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探析
文/李芳
初中阶段是养成学生良好语文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语文作为初中生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在考试中通常扮演这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关键也十分重要。现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陷,日益显现。教师应该在考虑到初中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情况下,指定新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以文字为主的初中基础学科,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课程的基础。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字欣赏能力和文章写作能力。但我国现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语文阅读教学只停留在了表面,无法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低下。
1.1 教学观念陈旧
现如今,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育的观念依旧停留在如何让学生语文成绩更好的观念上。这就难免在教学中出现,教师压缩学生的阅读时间,只是一味的去讲解考试会涉及的考试点,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2 教学手段单一
现在语文教师在讲课时,往往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将归纳的文章中心或重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在下面按照老师的指示阅读重点部分,将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标注并抄写老师的板书。且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是如此,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文章的内涵,反而会让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觉得沉闷,对语文产生一种厌烦的感觉,不利于语文阅读的教学。
1.3 学生阅读量不足
在应试模式和传统教学的双重束缚下,学生能够阅读到的文章通常都是重点文章或是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了教师归纳的文章中心大意和重点上。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的阅读量出现严重不足,不利于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2.1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关键指导,想要让语文阅读有效性得到提高,必须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需明白,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要应对考试,同时还要通过学习语文阅读来吸取知识,发散思维,培养能力。
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学会阅读并热爱阅读,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个性化分析,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需要让学生从此类型文章中掌握的基础知识和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并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其自己体会文章主旨,再进行讲解。
如:教师在讲述《乡愁》这一课时,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述一下诗歌这种文章载体,之后将学生了解余光中在作这首现代诗时的背景,之后让学生自己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来讲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再对学生的理解给出点评和讲解。这样学生自己思索出来的问题和对文章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2.2 丰富教学手段
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张扬个性的阶段,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吸引他们。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学习的文章内容加入教学情境同时配合多媒体播放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授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快的融入文章内容中去,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语文阅读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
例如:在教室讲述《口技》一课时,可以在课堂的开始利用多媒体播放传统涉及口技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到文章内的情境中去,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过后,让学生分角色去模仿文章中涉及的口技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所处的环境和写文章时心情。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深刻明白传统的魅力所在。
2.3 拓展阅读资源
语文阅读的根本就在于“读”,只有学生多去阅读才能从中有更深的体会,才能从阅读中领略到文学的博大精深,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读写能力。但仅仅是课本上的文章,类型虽然全面,但是同一类型的文章还不够多,还不足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对阅读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让学生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每个阶段都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一方面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从不同的文章中收获不同的领悟。另一方面可以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体会不同文章类型描绘人、事、物的方式,增强学生自身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课程,如何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成为了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在考虑到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能力差异的同时,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以学生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心,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