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莹+刘婷
[提要] 经过十多年发展的中国高铁产业已开启“走出去”之路。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剖析中国高铁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劣势、机会与威胁,并从核心竞争力、运营管理标准、人才培养计划、特色产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铁产业;对外直接投资;SWOT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成果(湘教经院字[2016]19号)
中图分类号:F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日
一、中国高铁“走出去”发展现状
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于2005年开始修建,2008年8月1日开通运营;而2009年武广高铁的通车,标志着中国高铁正式进入“高速”发展时代。2008年至今,中国高铁每年新增里程数快速提高,2015年高铁累计里程数为2008年的28倍,于2016年9月10日正式开通运营的郑徐高铁标志着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2万公里。其中,2011~2013年间初步完工的“四纵四横”客运专线表明中国已拥有了成熟的技术、运营里程远等综合优势,能够提供从设计到运营管理及故障维修的一体化服务。2016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在“四纵四横”的基础铁路骨架上建设“八纵八横”,为国内高铁发展制定新的发展目标。(图1)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技术水平日益成熟、国内覆盖率不断提高的中国高铁产业也开启了“走出去”步伐。自2009年起世界众多国家向中国提出邀请竞投或合作建设高铁项目,至今中国高铁海外已确定协议的项目一共有8个,项目分布多数集中在亚洲地区。(表1)
“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但中国高铁产业国际化步伐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6月美国当局单方面终止中美西部快线项目,2014年中泰高铁因贷款利率等问题导致项目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高铁产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因此对高铁产业“走出去”问题进行剖析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高铁“走出去”SWOT分析
(一)优势(S)。第一,中国高铁产业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中国高铁融合日本新干线、法国TGV(高速列车)、德国ICE(城际快车)等技术优势,并进行进一步技术创新。相比德、法、日等国,中国拥有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中国高铁的板式轨道技术是从德国引进的,但结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实现了规模经济与成本优势的结合,该产品在中国制造的价格仅为德国的60%左右。第二,中国高铁列车生产率水平全球最高。中國青岛四方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拥有全球最大高铁列车制造基地,每四天生产三列高铁机车。同一技术标准的列车,国外企业制造需要18~22个月,中国最多只需要12个月。第三,中国高铁技术复杂程度全球第一。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决定技术的复杂程度,高铁产业克服了三大国际公认的技术难题——防冻胀路基、接触网融冰、道岔融雪。2012年12月开通的哈大高铁是世界首条新建高寒高速铁路;兰新高铁新疆段实现12级大风不停轮,技术水平足以克服该路段高原、高寒、风灾等问题。这对于在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复杂多变地区扩展市场的中国高铁产业而言具有显著优势。第四,中国高铁通车里程全球最长。中国国内高铁累计里程数已达到2万公里以上,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截至2016年7月,中国铁路投入运营的动车组已有2,395组,安全运行里程超过37.4亿公里,平均每天开行动车组多达4,200多列,运送旅客450多万人次。中国高铁成为主要的长途交通工具,无论从运营里程还是运营时间来看,中国高铁具备的规模优势和应对高峰客流的运营经验对其他国家具有无可比拟的借鉴意义。
(二)劣势(W)。第一,高铁运营的管理安全性问题。中国高铁列车在多年的运营中,问题也逐渐凸显。2011年由于雷击导致信息设备故障,且应急处置不力导致“7.23甬温线交通事故”;2016年7、8月发生的高铁停电事故,乘客被困两个小时。中国高铁因此受到负面影响,并引起国内外媒体及人们对高效低成本的中国高铁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无疑对高铁“走出去”进程造成负面冲击。第二,技术管理型人才稀缺。高铁产品属于大型基础设施,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更需要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技术的提升与创新可以为高铁产业注入“新血液”,促进中国技术国际化标准的建立。面对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形势,高铁产业需要精通东道国经济、文化、语言的人才,通过技术改进等满足东道国市场需求,为高铁“走出去”提供软实力支持。
(三)机会(O)。第一,2015年中国政府全面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加速了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直接促进在中西亚乃至欧洲等沿线市场的推广。同时,随着中国高铁技术水平和质量等级提升,亦将推动“一带一路”更顺利地推进,通过高速铁路的建设连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第二,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2016年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中国高铁“走出去”之路创造了技术创新、产业革新等优越环境。随着2014年12月,中国南车和北车的合并成为中国中车有限公司,进一步强化中国高铁产业的规模优势,突出中国高铁的品牌效应;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提升,人们对交通方式的需求逐渐多元化,高铁作为兼具安全性好、效率较高、宜中长距的交通工具代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众多国家政府制定了高速铁路建设规划,巨大的外需为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表2)
(四)威胁(T)。第一,早于中国开发高铁技术且是中国高铁技术引进对象的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拥有的技术、建设经验和丰富的运营经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例如,2016年7月6日,德国西门子等大公司组成“德国倡议”财团承诺向俄罗斯铁路公司提供贷款用于莫斯科-喀山高铁第二段。此外,美国计划研发的“管道高铁”于2016年5月完成首次公开测试。面对各国高铁的优势,东道国“定制化”产品的选择将对中国高铁产业海外发展具有一定威胁;第二,东道国政局变动、宗教文化差异等造成东道国单方面毁约的问题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共性问题。如,2009年开始建设的“蒂纳科-阿纳科铁路”因委内瑞拉政府资金拖欠导致停建;2014年墨西哥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取消中国高铁中标结果;2015年泰国总理换届,将“高铁换大米”的项目改为泰国独资、中国承建的中泰铁路项目。
三、加快中国高鐵“走出去”对策建议
(一)提高中国高铁核心竞争力。针对中国高铁自身设计,对比分析老牌高铁的优劣势,研究中国高铁核心技术的不足,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自身核心技术专利的国际地位和创立核心技术的国际标准。扩大中国高铁产业品牌影响力,强化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优势,促进世界对中国高铁产业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完善营运管理服务标准。中国高铁产业要实现以“质”代“量”的发展。上中游产业通过借助“中国制造2025”下全产业链的发展契机,凝聚高铁相关产业的力量加强创新,促进质量水平的提升。下游产业则从吸取营运管理经验,加强国内庞大运营数据的利用,完善国内营运服务标准。
(三)构造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针对培养技术型人才,制定完善的培养机制,对年轻的技术人员通过培训给其深入基层的机会,学习一些与未来技术开发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对熟悉高铁的技术人员,不断地更新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保持不断创新的活力。针对培养管理、服务型人才,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国际接轨,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与高校合作开展外语与国际业务培训项目,强化培训企业内部有一定外语基础、具备海外业务经历、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项目。
(四)为东道国量身定制高铁建设方案。一方面根据东道国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量身定制合适的轨道、机车,设计出与东道国经济环境、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产品,在安全性能、人文设计方面为中国高铁产业加分,助力中国高铁“走出去”;另一方面借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助力中国高铁产业海外投资,为解决部分国家巨额资金难以筹集的难题提供重要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璐晶.高铁成长记[J].中国经济周刊,2011.2.
[2]张安娜.我国高铁“走出国门”的机遇与挑战[J].商业时代,2014.6.
[3]张晓通,陈佳怡.中国高铁“走出去”:成绩、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