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 良
提高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策略*
◎ 单 良
促进教师自我实现,提升教师的幸福感,是推进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教师感到幸福,需要在学校管理层面形成对教育观点的认同,让教师敢于创造和实现自我突破,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要遵循多元化原则。唯有教师乐教,学校才能迸发生机和活力。
中学教师;自我实现;幸福和谐
随着中央电视台记者的一次专题采访,“你幸福吗?”成了社会的热词和民众关心的焦点,政府也开始从关心 GDP 到关心一个城市居民的幸福感。那么教师幸福吗?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哪儿?什么样的校园是幸福校园?幸福的校园会产生优质的教育质量吗?针对这些疑问,笔者对湖南省某市某区的 312 名教师进行了幸福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 70 %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30 %的教师工作严重倦怠,有近一半的教师感到不幸福。主要原因有: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导致教师整体敬业精神降低;大量重复单调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熄灭了教师的工作激情;部分教师对自己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缺乏理性的认识,缺失自主性和创造性;封闭性的教育系统、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教育失去了原动力;缺乏专业自主权、没有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让教师感到丧失了自我价值。
作为教师,只有在工作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才能把这份幸福传递给学生;才能把教书育人当作一项事业,用心在教育的海洋里畅游,去体会自由、创造和美,体会作为生命的价值。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根据这一理论,笔者从教育观点的认同度、教育工作的创新性、评价机制的多元化、工作环境的和谐度来分析教师的自我实现和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很多校长在上任之初就向全体教师宣讲自己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与办学理念,因为这样能够统一思想,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但是,这样的宣讲不应该是单向的,不只是校长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传达给教师,希望他们与校长统一步调,而应该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校长和教师相互了解、交流、沟通,缩小认识差距,使认识逐渐趋于统一的过程。
从一些名校的校训中,可以看到其发展目标和办学理念。比如,长沙市雅礼中学的校训是“公、勤、诚、朴”;浙江绍兴高中是“和而不同”;上海中学是“读书,明理,做人,成才”;河南实验中学是“异想天开,脚踏实地”。这些既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又传承了学校历史和责任的校训,鲜明地展示了学校独特的个性。教师从这样的目标中看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与希望,就会“心向往之,身自随之。”
一所学校还应该有一致的教育观。培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教育观应该包括对教育核心概念的解读。如: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校?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课堂?什么是教学质量? 以教学质量这一概念为例,有人认为,教学质量就是分数,就是名次,就是升学率;有人认为,教学质量除了分数,还有学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有人认为,教学质量就是过程与结果达成一致的程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质量的定义》中,将教学质量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理解、体验和需要所提供的最恰当的帮助”;也有人将教育质量概括为一句话:教人智慧,使人高尚。
只有理念的统一,才能让教师理解每个具体事件背后所包含的意义,才会让教师认为自己做的每件事是值得的。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做有意义的事,这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前提条件。校长应该和教师一道,通过教职工大会,通过意见建议的测评与分析、年级组教研组的讨论、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座谈、教代会讨论等多种方式来达成共识,努力形成共同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是教师归属感和满足感的源泉,也是动力之源。
那么,教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感受快乐,感受教育的乐趣?答案是校长应该引导教师远离教学工作的机械化、工具化、模式化,鼓励和引导教师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一项具有个性化、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成为艺术性的工作。
要让教师享受课堂。把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这里有思想火花的撞击,充满了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样是上课,有些教师为了上课而上课,只是在等待,等待学生的回答,等待结果与“标准答案”的契合。他们内心变得紧张、烦恼、焦躁、甚至痛苦;有些教师,他在上课的同时享受着上课,在课堂上彻底放松,和学生情景相融、心心相印,他会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用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感知课堂,他会时时产生生命的高峰体验,他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他就是课、课就是他,他和学生一起进入了人课合一的境界。那么,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教师的收入虽然微薄,但只要教师感受到教学内在的尊严与快乐,就能时刻对学生怀有教育责任,就能时刻胸怀教育良知,默默无闻于纷杂的浮躁之世,辛勤耕耘,播种善良,播撒智慧。
