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洁
自主·自然·自如
——我的英语教学主张
■冯 洁
初中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学生自主感知、自然习得、自如运用语言的过程,是学生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他人对话而形成新认知的过程。
教学主张 自主 自然 自如
王蔷曾说,英语课程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由此可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英语课堂,势必要做到三个转变。第一,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第二,教学方式由死记硬背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变。第三,教学评价由终结性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结合转变。因此,初中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学生自主感知、自然习得和自如运用语言的过程。
有研究者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自主学习给予了界定,如韩清林认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1.教师的导学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的导学意识,就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让学生如何学。教师的导学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头,而是以书面形式记录下学生的预习过程,并加以方法的指导,调动学生预习、自学的兴趣。
具体操作:
(1)教师精心设计课前预习任务,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自主学习。如9年级上册第5单元,可设计两个问题:What is a boundary?Why do you think Tan Dun’s music is without boundaries?
(2)列出预习指导,让学生根据指导去预习。预习指导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二要有启发性,启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思路;三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要难度适中。如指导初一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写作课前指导学生列出outline,阅读课前设计思维拓展问题等等。
2.学生的自主意识——内化为自主学习动力。
“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是学习主体的份内之事,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而“自主”是学习的本质。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进行能动的学习,即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或不情愿地学习。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外在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行为和主动探索,如每日一词(拼写、读音、意义、基本用法)。实践表明,学生很乐意向同伴或全班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的资源。自主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一旦建立,学生的内在性学习动机就越强,这种主体意识可以帮助学生主动了解教学目的与内容,从而逐步内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Stephen Krashen提出了“监控理论”。他认为,语言学习通过两种独立方式获取:一个是“习得——无意识”学习过程;另一个是“学得——有意识”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掌握语言大多是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不是单纯训练语言技能和学习语言知识的结果。他还提出: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取决于习得系统的知识,也就是说掌握语言主要通过习得。学生掌握语言必须通过“可理解性的输入”,假如输入在一定限度上超出了个人的现有水平,习得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根据上述理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英语,然后逐渐过渡到“学得”。
1.优化语言习得环境。
英语语言习得环境包括诸多方面,而良好的课堂语言习得环境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处、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独白”式教学强调的是“学得”,“命令与服从”“灌输与被灌输”的师生关系严重阻碍了学生批判意识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用英语合作”的平台。
(1)外在形式:建立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型的师生交互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以小组(四人)为基本组织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交往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学习者与其他人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构建,按学习程度组合为A、B、C、D四组,其中A与D、B与C再结成师徒队。合作小组的构建,可以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通过小组成员间不同形式的口语操练,使学生在交际中形成语言交际策略,在小组合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
(2)内在转变:化“独白”为对话。
优化语言习得环境同时也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角色,由控制者转变为参与者,化“独白”为对话。教师一旦从内心接受并转换了角色,就会从“学”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建立师生、生生的对话关系,以任务驱动、交流互动、有效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语言建构的情境与机会,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语言自然习得。
2.创设语言习得情境。
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学习者不能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不能习得语言。此外,从认知角度看,听和读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的主要方式,输入的语言材料既要有趣,又要与学习者相关,这样学习者才能自觉对信息内容进行加工并产生兴趣。因此,创设语言习得情境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真实性原则。
龚亚夫表示,现在很多英语教学内容依赖于简单化的操练,对学生而言缺乏认知思维挑战,学生仅仅是学习了一些缺乏思想内容的东西。因此,真实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活动设计、情境创设时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要与学生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物建立起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句型操练重复。比如《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中关于颜色的一组对话,“How many colors are there in a rainbow?What are they?”教师反映上课后感觉对话不符合学生日常生活,有点为了操练而操练。
(2)理解性原则。
当语言输入对学习者来说有意义、易理解,而不是按照语法顺序机械地学习时,语言习得的教学活动便能够有效进行。一般而言,一条语言信息的语法细节对其语义理解的影响,远没有该信息的语境和所用词汇的影响力大。例如,在教授一般过去时态时,教师不要先讲语法规则,而是让学生在能自主分析过去式之前就接触这一时态,设计相关的短小语篇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这一语法并自然习得,然后教师再设计活动让学生观察总结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及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3)趣味性原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要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设计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语言学习活动,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的足球,八年级的文化差异,九年级的篮球、音乐话题等,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与语言材料建立联系,将教材上的材料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相关,学习者就越容易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外语学习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将他人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的过程,学会以他们使用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王初明)。由此可见,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
1.以任务驱动,操练运用语言。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将“学生能用英语做事”作为核心要义,学生在“习得”和“学得”新知之后,要在任务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具备新知识点迁移要求的活动情景,即练习任务,如七年级下册问路,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在教室里以课桌椅为不同的街区,藏宝后把路线写下来,另一组同学跟着路线去寻找宝藏。其次,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展示,结合学习要求,自己设计一些与生活、学习更接近的情景,然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创设的活动情景中。如让学生学习了颜色之后在小组内设计自己喜欢的校服,选择颜色,讨论理由,最后上台展示。教师还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小组内续写、改编故事等。这些都是学生个体在小组活动中“互动学习、操练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会使学生有一种自我展示的成功体验。
2.以“剧”提升,识别活用语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自如地运用语言。自主创想式的“单元剧”表演,有利于学生对片段知识的认知构建。具体而言,以教材为范本,以每个单元的交际主题为中心,活用语言材料,以表演的方式展开交际情境的形式。
具体操作:根据英语课文每单元一个中心主题的特征,抛开人物,也跳出某一个课文情节,根据每个单元的语言材料寻找“中心点”,再根据“中心点”,由学生自主创想内容,设计角色,笔拟对话,编写剧本(所用到的本单元语言知识要在剧本里画红线)。最后,小组排演,课堂展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评分。在“单元剧”表演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突破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的束缚。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通过剧的编写和表演让学生进一步识别了所学语言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从而在情境中活用语言,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加深对人生、社会和世界的认识。同时,创造性地编写剧本,学生把“死”的语言知识转变成“活”的表现形式,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实现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英语课堂是师生、生生在自主与合作中“用英语做事”的平台,只有通过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才能实现语言在情境中的自然习得,才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作者为江苏省太仓市陆渡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