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磊
努力实现个性化教育最大化
◎ 赵 磊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原有的基础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面临着基础教育的改革重任。那么,如何找准变革方向?怎样才能跟上基础教育变革的步伐?针对这些问题,基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笔者试图对基础教育变革历程进行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梳理,从信息化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历了二十余年,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目前,我国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学生缺乏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足,教育管理理念落后等等,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缺乏创新创业精神。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且迅速地向教育领域渗透,给教育变革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让学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个性化教育,除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更重要的是学习成果评估的个性化。相关国家教育政策的出台为教育评价及考试技术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背景,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出现了试达测评这种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的考试云平台,制作了认知诊断性学业评价系统,采用多元结构数据,采用科学严密的分析方法,形成全面立体的学业综合评价系统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考试与评价改革的技术要求和改革方向。这就是大数据对教育带来的变革,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尺寸适合一个人”的方式,对知识的传递进行个性化处理,使得个性化教育得以实现,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个性化人才。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开始进入个性化的工业时代。以前的教育方式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各类信息化工具的辅助正逐步转变成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时代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尊重人的独特性、个体性,是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如此,尊重人的个性化就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时代的发展呼唤教育模式进行变革,需要有一个能满足当今时代人才需求,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基础教育。
事实上,当前基础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方向也正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变化,笔者认为,这一发展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科学规律、科技手段将会大量应用到基础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与学过程
过去几十年中,科学界与人类学习相关的大量研究成果,并没有对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在缺乏更深入的科技成果支持与运用的前提下,教育改革步履蹒跚,大同小异,无法实现实质性的根本突破。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基础教育所进行的一些渐进式或微调式的变革,早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特别是脑科学等深入影响基础教育的学科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今后,大量成熟的研究成果将会不断地应用到基础教育当中。这些学科的应用成果之多,影响范围之广,推广速度之快,改变传统教育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将深刻地影响或改变人类现有的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
随着大数据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巨大改变,传统教育大多是根据教学经验展开的,往往缺乏科学性,主观判断常常会占主导作用。而大数据时代,则是通过对录入的教育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符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实际情况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从而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更有效地执行教育政策,同时帮助政府制定出更符合实际的教育教学策略。大数据不但使得教育个性化具有了可能性,实现从群体的教育方式转向个体教育,还可以通过技术层面来评价、分析,进而提升教学活动,从依靠经验评价转向基于数据的评价。大数据有助于教学管理,有利于教学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
我们只有多学科、多层次地吸收当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才能有所创新和有所突破。当然,基础教育能否实现革命性的变革,产生质的飞跃,主要取决于脑科学发展的进程,因为提高人的素质,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以人脑为核心的整个身心的全面、和谐和主动的运转水平。如何准确把握并运用与教育相关的各学科的研究成果,科学地开发学生的脑力资源,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国教育科研人员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传统教育教学的主体与要素将可能发生颠覆性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信息化门槛也在逐步降低,教育的高度信息化促使传统的教育教学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例如,教育教学场所和资源不再仅限于教室、教材等传统要素,它将会由狭义的室内空间拓展到校园、社区、教育基地等广义的户外环境;课堂也将由于电子书包、电子课本、交互学习终端、网络服务、信息互动显示设备、云资源等新型课堂教学环境而变得更加多元,课堂资源更加丰富,从而形成开放的教育生态系统。由于这些变化的发生,多元的教育体验可能带来多方面的竞争,新的参与者将不断涌现,教学过程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学生的参与性更强,教师和学生将形成一个良性的双向互通关系,从而实现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在规模化教学环境下实施差异化教学,支持个性化的学习将会真正变为现实。所以,大量新型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的不断完善和运用,将把传统意义的教室、课堂、教材、教师和学生模糊化、外延化、个性化。
当前,国内外基础教育正在由工业化经济下的规模化教育逐渐转变为信息化经济下的个体化教育。追求个体化教育,进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最大化是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大批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基础教育为适应新型经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必然反应。追求个体化教育,实现个性化教育最大化是当前和未来基础教育变革中的趋势。在这一变革中,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在班级规模化教育环境下,借助教育信息化和最新科研成果,重新整合、配置学校、社会和家庭所有资源,倾其全力给每位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差异化的个体化教育。也就是要创造条件,创设环境,追求差异化教育,最大程度地满足个体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最大化。个体化教育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前提,个性化教育是进行个体化教育的目的。面对学生之间的差异化,再不能只进行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而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差异化的个体化教育教学,时代发展的需要已经让我们的基础教育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现在的任务是,如何顺应这一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如何应对这一历史变革时期带给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各种挑战。
实际上,这几年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中,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已初显端倪、并正在由微观向宏观、局部向全局发展。分析近几年正在进行的影响较大的基础教育改革就不难发现,基础教育在教育方法、教学方式、学习过程、教学手段、评价办法等方面已经开始变革,剥离表象,探究实质,其变革的目的与方向却惊人的一致,即都是在为实现或满足个性化教育的最大化而努力。
有很多实例可以表明基础教育的变革:
第一,“微课”让班级规模化教育环境下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当前,美国部分州的学校和我国的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以微课资源为基础的微课教学。学生借助微课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目标。微课资源的出现,使学生的个体化学习进程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进而为实现个性化教育最大化奠定了基础,这在个性化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第二,“翻转课堂”是在班级规模化教育环境下进行个性化学习的一种尝试。
现在,国内外一些学校正在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从表面上看,这一模式是对现有课堂教学结构和内容的变革,是由教到学的变革。但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这种变革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变革的核心是把过去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前置到了课前,由学生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完成。这样的学习过程可以实现让每个学生根据个体情况,实现最大程度的个体化学习。前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主个体化学习,而个体化学习的目的又是为了师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个性化教育。所以,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教学过程能否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体化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只是为模式而模式的形式而已。
第三,不断开发的网络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技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技术保障。随着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进行深度融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使用何种信息技术,无论新技术怎样与教育融合,最终目的都是在现有教育教学环境下为“追求个体化教育,进而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可能和保障。所以,无论是云教育、微课、慕课、创客的出现,还是电子课本、派特风终端的运用,无一不是为了推动个体化教育的进程,无一不是为了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最大化。只有认识到这一高度,才能找准教育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第四,新的课程设置与开发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国际上比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到我国近几年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部署和要求来看,在为学生提供完整而系统的学业知识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强化了学生对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其中,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它的重要性在于,给予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开发上充分的自主权,大量的、可充分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机会。这些校本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人文情怀和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求异化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为每位学生在未来都能够成为独特的、适应社会的、具有发展个性的“自己”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五,评价机制和考试制度正在向综合性评价和个性化考核方向发展,为个性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制度保障。当前基础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办法正在由年级、班级规模化的群体横向评价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自我纵向评价转变,正在由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向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转变。教育部在《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扩大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规定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这些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建立和完善能够更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个性化人才的考试招生制度。
G421
C
1673-9949(2017)09-0020-03
(作者:山东省聊城市第三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责任编辑: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