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
“得作文者得语文”。看了本期杂志关于今年高考作文的特稿,对于什么样的论述类文章能得高分,你一定有点感受了。但在实际写作中,肯定还会有不少困惑。在“中学生天地·语文课开讲啦”名师讲座活动东阳中学现场,有许多同学就写作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来看看高考阅卷作文大组组长陈建新和语文特级教师朱昌元给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吧。Z
从我个人阅读过的一些高分论述类文章来看,很多还是靠丰富的素材取胜,似乎素材多,就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眼光。我们应该从哪儿获取素材、积累素材?
朱昌元:论述类文章,想让读者感受到扎实和饱满,确实需要一定的素材支撑。但素材选择要合适、典型,要能起到丰富道理阐述的作用。素材的收集整理,可以来自报刊,来自身边,来自自我的体验。同学们可以按主题积累并相互分享,同时对这些素材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会比较见效。
陈建新:写作时,使用的例子要有递进的层次,且语言要精练,足以说明问题即可。同时也要注意例子的说服力。论述类文章可以用很多种论证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例证法、喻证法、对比法、统计法等,不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论证方法。仅仅叠加例子,会造成思维的平面化。
其他学科的材料,诸如生物、政治的,可以引用吗?
陈建新:我一直认为语文是一门“超学科”的学科。大千世界,都可以写进作文里。其他学科的当然可以用,只要能证明你的观点就可以,比如引用一些科学家、政治家的真实事例等等。
如何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引发更深的思考,赢得高分?
朱昌元:就事论事是说理的基础,但“就事”的时候,可以灵活一点,不必照抄材料。好的论述文,应该提升到“就事论理”的层面。“理”是“事”所内在包涵的,或是“事”的发展趋势,是揭示和发掘出来的,而不是强加于它的。还可以更进一步,从事理上升到哲理,体现出“哲思”,如此,文章深度就会有更好的体现。
论述类文章中可以体现文学性吗?
朱昌元:写作的发展性要求中提到过一点:有文采。但是,议论性的文章,内核是偏重于理性思维的,这种体现理性思维的文章,和文学色彩特别浓厚、文学性表达特别强的文体、语体之间,其实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想要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应该不断追求如何使语言更具力度。文章固然有“理”,但也不能说得“干巴巴”,让读者味同嚼蜡。
如果文章内容十分公正、客观,说理到位,但表达的语气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样的文章能否算一篇合格的论述文?
陈建新:论述类文章,总体上要求客观、中性、冷静。在这类文章中我们要尽量控制这种个人情感。这类文章诉诸的是读者的理性,而不是诉诸感性,但少量体现不会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