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红
微课为媒,乡土文化步入学科殿堂
■王玉红
课题简介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自筹经费重点课题“乡土文化微课程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文章主要阐述了乡土文化微课程与高中课程教学的整合途径,简称“四入法”:导入、嵌入、植入、点入。课题主持人王玉红,河北峰峰第一中学校长,河北省特级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9年秋季,河北省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要求高中设置选修课,并实施学分制。依据要求,我校先后开发了《春光中学校刊》《峰峰乡土文化》《走进孩子心灵》等校本课程,深受师生与家长社会好评。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这些选修课、活动课到了高中二年级就只能存在于课程表上。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能否将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的学科教学中?能否让学生在零碎的时间内完成一次学习?与此同时,微课程因其内容少、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等特点,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课题组开始探索乡土文化微课程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乡土文化资源,是指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只有在开发整合的基础上,这些乡土文化资源才有转化为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本课题中,乡土文化主要指峰峰矿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具体包括峰峰矿区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等。
从操作层面讲,微课程是基于一门学科或课程的某个重要的专题(或某个单元、主题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微型化的视频课程。一个微课程一般由5至10节微课组成(具体数量因学科、学习对象、专题内容而定),这些微课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专题学习或总结复习。
乡土文化微课程在高中学科教学中应用,指的是“以乡土文化为资源,以微课程为载体,以师生为课程开发主体,与高中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开展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结合我校语文、地理、历史、政治、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某些环节中融入乡土文化微课程,以期达到学科教学本土化和校本化,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常州市第一中学钱柳云老师的《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微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对屏幕截图式微课程进行了介绍;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刘文忠老师的《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微课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把微课程引入了课堂教学,对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微课程辅助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搜集乡土文化资源,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各地方学校纷纷编写了自己的乡土教材,如北京东城区的《中国共产党在东城的足迹》,大兴地区编写的乡土教材《大兴——我的家》;广州市教育局编写的乡土教材《广州地理》等,我校也编写了峰峰矿区乡土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峰峰乡土文化》《春光中学校刊》等。
2.将乡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中。现阶段,有关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关系的研究也比较多,如福建师范大学高福平的《高中新课程背景下乡土地理的编写研究》,着重探索在高中新课程理念下编写乡土地理和乡土历史教材的方法策略,注重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把课内学习延伸向课外。
综上所述,虽然乡土文化教材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开发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多数学校所编教材与学科教学联系不密切,任课教师拿到教材即使想与自己学科结合也不知从何处入手,出现了教材闲置的现象;(2)虽然有些乡土文化教材与学科内容相联系,却也是编写乡土地理、历史等专门性的教材,没有直接与现有学科教学相结合,缺乏实用性。
根据乡土文化微课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不同环节,我们将其总结为导入、嵌入、植入、点入四种策略。
(一)导入。导入即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利用乡土文化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一般说来,初中教材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要求学生深人理解,作定量研究。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导入环节播放乡土文化微课,就是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结合。如在学习《图像信息的加工》时,信息技术教师以为家乡设计宣传海报为驱动任务。教师会给学生播放微课——《中华瑰宝—磁州窑》和《千年响堂百代风华》,当学生对家乡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就会带着自豪感来学习海报设计。
(二)嵌入。嵌入即在讲授新知识时,利用乡土文化微课设置问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引发学生思考。
如在讲授政治学科的《文化创新的途径》时,教师播放了微课《中华瑰宝——磁州窑》,学生在了解磁州窑的发展、图案、艺术特色、艺术影响的同时,思考如下问题:(1)磁州窑瓷器上的图案来源于哪儿?(对应新知: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2)从文化的角度看,推动磁州窑在宋代达到兴盛的主体是谁?是如何做的?(对应新知: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3)磁州窑文化影响过景德镇和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体现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对应新知: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三)植入。植入即将学生熟悉易懂的乡土文化与教材知识相结合,分解教学难点,由浅入深,化难为简,变枯燥为生动。
在高中地理《中国的河流特征》一课,分析内流河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位变化、流量大小、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有无凌汛等,知识点多且不易记忆。值得骄傲的是,峰峰矿区是滏阳河的源头,所以教师自己制作了微课《滏阳河的水文特征》,用直观的视频和图片信息帮助学生消化难点,形成知识迁移。今后,学生再做此类题目就得心应手。
(四)点入。点入即利用乡土文化微课拓展教学资源,进而达到资料补充、内容扩展和课下延伸的目的。
资料补充。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手工业”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冶炼、丝织和陶瓷文化,而在陶瓷这一小部分也是简单地提了提古代的四大官窑。我们在讲这节课时,专门制作了《磁州窑器》,该微课主要介绍了峰峰矿区磁州窑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促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各种经营形态的发展及特点。
内容扩展。在学习《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时,老师讲解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石窟后,话题一转,请同学们谈谈峰峰矿区的石窟艺术。关于这一话题,同学们兴趣盎然,积极描绘自己对响堂山石窟的印象。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开始播放微课《千年响堂,百代风华》,使学生从地理位置、修建时间、整体面貌、响堂雕塑特点和社会价值等角度全方面了解响堂山石窟。
课后延伸。高中语文必修四的古诗词单元,为学生安排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诗人的八首词作,这一单元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将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紧密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促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人的情怀,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制作了峰峰矿区形象宣传片,展示元宝山、黑龙洞、响堂石窟、磁州窑等家乡美景,要求学生以此为内容进行古诗词仿写,体验诗词创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