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管理的不止是时间

2017-02-24 12:25
检察风云 2017年4期
关键词:自控力效能计划

邵?颖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介绍一个母亲是如何对她的时间进行管理,以至于可以做到几年内生了五个孩子,在外做着全职的工作,哈佛留学两年,还同时出版了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留言板里一片哗然,纷纷感叹她的时间管理术,无数妈妈哭诉一个孩子就已经让自己筋疲力尽了,别说是五个了,更别说她还顺便攻下了一个博士学位。也有很多人同时称赞职场妈妈们,认为她们已经很厉害了,很多人沒有孩子都已经觉得时间不够用了。讨论区内,各种惊叹,崇拜此起彼伏,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对于时间的有效运用正在被多少人渴求。

前阵子,有一本畅销热卖书,讲的是一个日本的家庭主妇,做着做着就出书了,而她的书正是分享和教授他人如何对物件进行收纳整理。表面上看,这是一本教人空间管理的书,而有心人,只要阅读一下评论就会知道,当我们整理物件,收拾房间的时候,管理的根本不是我们所属的空间,而是心情和态度——既是对生活的,更是对自我的。然而,时间,之所以容易被人津津乐道,因为它是唯一一去不复返的事物,正所谓没得后悔,才更想抓住。与其说我们想管理时间,倒不如说,我们想活在当下,想把握未来,想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更为实在,更为具体,想我们的生活以及自己变得更有价值,更加的“可视化”。

时间管理,管理的是焦虑感

焦虑指的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它分为现实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两种。我们日常所说的焦虑感或焦虑情绪,通常指的都是现实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指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面对现实潜在的危险和挑战时,为了适应和解决问题所形成的情绪反应。这样的情绪反应与事实相符,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焦虑的程度与现实的威胁程度相一致。随着现实的挑战或危险得到控制或消失,焦虑的程度也会随之缓解或消除。

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容易产生焦虑的人更热衷对时间进行管理,习惯计划未来。他们担心未知的事情,害怕事情的发展超出他们的经验,所以他们更偏向控制,将不可控的风险降到最低,来确保稳妥。他们对时间有合理的规划,远到可以是未来三、五、十年的计划,近到可以是今天、明天的安排,有些甚至精准到用小时来计算。看看市面上卖的日程本的格式,有些设计是用小时来作为时间区域的划分。早期网络爆出王健林的一日行程,他的时间更是以分钟为单位进行管理的。我们对时间进行详尽的规划,未来的发展似乎就能变得更可预见,当我们认为事态的大致方向皆在掌控之中时,当我们知道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会有怎么样的安排时,自然就比较容易感觉到安心。同样,急躁、担心、忐忑的感觉也会随之降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无论执行能力如何,无论是否真的可以完成已经预计好的安排,但仍都孜孜不倦,屡试不爽地做着计划,临睡前想想明天要做什么,起床后写下今天待办的事宜,周一汇报接下来一周的安排,年头想好几月份去哪里旅行,年末为下一年精心挑选好一本日程本……时间的管理无处不在。因此,与其说我们管理的是时间,倒不如说,我们更希望借助对时间的规划来摆脱让人烦恼的焦虑感,我们期待在面对未来时,可以更加游刃有余,更加胸有成竹,可以有更多确定和稳定的感觉。

时间管理,管理的是自控力

自控力顾名思义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情绪和对世界认知的控制感,通俗点来说,就是我们对自己周围事物、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和工作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能力。早期看到一句让我印象颇深的话,叫做“自律给我自由”,印象深刻是因为觉得这是一句特别有哲理的话,值得细细品味。自律代表的是自我节制,自我控制,自由往往让人联想到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本来南辕北辙的两个状态,怎么就有了联系呢?其中暗含的关系就是,人的自控力越强,可控的范围就越广,可以控制的事情越多,证明能支配的资源也就越丰富,调配、协调、平衡的能力提高了,限制自然就变少了,可被约束的条条框框没有了,离自由的状态便又接近了一步。

