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回顾与改革思考

2017-02-24 19:51曾盛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新课程教学内容

曾盛誉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学实践回顾与改革思考

曾盛誉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艺术部,湖南 长沙 410208)

高校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有多年,但是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仍无多大改变。其原因主要是理论研究滞后,指导思想与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有些脱节。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应重点抓好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与考核办法的改革,以促进该课程教学整体效果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校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考核办法

为了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效果和大学生健康水平,本世纪初教育部制定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随后又制定和颁布实施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高校体育课也由此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它打破了我国学校体育几十年来一贯制的教学格局。这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虽经历了十多年,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和种种原因所致,至今仍又不少人对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为此,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内涵和两者融合开课的国际参照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是两个密切关联且不可分割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体育课余锻炼等活动都离不开卫生保健知识,否则,不但不能达到强身健体、育人增智的目的,还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和病痛,有损身心健康。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学习和掌握卫生保健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期改善、维护、促进人的健康状况,使人们享受美满幸福的生活。尽管两者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上有一致性,但是,这两门课程的性质是不同的。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锻炼为主要手段的技艺类课程。它是在一定的技巧指导下靠肢体的运动、练习来实现训练目标;而健康教育课程是以传授保健卫生知识为主的启智类课程,是以增进保健知识,提高保健认识,指导健康生活为目的的理论课。体育和健康教育原本就是两门课程。这两门内涵性质相异的课程能否结合到一起,一直是困绕体育教育者进行课程改革的难题。

新西兰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把体育和健康融合起来,开设成一门综合课程的国家。新西兰的健康与体育课程中的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丰富,但其实所授知识也是很有限的。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多地出现在其他相关学科之中,有的则包含于学生生活与管理环节之中。日本体育课的名称是保健体育课,实质上是体育和部分健康教育交叉开设的一门课程。我国目前的体育与健康课,实质上还是老一套的体育课,大多学校只不过换了个名称和说法,它涉及的健康教育只是和体育相关的部分,并没有真正把体育与健康教育融合起来教学。目前我国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究竟是采取分开独立设课,还是两者融合成一门课程,仍处于探索阶段。

2 当前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相关理论研究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课程理论新体系。没有对健康教育理论的内涵及实施条件的透彻理解,片面地追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的改革,就会造成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混乱,使健康教育的实施流于形式。在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阶段,由于体育科研人员以不同的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方法侧重某一领域或某个问题的研究,因而形成了研究上的局限性,难以完整地体现健康教育理论在高校体育中发挥的作用,甚至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显现出实训的片面性,使高校体育教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感到无所适从。

2.2 两者融合教学流于形式

首先,教师对“健康”的概念认识比较模糊。一些体育教师对健康概念认识不清,将健康与体质混为一谈,把体育、体质、健康三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对三个概念的内涵缺乏清晰的理解,认为健康教育就是体育简单化教育,从而导致在课程建设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上出现错误和偏差。其次,教学方法简单化。为提倡和体现健康教育,一些高校已将体育课教学形式改变为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课形式,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淡化教师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基本技能的培养,教师不再钻研教材、教法。再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只注意到教育过程,而忽视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效果。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体育课均是偏重于对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及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授,以教师为中心的较多,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

现在尽管体育教学已经从竞技体育教学转向健康教育了,但是,教师要真正满足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还需要作很大的努力。在普通高校中,很多体育大纲只是限于项目的改变,选择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学,并没有从教学模式上加以改进,有些教师仍然按照教运动技术、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生,有“轻车熟路”之感,没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不符合当今提倡的终身锻炼身体的目标要求。

