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伟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管理处 518004)
植物花卉保护方向
艾伟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管理处 518004)
随着我国花卉产业的迅速发展,花卉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我国花卉产业依然存在发展困境即商品化生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将科技创新应用于花卉产业,改进现有的培育手段,开发新花卉作物并保护其知识产权,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加强特色花卉与优势花卉推广是花卉产业的发展方向,也是植物花卉得以保护的必经之路。
花卉保护;科技创新;知识产权
中国低于辽阔,横跨多个气候带,给不同种类的花卉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消费空间更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中国的“花文化”更是由来已久,不同的花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品格,俨然成了精神文明的象征,为中国花卉业的发展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花卉业在政策扶持下虽经历了不小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究其原因,不外乎创新能力的落后与花卉新品种的保护意识淡漠,推广力度不够。中国的花卉业要想赶超世界,必须实现产业的科技化,充分保护新品种的知识产权并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系统,关注形势变化并及时反馈。
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在花卉产业中同样适用。不仅要增强现有优势,创新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迈进。同时,要将花卉业务向新品种研发和种苗培育拓展,向以营销和应用为主的服务性产业拓展,提高中国花卉业的竞争力,完成生产大国向创新大国的转变。
2.1 提高花卉生产技术措施
花卉生产涉及繁育、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保鲜、包装、储藏等在内的一系列相关技术。而我国现有的生产设施落后,主要以日光温室、大棚以及阴棚为主,现代化连栋温室所占比例很低,相关技术也不配套,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重要的是,花卉生产的一系列过程主要依靠人力完成,大大限制了花卉规模的扩展。未改变这一现状,中国的农业学家做了许多努力,包括温室的结构,温湿度控制以及水肥施用,生物农药的研制等,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在自动化装置的使用方面少有触及。而荷兰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开始了研发自动化生产装备的路程。盆花种植企业向专业育苗公司购得种苗后,种苗装盆、盆花搬运、育苗分级、成品分级与包装,等诸个阶段都实现了自动化,通过一些列配套设施控制,拜托了传统的人力困扰。中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措施,但不能仅满足于此,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对其不断完善,寻找适合中国本土的发展模式。
2.2 开发特色花卉
中国的花卉发展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像牡丹、杜鹃、梅花这些都是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名花。一味地延续以往的品种不加创新,迟早会被时代淘汰。现有的科学技术一跃千里,应该在种苗培育上下足功夫,或是根据某一出现的令人惊艳的“异类”,就像袁隆平发现的那株水稻,或是根据完备的实验设计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比如基因测序、DNA诱导突变,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筛选,进而进行培育,力图发现具有特色的而又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新品种。此外,现有的育种方法主要是杂种胚的离体培养及各种诱变,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花卉产业竞争因此,需要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现成功转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有新品种面世,而淡薄的法律意识以及不完善的市场推广却这得来不易的成功或拱手让人,或束之高阁。
3.1 保护花卉新品种知识产权
在中国,对花卉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尤为淡薄。在过去的十五年里,花卉占中国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比例仅5.4%,授权比例仅有2.1%。而在国外申请和授权比例分别为45%和54%。中国的十大名花中,有八种的国际登录权已被其他国家瓜分。曾经拥有园林之国的中国,目前已没有太多的核心技术,费尽心血研制出来的产品,由于没有申请专利,而被别国无偿使用,经过他们的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反而要收取我国专利费用,这无疑很大程度上限制来了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完善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条令,增强相关人员保护意识。
3.2 建起迅速有效的信息交换系统
当今世界已跨入信息化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之一。作为特殊商品,花卉有着鲜活性、产地分散、需求波动等特点,中国花卉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及时采集市场需求信息,迅速进入实验研发,然后将成果投入实施,对新产品做广泛市场宣传推广,保证产品通畅流通,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向研发人员进行反馈,实现花卉研发到销售的无缝衔接。
虽然目前中国花卉产业存在诸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发展花卉业具有许多独特优势和条件,只要我们找出制约发展的原因,实现花卉业的科技化、创新化,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中国一定能赶超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拥有一席之地。
[1]辜松,杨艳丽,张跃峰.荷兰温室盆花自动化生产装备系统的发展现状
[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9):1~8.
[2]缪 珊.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J].农业展望,2010,06(9):26~31.
S718.54+2
A
1005-7897(2017)04-0004-02
2017-2-4