何一项工作最忌讳的就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幼儿园的制度建设更是如此,长此以来,人们在脑海中固守着一种可怕的观念,那就是说一套做一套,纸上一套干一套。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具严肃性,甚至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因此我们在制定制度时要注意长效性,让教师有章可循。
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制度是用来规范教师行为的准则,就制度本身而言,它不带有任何倾向性,一旦制度形成并获得教职工大会通过,那么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必须人人遵守,任何人不得例外,这就是制度建设必须客观公正,否则所有制度都会有失公平,给工作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制度是用来约束人的,也是用来调动人工作积极性的。在管理者的层面,经常会有两种情况的出现,一种是有亲和力,工作也有条不紊,成效显著;而另一种则是民意较差,制度满墙,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前者可能除了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外,其次就是制度建设有科学性,执行有力在发挥作用,而后者的直接原因可能就是制度建设虽有章法,但缺乏科学性。
虽然说制度是一种强制性的手段,但制度终究是人制定出来的。在社会和谐、以人为本的今天,幼儿园的制度建设也应体现人性化的一面。就我们幼儿园来说,因为是女性群体,而女性本身所具有的情感特点,易受家庭、社会、婚恋、生理周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情绪干扰她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而幼儿园的工作又特别需要老师有良好的心境,所以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有敏感的触觉,在制定制度的细节上,尽可能体现一些人性化的管理成分。当然制度本身就带有强制性,你无法在工作制度中去满足她们每个人的需要。怎么办?于是我们就辅之以民主生活制度,即交心制度,以此来弥补由工作制度给老师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制度文化建设,重在得到大家的认同与支持,难在执行力的保证上。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职工自觉主动地执行制度,在制度建设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
1.强制性和自觉性的统一
“强制性”是指规章制度作为幼儿园制度文化的物化形态,不仅使幼儿园有关人员在行动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而且对他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即规章制度一旦形成,有关人员就必须严格遵守。“自觉性”是指幼儿园的规章制度除了作为外在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幼儿园中与制度有关的人员都要按照这样的“外在要求”自觉地执行,甚至成为自己行动中的一种习惯,否则这样的要求就没有发挥它的最大作用。
2.科学性和经验性的统一
建立规章制度,往往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使规章制度符合工具理性的要求,确保“科学性”。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依据理论建立的某些幼儿园制度,并不符合实践的要求,而那些与幼儿园的发展、建设有关的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依据“经验”积累起来的关于幼儿园管理方面的制度,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科学的规范要求,却能为大家所接受和执行。因此,制度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也同样需要由实践中丰富的、个别化的经验通过不断地归纳、总结、提升而形成科学的理论。这样,实践与理论的相互结合,就使得幼儿园的制度文化具有了经验性和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3.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国家所制定的规范幼儿园办学和管理行为的教育方针及各类有关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是各级各类幼儿园制度文化的共性,也是幼儿园必须遵守的规范。然而,每个幼儿园在其办学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具有不同的办学情境,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教师、家长和社会参与人员,各幼儿园都会根据本园的情况,将共性的制度具体化、个性化,或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应本园管理特点的、细化了的一系列的制度体系,这就是幼儿园制度文化的个性特征,也是幼儿园制度文化的特色所在。
4.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
幼儿园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幼儿园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人员共同努力创造的结果,这样的制度文化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地影响着在这里工作、学习的所有人员,他们对制度的认同,又加固了幼儿园制度文化的稳定性。但是,幼儿园的发展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社会的变化,幼儿园的制度文化也会与时俱进地随之产生变化;同时,由于幼儿园的人员构成与素质也在不断变化,因而原有的制度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是幼儿园制度文化在继承和发展中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
让全体教职工主动执行制度、自觉执行制度、高标准执行制度,促进幼教工作的不断发展,是我们矢志不渝的目标。我想,随着幼儿园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性化制度的不断体现,相信我们的办园内涵将不断丰富,特色将不断彰显,师生将更加健康成长。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界牌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