回忆一下,从我们懂事起,从读书起,从需要写作业起,我们最常听到父母、老师唠叨的是什么?“先做作业,再玩”。这大概是我们第一次对时间管理这个概念产生意识,但实际上,它更早地就已经被无形地注入到了日常教育中。当我们被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的时候,当被问及什么时候想做什么的时候,这些细小的安排中,无不充斥着对时间的分配和利用,我们对其的熟悉程度绝不亚于吃饭、睡觉。所以,制订计划,分配时间其实并非新鲜事,也并非难事,大部分人都会,都有想法,而且每天都在这么做着。可为何很多人还是会为此苦恼,因为我们常常无法按照设定好的时间,安排好的计划去实施,我们有计划的能力,却往往败在执行上,很大层面是因为缺乏自控力。

先前我们提到的一个妈妈生了五个孩子,海外留学,还要做全职工作,然后还出版了书籍,为什么底下哗然一片,我们感叹的除了她的时间管理术之外,内心深处还在佩服她超于常人的毅力和自控能力。这位妈妈介绍说,她培养孩子早睡的习惯,并且和他们一起睡,然后凌晨3点起床,这样在孩子们早上醒来之前,她便有了3个小时,可以看书或者做自己的事情。计划好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并不难,可我们中间有多少人真的可以在计划好的时间入睡,又在闹钟响起的时候爬起来呢?有多少人今天早上按掉了闹钟,闭着眼睛想着说“我就再睡5分钟,真的就眯一会”。别说让我凌晨3点起,我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屡次计划,尝试让自己凌晨2点前睡,可直到现在还常常以失败告终。可见,无论我们怎么安排时间,自控力的管理才是将时间管理推向成功的关键。

时间管理,

管理的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指的是人在特定情境中需要进行某种行为,个体对发挥这种行为相关能力的感觉,对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和对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种行为的期望。它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部分。结果预期是指一个人对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的预测。效能预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施某种能力的主观判断。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讲的就是一个人认为他/她是否可以完成某项任务,并且能完成到什么程度的自我判断。它与自信心的概念非常接近和相似。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自信心也比较充足,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对自己所拥有的某项或某些能力都表现出比较乐观和积极的判断,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自我效能感低的人通常也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他们无法相信自己有完成某些任务的能力,他们最常有的想法是“我不认为我可以完成”“我做不到”。

时间管理的自我效能感体现在,当对时间做出某些分割的时候,我们是否有信心遵循这样的时间安排,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可以按照这样的时间分配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就是当我们在管理某部分时间时,我们认为自己可以做到的信念和相信程度。

这位五个孩子的妈妈,她的时间计划表是细分到每15分钟的,这也是她另一个时间管理术的窍门,利用碎片时间,在简短的零碎时间里,同时执行几项任务。心理学称具有这项能力的人为“多重性任务者”(Multi-tasker)。例如,她一边晾衣服,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坐车,一边填写申请表格。其实,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利用碎片时间的高手,一边跑步,一边听音乐,同时看电视新闻;一边喂奶,一边看书,还不忘记关照保姆要做哪些家务,轻重缓急如何安排。多重性任务者的共性不是他们比较聪明,或是他们的能力比较强,而是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普遍更高。当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我们就越有信心按照已经安排好的时间去完成任务,我们就更愿意去动脑筋,花心思,想办法把时间管理得更合理,使其变得更有效。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低,我们就容易畏难、气馁、放弃,也更容易用消极的态度来面对时间计划。

碎片时间之所以能被有些人充分地利用,甚至是被发挥到极致,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只要有意愿,我们谁都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谁也都有碎片时间。做家务的时候可以听学习音频;陪孩子玩的时候可以练习深蹲、托举;很多人坐交通工具的时候在煲电视剧,其原理是一样的。我们根据自己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的程度,来对时间的利用程度进行划分。自我效能感强的,时间划分区域可以更精细,同一时间段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任务的难度系数可以更大;对自我效能还不太有信心或不熟悉的人,一项任务完成的时间分配可以更充裕,同一时间安排的任务轻一点,难度小一点,需要调动的能力和资源少一点。我们借用时间管理,其实也是在对自我效能感的一种训练和挑战,能够克服困难,在预先计划好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就是一次成功,随着正向经验的丰富,自我效能感也随之被提高,自我效能感越高,时间上的管理就会变得更为有效。

如今回头再看时间管理,它其实并不那么复杂,也不那么困难,我们只要将它拆分成各项能力,逐一攻破、提高,那谁都有可能成为时间利用的高手。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自控力效能计划
11招,提升自控力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暑假计划
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
学做假期计划
学做假期计划
Learn to Make a Holiday Plan学做假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