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妤++张健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国政府与民间想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典籍的对外翻译在這一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从莫言作品的外译入手,提出了典籍外译的三点看法:一、理解好原文;二、表达好译文;三、建立良好的典籍翻译批评制度;并进行了初步的论述,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原文理解 译文表达 批评制度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一件盛事,人们在庆祝的同时思考着莫言获奖的原因,如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加,莫言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但一流的翻译也是个重要因素。著名文学评论人孟庆澍曾说莫言的作品能取得如此的辉煌,能获得外国评委的认可,离不开葛浩文先生的翻译。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家,在谈到对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葛浩文坦言他非常喜欢中文,英文也很好,深刻地了解翻译中的困难与挑战,他的翻译忠实于原著又富于创造性,他勇于挑战翻译中充满的不确定性。
因此他提到许多影响翻译成功的因素,其中决定性因素就是掌握好自己的母语。本文认为典籍翻译应遵循以下路径:
一、理解好原文
典籍作品离我们年代久远,理解原文真实思想常用方法是:各类辞典,专家。而译者本身古文修养的差异直接影响典籍翻译,所以从事典籍外译的工作者一定要与优秀的典籍研究专家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翻译中信、达、雅 或意美、音美、形美 或西方人的动态功能对等等标准。顺便说一下,尤金·奈达之所以把功能对等改为动态功能对等,就是为了强调翻译活动是当地人的活动,功能对等是当地人的功能对等,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所以经典作品的重译是必要的。比如许渊冲和James Legge对于《关雎》的英译。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外译者的译文各有千秋,但根据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当代活动这一理念,James Legge 对原文的理解已落后当代中国学者对它的研究与理解了,他的译文不能充分表达原诗的内涵。我们知道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人写作常用手段,在《关雎》中这一手法运用非常明显。原作者一开始就用发出“关关”求偶声的雎鸠来兴起或衬托出窈窕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个话题。然后又用雎鸠辛苦、费力寻找,采摘与挑选参差荇菜的行为来兴起或衬托君子找不到窈窕淑女的焦虑不安,以及种种追求,取悦窈窕淑女的方法。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一系列的动作都应是雄性雎鸠发出的,其目的是得到雌性雎鸠的欢心,同理,君子也要用“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去追求,取悦“窈窕淑女”。
二、表达好原文
一般说来,我们的母语表达能力强于外语表达能力,是因为我们对母语的形式与意义的完美结合更敏感,更能心领神会,所以葛浩文在谈到翻译莫言的小说时说自己的母语掌握得好才算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我们把外语原文翻译成我们的母语时就更有把握,更能得心应手,许渊冲先生所言的译入语优势才能得到发挥。
谈到中国诗歌的外译,很多译者强调了外译过程中的押韵问题。中国诗歌除了押韵,还有平仄、对仗等特点,这是由汉语自身发音特点决定的,这些语言形式上的东西在其他语言中难以复制。但西方的诗歌因其自身语言的特点,也有其形式美或意义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表现方式,这些东西,如译者不经常阅读与写作,不与本族语这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难以掌握。
如上述的看法有其道理,那么我们在进行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时,需充分考虑该因素。我们可以聘请相当数量的热爱汉学的西方汉学家来从事这项工作,我们也可和这些汉学家进行合作,共同从事这一工作,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典籍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典籍外译的能力与水平。
三、建立良好的典籍翻译批评制度
不懂原文的普通读者是无法对译文的真实性进行评判的,而译文的真实性是翻译活动的灵魂,所以我们可以说不懂原文的普通读者是无法对译文的质量好坏做出评价的。如果没有一支专业的队伍来做这件事,翻译的质量是没有保障的,那么大家读翻译作品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此需要一支队伍来建立典籍翻译批评制度,要坚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念,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不为尊者讳。《诗经》中《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大中华文库·诗经》中把杨柳依依翻译成“Fresh and green was the willow”,,但许渊冲先生(2012)评论说,原文“杨柳依依”是不是“清新”或“青新”的意思呢? “杨柳依依”是依依不舍的意思。因此许渊冲先生英译“Willows shed tear”。译文写出了原文所表达的现实情境,解决了中英两种语言不对等的问题。
应当说许先生对《大中华文库·诗经》中《小雅·采薇》译文的批评是中肯的,他也有权对自己的译文进行说明,但他的译文仍需别人的评论。我们认为许先生对原诗的理解,原诗中表达的伤感以及表达伤感的这种形式美似乎有些勉强。普通百姓没法反对战争,他只能伤感连年的战争耗掉了他的美好青春,他的大好人生,本节就是描写的这么一个场景,离家时杨柳依依,青春年少,归来时雨雪霏霏,暮气沉沉。这样的伤感才更是普通百姓的伤感。杨柳依依衬托青春年少,雨雪霏霏衬托暮气沉沉。杨柳依依本身没有伤感的意思,相反它还表达一种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weeping willow 体现的是英国人对垂柳的一种审美观,只能说英国人对垂柳的感情与我们不同,不一定有多伤感。在书面语中,“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霏霏”形容雨雪纷飞,他们不仅在语音上构成叠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给人一种动态的美,许先生的译文也没体现出来。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讨论研究,使后来的重译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我们认为在中国典籍的对外翻译活动中,这支做翻译批评的专业队伍应由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对中国典籍与典籍翻译有浓厚兴趣的、有志于对外传播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与学者组成,现在国内许多从事典籍外译的专家、教授如果能承担典籍翻译及批评工作,他们将对中国典籍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渊冲.典籍英译,中国可算世界一流[J].纵横论译,2006(3):5.
[2]许渊冲.中国学派的古典诗词翻译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3]汪榕培.说东遨西话《诗经》—从“关雅” 谈起[J].现代外语,1994(4).
[4]汪榕培.《诗经》的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版《诗经》即将出版之际[J].中国翻译,2007(6).
[5]许渊冲.新世纪的新译论[J].中国翻译,2000(3).
[6]许渊冲.再谈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2012(4).
*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教改课题B2015009,《本科艺术类学生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初探》。
作者简介:张艳妤(1987-),女,汉族,湖南人,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初级,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