2.3 两者融合的课程标准有待完善

教育部制定的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确立了课程目标,拓宽了课程内容,划分了5个学习领域,并根据各领域目标构建了5个领域的内容框架体系。从理论上讲,5个领域涵盖的内容应该很多,但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每个领域分别精选了一些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目标和内容。然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什么?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它是在原有的体育课程基础上进行的改革,似乎缺乏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整体的、宏观的把握,新课程《标准》没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同时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也会引起实际操作中的困惑和偏差,比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目标这两种提法的范围太广,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所及的范围。《标准》中每个领域的水平目标只有学段的差别,而没有考虑年级或年龄的差别,这显然不利于教学实践的具体操作和区别对待。因此,如何完善新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分类,有待今后在理论和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再者,新《标准》存在的另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课程评价。新课程《标准》将课程评价的范围限定在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两个方面,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新课程《标准》却没有提出与课程国标相对应的与之匹配的具体方法和范围,只是提供了一些比较抽象的建议,这势必导致体育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困惑而无所适从。

3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构想

3.1 新课程内容的改革设计

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国情来确定。经我们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认为把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由以下10个方面组合比较合适:(1)青少年生理健康。(2)青少年心理健康。(3)青少年生理卫生。(4)青少年营养与健康。(5)休闲体育。(6)娱乐体育。(7)民族传统体育。(8)体育运动项目达标。(9)体育运动技术与技能。(10)青少年身体保健与监督。

因为这个内容体系不仅确立了以大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改革趋势,同时也弱化了原来的以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支配地位,体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本质,也是学校体育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普通高校体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转轨后,新的课程模块将会应运而生,原有的课时将会得到合理的调整和搭配。在规范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标准、避免学科内容重复和实施优化组合的基础上,通过拓宽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将课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情况下,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仍能得到圆满实现。

3.2 新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教育改革,已经缩减了总计划教学课时,并且还有逐步缩减的趋势。体育课也不例外,有的高校已将体育课计划课时从原来的140学时缩减到100学时以下。为解决体育课程增加健康教育内容与计划课时减少的矛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活动必然要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即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这也是高校体育课的一种改革趋势。由于受计划课时的限制,课堂教学课可以按照专项分班,也可按自然班级,以传授健身理论和健康理论,即以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理论课教学为主。实践课教学则主要传授体育专项教材内容的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等。课堂教学课以教师“教”为主,侧重于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课外练习课的教学,则是在课堂专项教学的基础上,以单项俱乐部、辅导站等形式,规定参加次数,让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1-2项喜欢的、适合自己特点的项目,进行专项练习。课外练习课以学生练习为主,侧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负责组织工作,并进行指导。但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需要明确的是,体育课程的教学既包括课堂教学课,也包括课外练习课的双重教学活动。教师课外练习课的教学工作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两者只有有机结合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整体效果,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目标。

3.3 新课程的考核办法

现行高校体育课除少数学校采用了学分制外,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综合评定成绩的办法。采用综合评定成绩的考核方法,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及格以上,但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基础好的学生不用费力就能得到优良成绩,而基础差的学生尽管相当努力也只能在及格线上下徘徊。这种传统的以运动成绩和统一标准来评定学生体育课成绩的方法,没有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进步程度。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应从两个方面进行:(1)凡是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课,采用书面考试;(2)凡课外技能练习课,则要对学生掌握锻炼的方法和自我锻炼能力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幅度和进步程度,包括课外练习课的出勤次数。该课最后成绩的评定应采取课内外结合,综合评定的办法。可采用定性模糊评分的方法,淡化分数,采用等级评分制。

结 语

总之,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有待继续深化改革。体育教师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方法、成绩评价方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实践与探索,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良好的校园体育与健康文化的形成,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1]杨贵仁.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J].体育科学,2000,(3):13-14.

[2]季克异.要深刻领会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J].中国学校体育,2001,(2):1.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52-60.

[4]刘同记.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发展模式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1-4.

[5]张庆建,邱建钢,李洪.高校体育教育建立键康课程体系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106-107.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3-28

曾盛誉(198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艺术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学。

G812.5

A

1673-2219(2017)06-0141-03

猜你喜欢
体育课新课程教学内容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体育课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