要想让教师把教学当作一项创造性和挑战性的艺术工作,学校要做的事就是“简政放权”。现在,很多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管得过多过细,教师所走的每一步都在学校的掌控之中。学校管理者应该抓大放小,提出教师认可的整体目标,然后引导教师自我成长,给他们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以及充分施展的空间,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各种便利,鼓励教师在教育学生、课堂教学、自我发展中去尝试从没有做过的事,对教师基于学生发展做出的教学尝试和教学失误给予更多的理解和鼓励,让教师在工作中培养自己不畏失败、百折不挠的精神。
教育家卡尔·明格说:“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生活单调的人不会幸福,学校应该鼓励教师有个性,特别是教学个性,解放自己,去做真实的自己。其实,自身的压抑感是教师无从获得幸福的重要因素。教师一旦真正实现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他就会用智慧开启思维,用创造开拓未来。他就会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从而感受幸福人生。
让教师在评价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有人说,管理就是评价,恰当的评价可以让教师体会创造和成长的快乐,提高工作效率。笔者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上来。
在目前诸多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中,更多的是学校至上而下的评价。比如,业务能力评价、教研成果评价、班主任评价、继续教育评价等等。这种评价是基于行政级别而定的纵向评价,它关注的是工作的结果,很容易让教师为自己目前的状态定性,让教师缺乏上进的动力。评价可以在同行之间展开,这样的评价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成长性评价,它把教师置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让教师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为教师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信心与动力。同行评价关注于课堂教学本身,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内容更为具体,更易于教师专业的提高。
关于教师的自评,在整个教师的评价机制中尚未起到重要作用。教师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教师写教育教学反思。心理学家波斯纳说:教师成长 = 经验 + 反思。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朱永新实施了“教师成功保险公司”的教师自我评价体制,将教学反思作为教师自评的重要标准。
另一个评价应该是学生。他们是信息的直接接受者,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反馈者,他们对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但是,目前的教师评价中很少将学生纳入到评价机制中来。学校每学期都会进行教师课堂教学学生测评,但也仅仅是对教师教学行为是否规范、课堂教学是否认真的测评,几乎没有涉及各个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开展了《学生学习能力评估与课堂教学实效》的课题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将学生纳入到课堂评价体系中,以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缺陷来“倒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调整,每节课都抽取班级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反馈,来获取对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第一手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事实证明,这样的尝试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要激励这些有着不同想法的教师,把刚性管理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努力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通过教代会的反复讨论,征集意见,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方案;落实中层干部竞聘制度;由学校安排人事改为聘任制,年级主任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任课老师;在分配问题上,实现“能者上岗”、“能者多得”,尽可能使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处于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给教师们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调整心态,平衡情绪,激发热情,坚韧不拔地奋发向上。有了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面貌才会蒸蒸日上,学校的发展也再次激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在刚性管理的同时,不能缺少人文关怀。为教师组建健身俱乐部,为住家远的教师提供教工宿舍,为教师量身订制校服,为刚从乡下调入的教师解决孩子入学困难等等,这样的人文关怀使校园里充满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营造出一种幸福的氛围。
承认教师间存在的差异,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人格,认可教师对生命价值的不同追求,理解其情思,宽容其过失,欣赏其进步,让每一个教师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尤其是对一些弱势者,受挫折者要给予及时的人文关怀,让教师感受到制度如铁,集体有情,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归属感,增加教师的满意度。
“也许,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在追求教育质量,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回顾一下它的源头——这一切追求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是守望人类幸福生活的领地。真正的教育是为了使人获得理解幸福、感受幸福、懂得幸福、追求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教师不幸福,学生何来幸福?教师不创新,学生何来创新?教师不精彩,学生何来精彩?学校应该将教师定位在一位希望不断发展自我、成长自我,拥有巨大创造潜力和聪明智慧的个体,让教师去体会教育的精彩和幸福。
(作者:湖南省郴州市五中副校长)
[责任编辑:刘斌]
G451
C
1673-9949(2017)04-0027-03
“十二五”规划课题(XJK013CZXX010)《初中生写作幸福感有效提升策略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