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野 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赏析
“野色”泛指郊野的景色。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中的“野色”,都可以这样理解。然而,范仲淹这首诗里的“野色”,却别有所指,指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东西,非烟非雾,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但是,春日郊行,诗人凝神四望,触目皆是这种东西,它在浮动,在荡漾,在闪烁;它是空气,还是水汽,抑或是一种光的折射?单凭直觉很难分辨。诗人采用虚实相间、以实托虚的手法,巧妙地把“非烟非雾”的物体,通过楼台、白鸟、残阳、春芳、远帆等实体加以烘托,描绘了一幅意境淡雅、朦胧的画面。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即梅尧臣所说的“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传统国画中,有“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艺术手法。要画烟岚云气这类虚的东西,常常要借助于山峰草树。山峰草树为烟岚云气所遮,观者便知有烟岚云气在。这首诗表现野色,也正是用这种“虚者实之”的手法。这野色既不是烟,也不是雾,却又浓重地遮着亭台楼阁,这楼台便是点染野色的实物;白鸟飞起,夕阳斜照,诗人仿佛看到了野色的开合,这白鸟和残阳也是烘托野色的实物;野色像是在春草之上行走,不肯随草而歇,又像是伴随着船帆,自远处而来,芳草和帆影,同样是映衬野色的实物。末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胧之中更进一层。山公,指晋朝将军山简。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每去必大醉而归。诗人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才见到这种野色。这里是以醉酒眼花,来突出野色的迷离。总之,无论是物还是人,都是为表现野色服务的,都是“虚者实之”的实体。
当然,这些用于烘托野色的景物,也是实中有虚,因而读者透过这朦胧的野色,看到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透过这幅图画,我们可看出诗人豪爽的性格、旷达的情怀和乐观的精神。
这首诗富有神韵,所谓神韵,说的是写景贵清远,写情贵朦胧,用词贵清俊,只透露一点儿苗头,不说清楚,让读者去体会,故而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